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新型城镇化是一条人本、集约、节能、生态的城镇发展新路子。加快县城扩容提质对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具有事半功倍之效,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和突破口。我们要在科学规划、多方筹资、做强产业、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人口规模等方面加大力度,发挥县城对农村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随着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全面部署,城乡融合系统中近邻大中城市、县城、村镇之间的利益调整与政策优化越来越亟须理论回应和试点推进。本文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对不同治理方案下城乡融合系统的演化博弈进行了仿真分析和稳定性控制,以寻求县城为重要载体背景下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最佳治理方案。结果表明:(1)当前我国城乡融合系统的自发演化不存在均衡策略,政策效果难以预测,极易造成城乡差距进一步加大、“大城市病”与“乡村病”共存的局面;(2)传统静态线性治理方式,容易忽略参与主体自身利益的损失以及难以对其履约情况做出及时有效调整,这也是长期以来城乡融合系统资源分配分化严重、县城和村镇自发动力不足、新型城镇化建设治理成本高,治理效率低的重要原因;(3)互益共生是新型城乡融合系统演化的最佳方向,可通过非线性动态双向规制方案将奖补和惩罚力度与县城吸纳率、村镇融入程度等能够动态体现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程度的指标挂钩,以促进城乡融合系统演化波动趋稳向好,此方案能够达到系统利益最大化的理想状态。基于上述研究,文中提出了树立系统观念、践行动态治理、追求目标协同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和政策建议可为县城载体下的新型城...  相似文献   

3.
俞淼 《理论导刊》2023,(2):58-64
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是优势互补、互促共生的命运共同体,两者深度融合既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破解当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和乡村发展不充分难题的治本之策,也是加快城乡资源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现实需要。乡村要实现全面振兴,离不开新型城镇化优质要素的带动,以解决乡村劳动力素质整体偏低、土地利用率不高以及资金缺乏等难题;新型城镇化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样离不开乡村振兴释放的人口红利、土地红利和资本红利的坚实支撑。新时代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深度融合,需要以现代产业体系引领城乡“统筹联动式”发展,以生态文明建设力促城乡“绿色可持续”发展,以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赋能城乡“协同高质量”发展,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城乡“包容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推进城镇化是湖南富民强省的重要动力。湖南县域城镇化是全省城镇化的“短板”,要提高湖南城镇化水平必须全面提高县域城镇化水平,必须大力发展县域范围内起“龙头”作用的县城和县级市,提高县城和县级市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走访调研、召开座谈会和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湖南省县城和县级市发展过程中存在承栽能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基于此,提出加快湖南省县城和县级市发展的对策建议,主要有:一是坚持政策配套,协调发展规划;二是坚持分层推进,明确比较优势;三是坚持产业支撑,优化经济结构;四是转变发展模式,解决瓶颈制约;五是坚持功能配套,提升管理水平;六是坚持体制创新,突破资源障碍。  相似文献   

5.
中国第三大水电站——向家坝水电站工程建设需要整体迁建屏山县1座县城和5座集镇,移民近6万人,宜宾市把这个艰巨任务当成屏山新型城镇化建设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作用,破解移民迁建难题,使屏山县城人口规模和全县城镇化率都翻了一番,探索出了一条在移民迁建背景下以思想政治工作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6.
分析我国城市发展“小城镇,大问题”、“小城镇,大发展”、“小城镇,大战略”转变历程,反思中小城镇发展问题的战略路径,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重新回归到研究增强中小城镇发展问题上。依据城镇规模等级体系理论,研究得出了中小城镇建设在城镇体系结构和城镇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作用,提出了加快中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思路,地方政府要优化公共服务,统筹城发乡展,更好引导发挥企业和居民“以足投票”的作用,为完善城市体系结构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力。  相似文献   

7.
李克强总理指出,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必须有产业作为支撑,以产业发展带动人口集中。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相互依存,城镇化建设能够培育创业者,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又能促进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通过加强政策引导、积极营造创业氛围、加大金融税收支持力度、完善商业环境和专业基础设施、开展创业教育与培训,来健全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体制,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我国城镇化已入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阶段。本文以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实践为例,从规划引领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现代城镇体系、依托主导产业带动进城人口就业创业、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生态人文的特色宜居美好家园和创新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等方面,总结提出了加快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行政论坛》2017,(6):35-42
新型城镇化是以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等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以行政命令为代表的传统治理工具已经不能满足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地方政府需要对治理工具进行创新,政府、市场与社会等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分析地方政府治理工具创新的角度之一。从南京江北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来看,地方政府治理工具创新框架包括:一是以整体治理为主要理念、以联动治理模式为代表的政府与政府之间的治理工具创新;二是以合作治理为主要理念、以PPP模式为代表的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治理工具创新;三是以行动主义为主要理念、以法定机构为代表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治理工具创新。  相似文献   

