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究执政党建设与主流媒体互动发展关系,是执政党顺应时代发展新变化,加强自身建设的必然选择,必将推动传媒政治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建设,开拓政党、政治研究的新领域,为政治学、党建和新闻传播等学科研究增添新的研究方向和概括空间。主流媒体与执政党建设的互动关系是相互依托,相互制衡,彼此合作。在涉及国家利益问题上相互协调,且这种关系在社会选择和利益分割、共享的变量中不断调整。  相似文献   

2.
《探索》2017,(4)
构建中国政治学话语体系,我们具备了一些优势条件。这些条件包括:不断增强的国际影响力,中国社会生动的政治实践,国家治理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政治话语,党和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支持,完整的政治学学科体系,不断发展壮大的研究队伍。同时,我们还存在一些不足,包括政治学学术研究的自主性还有待增强,政治学国际交流的平台较少、规模较小,政治学领域还缺乏一批高水平的研究者和若干大师。构建中国政治学话语体系,需要我们为政治学的发展和繁荣创造适宜的学术环境,正确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博采众长之间的关系,提升政治学研究队伍的整体研究实力,搭建广泛的政治学国际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3.
《探索》2017,(4)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要求提高对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政治学重要性的认识,并将这种认识内化为研究的自觉性。此外,需要将这项系统工程落实到中国政治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的建设还应科学合理地处理好几个关系:基本理论与基本实践的关系,本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需要重视的是,健全的政治学人才培养体系可以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提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4.
《探索》2017,(4)
习近平提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总目标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就学理而言,学科体系划定了政治学的领域,在不同时空之中政治有不同的形式与内容,这要求构建的中国政治学的学科体系应有自己特色;学术体系界定了政治学研究方式,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解决具体的现实问题,因此在不同时空范围的政治学学术体系迥然不同;话语体系决定了政治学的影响力,只有具有中国特色,才能使本国及世界民众读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富有的独特价值并助力政治社会化过程。就实践而言,当今中国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以及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四个自信"、抵御政治话语恶意入侵等新任务,都急迫要求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学。  相似文献   

5.
《探索》2017,(4)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实践理论升华的必然结果。在宏观领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为其构建提供了思想基础;党和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重视是其重要保障。在实践中,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探索形成的理论成果,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政治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素材、强大的动力契机和广阔的平台。在理论来源上,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政治理论积淀和丰富的外来政治学资源,为构建中国特色的政治学提供了养分;此外,中国政治学恢复以来广大政治学者的研究成果,也从研究主体建设、研究成果与方法积累、学术氛围创造和学科系统传承等方面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人才储备。  相似文献   

6.
《探索》2017,(4)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30多年来聚焦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理论成就。然而,在话语内容及传播媒介上却被圈在学者的象牙塔中,淡化甚至忘记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大众化。大众缺乏系统完整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话语,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国家政治安全的文化基础。大众中流行的通俗政治学话语,或者来自儒家,"以儒驱马"和"以儒代马",提倡乡贤政治或贤能政治;或者受到西方自由主义的话语影响,以不完整的自由主义来解释日常的政治问题。这就在政治意识形态上直接威胁和损害了国家的政治文化安全。遏制和消除威胁国家政治文化安全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话语,不能主要靠话语过滤和渠道防堵。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话语大众化才是有效维护国家政治文化安全并维护和巩固国家政治安全的利器和法宝。  相似文献   

7.
军事外交是代表国家军事安全利益或国家集团安全利益,以军队为主体、以军事为主要内容的涉外活动。作为国家整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外交的价值日益为世界所认同。中国真正开展军事外交的时间并不长,新中国成立初期仅限于军事援助,冷战后开始建设自己的军事外交体系,总体来说取得过一定绩效,但仍有缺失与挑战,主要表现为形成普世文化观念的现实难度较大、参与国际机制能力尚不够强、国际形象被误读等。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改进军事外交理念,弘扬中国普世文化观念,强化国际制度的参与能力,进一步改善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8.
政治学是一门研究政治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是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政治学无论在中国或西方 ,都是一门古老的学科 ,有着悠久的渊源、明晰的线索和丰富的典籍 ,在当今世界各国 ,政治学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视。当代中国的政治学研究始于 1980年才得到恢复和发展。至今 ,政治学发展速度很快 ,不少大专院校开设了政治学系或政治专业 ,不少政治学研究学会也纷纷建立 ,可以说 ,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学正在向前发展。但是 ,无论怎样 ,政治学这样一门古老的学科 ,在当代中国是属于年轻的。 195 2年全国实行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 ,将政治学作为一门学科…  相似文献   

