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36年毛泽东在同斯诺谈话讲到长征胜利的原因时,曾列举了好几位领导人名字,并说由于这些同志的勇敢、天才和努力,才赢得了长征的胜利。在毛泽东列举的同志中,其中就有王稼祥。  相似文献   

2.
“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那么,是谁揭开中国历史翻天覆地的崭新篇章呢?1936年,毛泽东与斯诺谈话时说,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组织工作中,起领导作用的是陈独秀和李大钊,这两人都是当时中国知识界最出色的领导人。”时隔9年,毛泽东在《“七大”工作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自传》是美国记者斯诺1936年到延安对毛泽东进行采访后撰写的英文著作。毛泽东曾用很长时间,向斯诺谈了自己一生的经历。这是毛泽东一生中唯一一次比较完整地讲述自己的经历。当时斯诺把自己的采访笔录与翻译吴黎平做了核对,并请毛泽东本人作了认  相似文献   

4.
<正>1936年,在陕北的窑洞里,毛泽东向埃德加·斯诺忆述"峥嵘岁月"时谈到: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刻在他的心中,建立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毛泽东所说的三本书,其中就有恽代英翻译的考茨基的《阶级争斗》。毛泽东还向斯诺回忆起恽代英的革命活动。这不仅体现了他们在革命斗争中建立起的深厚情谊,更有革命思想的相通共鸣。  相似文献   

5.
尹家民 《湘潮》2014,(9):50-55
1936年,保安。美国记者斯诺在毛泽东烟雾弥漫的窑洞里,伏在那张铺着红毡的桌子上,握笔疾书。毛泽东交叉着腿坐在炕上,吸着烟。贺子珍把从农民那里买来的野桃子制成的蜜饯,摆在桌上,同样被毛泽东极少谈起的往事吸引住了。吴亮平坐在斯诺身旁,把毛泽东婉转的湖南方言译成普通话:“大约就在这个时候(1917年),湖北成立了另外一个团体,叫做互助社,同新民学会性质相近。它的许多社员后来也成了共产党人。  相似文献   

6.
<正>1936年10月,毛泽东在与斯诺的通宵夜谈中肯定地说,1920年夏天,我已经“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他还告诉斯诺,在此之前他的思想曾经是各种主义的“大杂烩”。这之中便有他奉为“楷模”的梁启超和康有为。青年毛泽东“对政治的兴趣越来越大,思想也越来越激进。……我正在寻找出路。”当他接触到《新青年》,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便毫不犹豫地抛弃了曾经信服的各种主义,这其中就有梁启超的维新主义,从而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相似文献   

7.
霞飞 《党史博览》2005,(8):4-10
抗日战争之所以能取得胜利自然由多种因素促成,但抗日战争有正确的战略指导,是其取得最终胜利的重要因素。1938年毛泽东写的《论持久战》,就是对抗日战争进行正确战略指导的著作。这部著作是毛泽东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之后逐步总结、撰写出来的。太原失守后,共产党认识到必须深入敌后,领导这场持久战。从“做眼”到反“围攻”,毛泽东验证了持久抗战的可能性早在1936年7月,抗日战争还没有开始时,毛泽东就在延安同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中说过:中日早晚要打一仗;中日这一战,是持久的他还向斯诺谈到了打持久战的各项方针。抗日战争刚开始时,毛泽…  相似文献   

8.
陈杰 《党课参考》2023,(24):105-110
<正>毛泽东一生结交过不少国际友人,美国作家和记者埃德加·斯诺就是其中之一。1936年,斯诺越过国民党的重重封锁,冒着生命危险进入陕北苏区,对红色区域进行了为期4个多月的采访。在此期间,斯诺如愿见到了毛泽东,二人多次通宵促膝长谈。1939年,斯诺再次来到延安,对毛泽东进行了访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斯诺曾三次来华访问,每次都受到毛泽东接见。根据历次访问所搜集的一手材料,斯诺写成《红星照耀中国》《为亚洲而战》《大河彼岸》等著作,详细介绍了中国革命和建设情况,其中多次提到毛泽东,称他为“历史上最大的人民救星”。因此,斯诺被赞誉为“最了解中国和毛泽东的美国人”。  相似文献   

9.
因一块肉绝交1913年至1918年5年间,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求学,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如蔡和森、李维汉等人。这些热血青年经常聚集在一起畅谈理想,探讨科学。1936年,毛泽东与到访的美国记者斯诺曾谈到这样一件事:"记得有一次我到一位青年的家里去,他对我说要买些肉,而且当着我的面把他的佣人叫来,谈些买肉的事情。"毛泽东说:"当时我感到恼火。以后再不同这个家伙见面了。"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党史学界研究青年毛泽东的思想发展,对其转向马克思主义、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具体时间,大体上存在如下几种看法:一、1920年秋;二、1920年冬;三、1921年春。这几种看法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认为毛泽东在1936年与斯诺的谈话中,讲自己到1920复人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话,是不可信的。他们的主要根据是1920年夏天以后的半年时间里,毛泽东在一系列文章和书信中,思想上还反映出不少非马克思主义的杂质,依然羼存一些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观点等。在这里我对毛泽东在1920年后半年的思想状况,拟暂置勿论,只想就毛泽东于1936年与斯诺谈活,陈述到1920年复已转向马克思主义、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自我判断,谈一点认识。这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但我认为对毛泽东谈自己思想发展的这个判断,决不可轻率地就给予否定。  相似文献   