10.
落实十六大要求,必须全面创新我省产业结构体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信息和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发展生态循环产业和人文产业。在发展大思路下采取积极对策。抓住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机遇,推进技术创新,努力构建山西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型产业体系;要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契机,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发挥民营经济在培育新型产业体系中的主力军作用;营造经济发展的宽松环境,全力打造山西信用经济,为我省新型产业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实施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把建立新型产业体系与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结合起来;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积极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完善市场调控机制,构建发展新型产业的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11.
我国城镇化已入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阶段。本文以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实践为例,从规划引领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现代城镇体系、依托主导产业带动进城人口就业创业、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生态人文的特色宜居美好家园和创新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等方面,总结提出了加快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内需、推动农村进步、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存在城镇化质量不高、城镇化空间布局不合理和城镇产业缺乏集聚效应等突出问题,严重阻碍了城镇化的发展。本文以四川为例,深入分析四川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提出推进四川高质量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旨在为四川及西部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的核  相似文献   

14.
李宁宁 《理论视野》2013,(11):74-76
【提要】在城镇化过程中,如果离开资源利用集约化和城镇功能良性化的发展方向,将会带来生态资源需求的增长以及生态供给的削减,导致生态赤字的进一步增加。因此,对新一轮城镇化,我们的对策思路是:新型城镇化要注重降低生态足迹——走低碳化、生态化城镇化道路,建立和推广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引导和推广低碳消费方式;新型城镇化要注重提高生态生产力——在产城融合中大力发展还原产业.提高新型城镇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新型城镇的生态承载力。  相似文献   

15.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破解农村发展困境的重要抓手。就地城镇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具有较好的耦合性,在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传承乡土文化、改善乡村环境、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现阶段,就地城镇化存在许多现实藩篱,制度不完善、权责不匹配、产业失衡、利益多元等因素严重阻碍了就地城镇化进一步推进。鉴于此,推进制度改革、优化权责配置、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统筹多元利益就成为推进就地城镇化建设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6.
从生产力视角探求新型城镇化的逻辑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必然要求。生产力由手工工具向机械化的转变是现代意义城市产生和发展的根源,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新时期现代科技生产力社会化应用的必然逻辑。沿着生产力逻辑实现城市化到新型城镇化的跨越,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理论的基本遵循。以现代科技生产力发展和应用为起点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加快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信息化,为新型城镇化构建硬环境;推动农业科技化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为新型城镇化奠定基础;深化农民素质与创业教育,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推动企业转移、转型与再生,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  相似文献   

17.
叶林  卢玮 《理论与改革》2023,(2):123-134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村庄向城市社区转变的过程中产生了转型社区的过渡形态。转型社区面临传统性治理模式断裂、现代性治理体系尚未建立,居民关系重构,多元利益分配机制缺失等难题。复杂的治理情境下社区矛盾纠纷不断,传统纠纷化解手段失效,现代法治策略难以广泛接受,数量激增、类型多元的纠纷事件影响了基层治理的稳定性。文章以成都市D社区无讼社区建设为案例,研究发现:通过观念、制度、技术等外部嵌入与治理主体吸纳、治理规则培育等内生自主的有机结合,可以实现纠纷的有效化解和溯源治理;在嵌入和自主策略的运用过程中,呈现出不同阶段侧重点的不同,这为更好理解嵌入性自主、总结基层纠纷化解策略提供了现实启示,有助于实现矛盾纠纷治理的溯源化、精准化、持续化,推动转型社区治理能力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18.
《党政论坛》2014,(21):34-36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凋推进。”  相似文献   

19.
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社区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之一,也面临着治理创新以及治理能力提升的现实问题.本文将以在城镇化进程中所出现的新型社区为研究对象,探索社区治理创新以及治理能力提升问题.  相似文献   

20.
作为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能够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在理论逻辑上,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通过加速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引领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推动实现农村现代化等路径赋能城乡融合发展。针对要素双向流动受阻、乡村空间利用低效、现代农业发展困难、县域支撑不足等现实堵点,应当以破除城乡要素流动的体制障碍、推动现代化乡村空间治理体系建设、加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素投入保障、强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县域支撑等为实践进路,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更好赋能城乡产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