9.
杨睿智 《探索》2024,(1):53-64
韧性在文化观念场景与学术话语场景中形成了既联通又相异的丰富意蕴,就后者而言,韧性已经成为诸多学科关注的重要概念,指向特定事物应对外部风险的适应能力。以政治学视角对韧性进行理论化的加工与透视,有助于探知国家治理可持续的内在机理,深化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理解。在系统梳理与有机整合政治学视域的制度韧性研究、政党韧性研究、国家韧性研究、治理韧性研究的基础上,在政治学对国家治理议题的知识建构与核心关切中,在韧性概念的基本内核与通约理解的前提下,可以明确将国家治理体系韧性的基本意涵界定为:国家治理体系能够对各种风险挑战进行敏捷适应和有效规制,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与优化的能力。从对概念的澄清出发,一方面,基于韧性呈现的情境与韧性呈现的要素回答“韧性何以识别”,基于所有可持续国家治理体系的普遍性质明确“韧性何以定位”,基于国家治理制度体系与国家性、行动体系与政党韧性、价值体系与韧性精神的交互关系探究“韧性何以生成”,进而实现对治理体系韧性的理论化阐释;另一方面,基于经济发展困境、技术变革风险、群体关系危机、价值多元挑战、体制内部腐化、外部环境骤变与国家治理体系“冲击—应对”的互动,解析治理...  相似文献   

10.
城市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它要求在城市治理过程中参与主体的广泛性和协商性。而城市治理现代化则有赖于人们对权力认识的不断深入。城市政治学作为政治学的分支学科是围绕着城市这一特定空间内权力在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分配状态而展开论述的。早期的精英主义、多元主义、城市增长机器理论从权力控制形态把脉城市的权力结构,这被视为城市政治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后期的城市政体理论、公共选择理论以及新区域主义则从社会治理的角度,阐述了生产模式的权力观,这标志着城市政治学研究路径的转向。西方城市政治学理论作为一种新的理论范式,也存在着实用主义作用、理性经济人假设以及学科发展不完善等局限。  相似文献   

11.
王义保  师泽生 《探索》2011,(2):52-5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学新兴学科以政治学为基点,吸纳、借鉴和融合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开辟出异彩纷呈的学科新领域,新兴学科数量达20多个。中国政治学新兴学科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但也呈现出极不均衡的发展态势。多数政治学新兴学科在借鉴与创新中完成自身学科构建,取得累累学科硕果,但是,学理性知识创新不足、缺乏现实关怀、方法论的匮乏等问题已成为中国政治学新兴学科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此,为了推动中国政治学新兴学科进一步发展和日益走向成熟,需要注意和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高度重视基础性理论创新,因为它是中国政治学新兴学科发展的基石;二是更加关注现实政治问题,因为这是中国政治学新兴学科发展的生命力所在;三是继续注重研究方法创新,因为它是中国政治学新兴学科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建国50年来,我国的政治学研究走了一条曲折的路。政治学有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之分。前者作为哲学的组成部分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而后者直到19世纪末才开始逐渐具备学科要素。在中国,政治学是随着清末“废科举、兴学校”而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它追寻着政治学在西?..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有关人们之间利益矛盾与人们共同利益即人民根本利益的社会历史本质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对政治学研究的重要理论贡献。基于这一科学理论,政治学第一次成为真正的科学——可对政治现象做出正确解释与预测的科学。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本质特征。中国政治学理论体系的任务是阐述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提供指导政治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人民根本利益,同时注重研究政治思想、意识形态与政治教育及其客观作用。政治定义是政治学体系对政治的第一个理论规定,不需要揭示政治的所有本质特征,只需要揭示政治现象的最初、最简单的本质属性。为此,可以这样界定政治:政治是基于人们共同利益——利益相互冲突又必须生活于同一社会共同体的各阶级、阶层人民的共同利益即人民根本利益——而以特殊方式重新组织社会所产生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4.
公共利益是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法学等学科都在研究的问题。但是,对于何为公共利益至今没有一个能被各方学者接受的明确界定。有必要对公共利益及其相关利益的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国际政治学各流派对联盟的内涵有一些基本的共识:构成联盟的主体是主权国家;联盟的核心内容是成员国在安全和军事领域内的合作与承诺;联盟通常针对其他某一或某些特定国家等。地缘政治学是一门运用地理分析手段,从地理环境角度出发研究国际政治理论和策略的一门学科。地缘政治学与联盟理论在实践中存在着深刻的相互影响。基于地缘政治之上的区域合作组织作为一种新的国际关系新模式,其最终的发展方向是联盟形式,这反映了地缘政治学与联盟理论的互动。  相似文献   