11.
五十年代,毛泽东发表《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开展了对胡适思想的清算运动,这早已是尽人皆知的事情了。但对二十年代,毛泽东作为胡适的崇拜者与胡适的历史联系却知者甚少。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曾对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说过这样一段话:“《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杂志,由陈独秀主编。我在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个杂志了。我非常  相似文献   

12.
何歌劲 《湘潮》2004,(5):54-55
毛泽东出生在远离湘潭县城50公里的乡村韶山冲,自幼便对湘潭的城区产生了向往。这在他1936年在延安与美国记者斯诺先生的谈话中便提到过:  相似文献   

13.
正什么是中国共产党?早在延安时期,两位美国人的亲见亲闻,就给出了振聋发聩的答案。1936年,美国记者斯诺到延安采访,看到毛泽东住的是简陋的窑洞,周恩来睡的是土炕,彭德怀穿的是用缴获的降落伞改制的背心,林伯渠戴的是用线绳系着的眼镜,盛赞中国共产党有一种战无不胜的"东方魔力",断言这种"东方魔力"正是兴国之兆、胜利之本——大道之行、共克时艰,这便是斯诺敬仰的中国共产党。美国友人安娜·斯特朗曾5次访华。1946年,61岁的斯特朗第5次访华,  相似文献   

14.
自1936年在陕北结识毛泽东、周恩来后,斯诺便成为中共领袖与美国联系的一条渠道,从而为后来中美关系的改善作出了特殊的贡献。本文把斯诺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分为三个时期,一是新中国成立以前,斯诺凭借《西行漫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通过这部著作的广泛传播使中美关系产生了深刻变化。这本书对美国认识中国  相似文献   

15.
《新湘评论》2013,(23):37-37
1936年,在宋庆龄的推荐下,两个外国人出现在中国工农红军最高指挥部驻地。一个名叫埃德加·斯诺.另一个名叫乔治·海德姆。几个月后,斯诺完成对毛泽东等人的采访,离开陕北,  相似文献   

16.
在北京的中国革命博物馆里,陈列着一顶褪了色的浅蓝红星八角帽。这顶帽子的主人即是对中国革命有过一定贡献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1905-1972年),毛泽东就戴着这顶帽子拍过一张非常著名的照片。 1936年6月,斯诺为了探求中国希望的真正之所正,历尽艰辛,来到国民党军队层层封锁的陕北,受到红军的热情接待,并送给他一套制服和一顶缀有红五角星的八角帽。斯诺在保安见到了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  相似文献   

17.
<正>陈独秀与毛泽东曾经是革命同志,后来因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不过,在陈独秀与毛泽东的早年交往中有段蜜月期。在那段日子里,陈独秀可以说是十分赏识和大力提携毛泽东,对毛泽东的成长进步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以致多年之后的1936年,毛泽东在同前来陕北采访的美国记者斯诺谈及陈独秀还说道:“他对我的影响也许超过其他任何人。”  相似文献   

18.
《三国演义》历来脍炙人口,数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毛泽东对其更是酷爱之至。 1 毛泽东从少年时代起就爱读《三国演义》这部书。1936年他同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中说:“当时,我爱看的是中国古代的传奇小说,特别是其中关于造反的故事。我读过《岳传》、《水浒》、《隋唐演义》、《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等。”  相似文献   

19.
<正>毛泽东与账本的渊源已久。1936年9月,毛泽东在保安窑洞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时说:“我刚识了几个字,父亲就让我开始给家里记账。”还说到他父亲脾气暴躁,常常打他和两个弟弟。“他的严厉态度大概对我也有好处。这使我干活非常勤快,使我仔细记账,免得他有把柄来批评我。”从9岁到17岁,毛泽东一直给家里记账。1910年秋毛泽东留下一首“孩儿立志出乡关”的诗,  相似文献   

20.
《党史纵览》2001,(6):52
1936年7月13日前后,斯诺到达当时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所在地陕北保安,成为笫一个进入红色区域采访的外国记者。到保安后,斯诺先就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政策问题采访了毛泽东,张闻天。毛泽东与斯诺谈了四次:7月15日谈外交政策问题(即《中国共产党和世界事务》);7月16日谈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即《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7月18日谈国内问题;7月23日谈特别问题和联合战线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