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全国唯一仍在传承祭尤节的苗族地区,今年底丹寨将举办2012中国贵州丹寨祭尤文化节,文化节包括大型公祭蚩尤、万人铜鼓芒筒芦笙舞等活动。丹寨县政协主席、县苗学会会长李永胜介绍,丹寨县是苗族多个支系迁徙线路中重要的途经地和居留地,在古代被称为"方尤",即"尤人居住的地方",全县有许多以"尤"命名的地方,并且是全国唯一仍在传承祭尤节的苗族地区,丹寨县申报的"苗族祭尤节"2005年被贵州省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2.
民间文学苗族古歌(台江县、黄平县)、刻道(施秉县)。民间音乐侗族大歌(黎平县)、侗族琵琶歌(榕江县、黎平县)、铜鼓十二调(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贞丰县)民间舞蹈苗族芦笙舞【锦鸡舞、鼓龙鼓虎.长衫龙、滚山珠】(丹寨县、贵定县、纳雍县)、木鼓舞【反排苗族木鼓舞】(台江县)传统戏剧花灯县【思南花灯戏(】思南县)、侗戏(黎平县)、布依戏(册亨县)、彝族撮泰吉(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傩戏【德江傩堂戏】(德江县)、安顺地戏(安顺市)、木偶戏【石阡木偶戏】(石阡县)曲艺布依族八音坐唱(兴义市)民间美术苗绣【雷山苗绣、花溪苗绣、剑河苗绣…  相似文献   

3.
2007年,锦鸡舞走出丹寨,一举夺得首届"多彩贵州舞蹈大赛"原生态类最高奖项"金黔奖"。丹寨的苗族人自称"嘎闹"。"闹"在苗语中就是"鸟"的意思,"嘎闹"寓意"鸟的传人"。由于苗族人口多、支系多,丹寨,不仅是"鸟的传人"聚集地,也成了最为重要的一个苗族文化传承地。苗族蜡染、古法造纸、苗族锦鸡舞、贾、苗族苗年、苗族服饰、苗族芒筒芦笙祭祀乐舞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汇集于此。  相似文献   

4.
余未人 《当代贵州》2009,(12):64-6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序号:628 类别:传统音乐 编号:Ⅱ-129 项目名称:芦笙音乐(侗族芦笙、苗族芒筒芦笙) 发布时间:2008年6月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贵州省丹寨苗族自治县 简介:芦笙是一种有神性的竹管乐器,在苗、侗等民族中盛行.  相似文献   

5.
何远竹 《当代贵州》2016,(14):49-49
悠扬的芦笙响起来,欢快的芦笙舞跳起来……开始一场隆重的苗家盛会,一场独特的民族文化盛宴。  相似文献   

6.
让芦笙奏响     
余未人 《当代贵州》2009,(13):59-59
剑河县久仰乡 ,是我心中 "久仰"的一个苗族聚居地.一眼望去,山峦无边无际.传说这里是当年中部方言的苗族千里迁徙而来的"分鼓"之处.它靠近气势恢宏的"百里阔叶林",带有郁郁葱葱的森林气息.  相似文献   

7.
正卡拉村位于丹寨县龙泉镇东部,距县城4公里,紧临丹寨金钟经济开发区,有"中国鸟笼之乡"的美称,是一个苗族聚居的民族村寨。卡拉村拥有苗族特有的民居建筑,有优美的巷道和小道,独特的空间格局和建筑形式,精美的鸟笼建筑装饰,苍老的古树,幽深的水井,碧绿的池塘。卡拉村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主要有耍龙、跳芦笙舞、斗牛、赛马、斗鸟等活动。  相似文献   

8.
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丰富多彩的苗族舞蹈中,尤以木鼓舞、铜鼓舞、花鼓舞、芦笙舞最为动人,而上述四种舞蹈都离不开木鼓、铜鼓、皮鼓与芦笙。  相似文献   

9.
余未人 《当代贵州》2010,(17):55-55
铜鼓舞不仅有优美的舞蹈、高难的动作、悠长的乐音,而且是苗族老人们用洪亮的鼓声召唤远逝的祖先,是心灵在与祖先对话。  相似文献   

10.
李葆中 《当代贵州》2012,(14):62-63
中国凯里国际芦笙节,自1999年8月28日举办第一届开始,一年一届,其影响越来越大,人们被气势恢宏的芦笙队伍、激烈狂放的斗牛、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活泼健美的民族舞蹈、激越深沉的声声铜鼓等所吸引。由于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沉淀,日益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多姿多彩的节庆活动,为中外游客所倾倒。凯里国际芦笙节,已经成为一张亮丽的国际名片。芦笙的起源在凯里市舟溪镇有一个叫"甘囊香  相似文献   