16.
从各个学科研究邓小平理论,是近几年邓小平理论研究的新现象,是研究走向深入的表现。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学、文艺、军事、外交等,都有许多专著撰写出版,其中不乏严肃之作。但是从政治学角度研究的论著,相对来说较少。这可能与我国政治学理论研究本身薄弱有关。然而,邓小平首先是一位政治家。从政治学的角度研究他的思想、理论和行为,显然是必要的。侯远长、杨丽萍的这部书,不但是有勇气的,也是适时的。 具有新意,是这本书的一个显著特点。邓小平的政治学是怎样形成发展的,是怎样的一个体系,这是过去少有人研究的。这本书一开始就比较系统地论述了邓小平政治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认为,作为成熟的邓小平政治观,可以具体分为国体观、政体观、统战观、廉政观、治乱观、人才观、国格观、人权观、政治领导观、政治体制改革观、政治发展观和  相似文献   

17.
何奇松 《世纪桥》2009,(15):121-12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培养高素质的国际政治人才,成为国家与社会向高校提出的迫切任务。国内高校顺应时代要求,纷纷开设国际政治学专业,并且成立相关研究机构。冷静思考,我们也发现存在着诸多不容乐观的问题。设立基于国际政治学跨学科等学科特点,笔者就国际政治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提出自己的构想,在突出专业主题的同时,加大跨学科研究的培养力度,在教学与科研之间形成平衡。  相似文献   

18.
刘长秋 《求实》2024,(1):16-29+109
党内法规学应当在独立一级学科的维度上开展学科建设。党内法规作为独立一级学科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更为科学地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等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客观选择,也是为世界政党治理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的现实需要。作为一门新的交叉学科,党内法规学需要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政治高度、拥有政治学的视野宽度、体现基于特定研究对象而必须具有的历史学厚度、掌握法学的专业知识精度,并具有伦理学的温度。党内法规学学科框架体系应当包含党内法规原理学、党内法规实务学、党内法规体系学等。党内法规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来构建还存在话语壁垒障碍,且无法得到党内法规教育教学的有效助力。为此,需要加强党内法规学学科自身的研究,打通不同学科研究的话语壁垒,尽早将党内法规学纳入教育部一级学科目录。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政治学?政治学究竟有什么用?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实际上,政治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就在《政治学》这部被誉为政治学的开山之作中,对政治学的一些基本概念、范畴作了初步阐述。近200多年来,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政治学这门学科获得了迅速发展。但人们对它知道得并不很多,许多人关于政治学的知识,无非是通过新闻媒体或投票选举、国会辩论、政府换届等政治活动了解一些。要了解政治学有什么用,首先应了解什么是政治,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起什么…  相似文献   

20.
建构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对政治学知识跨情境效度问题的有效破解,是对西方政治学霸权的积极回应,是拓展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的学术努力,符合中国政治学的学科属性和发展规律。长期以来,学界在创造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的探索中,形成了理论建构型、从实求知型、回应拓展型和返本开新型等基本进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既有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建构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要从方法论层面把握价值取向、厚植理论基础、彰显现实观照,以中国性为根本,以超越性为关键,以包容性为依托,进一步培育和发展政治学基础理论、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和体制机制、政府体制机制改革和公共政策优化、比较政治等自主知识生长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