11.
在节日或庆典活动时,如果你走进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的苗族寨子,你会感动于拦路敬酒和跳舞的热情场面:勤劳善良、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的苗族姑娘、小伙子在进入村寨的必经之路上,用大红的绸子拦住道路,一边吹奏热情好客的芦笙曲,一边唱歌,用牛角、羊角等容器盛满自酿的美酒,向尊贵的客人敬酒。这就是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威宁古老的苗族酒礼舞。  相似文献   

12.
<正>他们的梦想,在40亩的茶山上,在方寸的酿酒锅炉里,在小小的织布机上……乡村振兴战略点亮了他们的梦,他们的梦共同托起了南猛村的乡村振兴之路。巍巍雷公山,海拔1060米的山麓上,近200栋苗族吊脚楼散落其间,雷山县郎德镇南猛村就坐落于此。这是一个古老的苗族村寨,被列入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这里也是苗族芦笙舞发源地之一,被文化和旅游部授予“芦笙舞艺术之乡”称号。  相似文献   

13.
正月初五,每年一次的"四印苗族年场祭祖"节,在贵州省清镇市麦格苗族布依族乡龙窝的鸡坝田上举行。当地上万名苗胞举行了隆重的放鞭炮、跳芦笙等活动。"苗族年场祭祖"是当地苗胞纪念先祖,悼念过世的老人,祈福丰收的传统活动。  相似文献   

14.
陈高泽 《当代贵州》2013,(21):I0001-I0001
<正>美丽善良的苗家姑娘,一弯羊角酒,诚敬四方宾朋;勤劳勇敢的彝族小伙,献上水拌酒,致谢八方客商。聪明的苗家人,巧手绘就农民画.;芦笙舞,"跳"出国门;羊场青年,木叶飞歌;布依盘歌,位列保护。  相似文献   

15.
汪龙舞 《当代贵州》2013,(12):34-35
六盘水古属中原西南边陲之地,美丽的乌蒙山区成为历朝历代各族人民避乱躲灾的世外桃源。继夜郎古国和秦汉牂牁古国之后,彝族从羝羌中分离出来,沿青藏高原南下;苗族从荆楚之地渡江西迁;布依族、水族从骆越族中分离,溯河北上;汉民族因"调北征南"而入……从古到今,深嵌在云贵高原的这块福地,敞开胸怀接纳了38个相继来  相似文献   

16.
陈臻  康刘飞 《当代贵州》2009,(10):65-66
情牵"朝霞工程" 早在上世纪90年代,蒋行远为拍摄反映民俗文化的照片,就跑遍了六盘水的山山水水.多年的探索、追寻,让蒋行远对民俗文化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盘县彝族长约1米5的大筒箫.是世界上独一无二、要手脚并用才能演奏的乐器;围着一口大锅跳苗族芦笙舞的张文友,上世纪60年代进京汇报演出时还受到周总理的接见."  相似文献   

17.
郭芮羽 《当代贵州》2009,(19):25-25
在贵州黔东南州丹寨县境内,有一个传说中丹凤栖息的山寨——这里是锦鸡飞舞的地方,更是原生态的一方净土。相传,在迁徙的历史进程中,美丽的锦鸡帮助苗族的祖先们找到了最后定居的地方,锦鸡还帮助他们获得了小米种,让他们度过饥荒。为了纪念锦鸡,在每年的盛大节日,苗族女性都会打扮得像美丽的锦鸡一样,花枝招展,随着曲调的快慢节拍,翩翩漫舞。  相似文献   

18.
3月9日,宦宾市兴文县大河苗族乡数干名苗族同胞齐聚庆灵山苗寨庆祝“花山节”。“花山节”是苗族民间盛大的传统节日,又称“踩花山”、“跳场”、“跳花”、“耍花山”等,各地节期不同。节日期间,苗族同胞换上盛装,聚集在一起,吹着芦笙,载歌载舞,祈祷丰年。男女青年也在此佳节互相对歌,寻觅佳偶。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对贵州苗族刺绣的文化内涵进行新的诠释,认为贵州苗族刺绣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是苗族女性"用针做笔、用线当墨、用布做纸"这种特殊方式书写的苗族史书;反映了族群文化认同下的苗族女性文化;承载着苗族女性对真善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20.
正一曲《云上丹寨》,描绘出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这里,山青水绿、雾霭缭绕;这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这里,民风纯朴,生态优美;这里,令人流连忘返,乐不思归。这里是歌的世界,舞的海洋。斗牛、斗鸡、赛马,山歌、飞歌、情歌,芦笙舞、板凳舞、锦鸡舞,翻鼓节、吃新节、牯藏节,苗族蜡染、卡拉鸟笼、古法造纸……苗、侗、水、布依、彝等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遗产,在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上,至今仍保留着古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