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信仰是人的本质需求。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人类信仰发展的伟大成果,具有丰富的哲学底蕴。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现了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美好生活的价值理想,是人类终级关怀的不懈追求,其所倡导的崇高理想在人类长期不懈的奋斗下,一定会成为现实。一、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人们对历史发展认识的自觉选择。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社会现实生活的正确反映。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中国现时代信仰问题为视角,从哲学的理性层面上提出:信仰选择作为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是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必须面对的人生问题;人在选择并确立信仰的过程中,始终伴随有形成科学信仰和非科学信仰两种可能,信仰选择的不同,决定了人生追求的不同;信仰危机的出现,是中国社会生活中不可否认的社会现象,这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前途;积极引导广大群众走出信仰的误区,对信仰选择及时作出正确的价值评析,重建科学信仰的权威,是我们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信仰,是迄今为止人类信仰史上最伟大的信仰。从信仰角度梳理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使用,深入思考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内涵与特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论信仰     
正信仰是一种强烈的信念,是对某种思想、宗教或人物的信奉和敬仰,是心灵的产物,是无悔的选择、不懈的奋斗与持久的坚守。信仰是人生的总目标。人生是一次有目标的旅行,决定人生目标的是人的信仰。马克思终身致力于社会正义和人类解放,全然不在意自己的颠沛流离、穷困潦倒。陈独秀、李大钊,当年的北京大学知名教授,拥有丰厚的薪资、崇高的地位和安逸的生活,为了救亡图存、民族复兴,奋不顾身创建中国共产党。波兰天文学家、数学家、  相似文献   

5.
论信仰教育     
信仰是人的最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它存在于人的心灵深处,外化在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上。信仰对人的行为有巨大的导向、鼓舞和激励作用。人的信仰世界怎样,不论对一个人,还是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有很重要的影响。正因如此,任何一种社会制度,对于人们的精神信仰都不会袖手旁观,都不能允许反政府、反社会、反人类的信仰追求得以存在和发  相似文献   

6.
信仰     
正信仰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是人们关于最高价值的信念,是人们做出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根本性依据、标准和尺度。习总书记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共产党人的信仰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们讲信仰,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特别是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理论上的信服;对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践上的信心;对共产党领导的多民族国家奔向伟大复兴之路前途  相似文献   

7.
对德性的追求是人类福祉的重要部分,也是道德信仰和终极关怀的价值追求。信仰作为人类追求的一种最高价值目标,是人类精神生命和人生幸福的最终依托。透过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冲突表象的背后,其实还蕴含着更为深层次和复杂的因素,究其根源在于道德信仰的缺失。因此,道德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必须从重建主体的生命基石,重塑道德信仰入手。  相似文献   

8.
一、坚定正确的信仰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信仰是同人类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一起发展起来的精神现象,表现为社会成员对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观念体系的信奉和遵行。信仰的思想内容一般以观念形态出现,却非一般的观念文化,它是统摄其它一切意识形式乃至社会心理的最高意识形式。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和人生指南。一个没有信仰的人不仅会对个人的生存意义茫然失措,而且会在社会生活中无所适从,生活在空虚和迷茫当中。一个人可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信仰,但不会没有任何信仰。信仰是时代文明的核心。人类历史上各时代的文明成就…  相似文献   

9.
坚守信仰     
正有人说过,能够激发灵感的高贵与伟大的,只有虔诚的信仰。信仰是什么?或许不同的人会作出不同的解读,但对党员干部来说,信仰就是共产党人立身做人、干事创业、执政为民的灯塔和方向,是聚精会神、鞠躬尽瘁、矢志不渝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的精神力量。党员干部需要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而且是坚定的信仰。有了这种信仰,就能够指引革命者  相似文献   

10.
信仰是人类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道德信仰问题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问题,也是制约人类人生观成熟发展的关键因素。道德信仰是构建和谐社会首先需要的精神动力。要从道德信仰的内涵入手,深入剖析道德信仰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法轮功”问题的出现,从深层次上暴露出党内极少数人的信仰危机问题。这一方面是近年来信仰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冲击的结果,另一方面反映出一个时期以来缺乏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本质特征和内在机制的时代思考。因此,从信仰的一般前提性认识入手,阐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夯实党的意识形态基础,是当前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一、信仰的一般本质和内在机制信仰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信仰的一般本质特征是通过信仰的主客体及其相互运  相似文献   

12.
信仰与作风     
泰戈尔说,信仰是个报晓的鸟儿,黎明还是黝黑时,就触着曙光而讴歌了。 当人类仰望星空、憧憬未来、思考人生的时候,就开始有了信仰。从某种意义上说,信仰决定了“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信仰回答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  相似文献   

13.
蔡多文 《学习导报》2011,(10):43-44
信仰,是一根脊梁,是一种支撑,是一个组织或阶层、一个社会或国家的成员团结奋进的精神支柱和不竭动力。传说中,神在造人后,发现泥做的人是软的,一经风雨就会倒下,于是神就在人的背上插了根脊梁。有了这根脊梁,一个人无论遇到多大的风雨、多深的沟壑时,都可以屹立不倒。因此,人们常常用脊梁比喻人类的信仰。信仰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一个人刚出生的时候,谈不上有什么信仰。待长到懂事时,总以为父母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于是父母就成了孩子心中的上帝。孩子对父母的崇拜,就是人生最初的信仰。  相似文献   

14.
试论中西传统法律信仰的差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昀 《求实》2006,(Z1):88-89
一、法律信仰的涵义《辞海》中对信仰的解释是“对某种宗教或对某种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由此推论,法律信仰就是坚信法律所具有的价值和功能能促成人类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正义、自由、平等、秩序等的实现;坚信法律是人类走向真、善、美的桥梁;坚信法律能够(至少部分地)决定社会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坚信法律之于人有如生命般重要,由此自觉地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并以之作为自己行动的准则。法律信仰是法治社会的精神支柱和心理基础,是法治社会中的最高层次的理念问题。法治社会能否真正形成,它必须以公众是否树立起…  相似文献   

15.
共产党员的信仰是其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强烈信奉热爱崇敬之情。在一些党员中,信仰模糊、信仰淡化、信仰动摇、信仰缺失、信仰异化、信仰危机等各种程度不同的问题,都始终存在着。要从时刻保持理论上的清醒与坚定、全力做好信仰的日常维护工作、注重在实践中锤炼信仰以及抓好对党员的信仰教育等视角入手,科学设计、整体谋划党员坚守信仰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6.
信仰是人们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是人类对美好理想的持久信念,是人类对真善美的本能追求。信仰有如照耀人生之路的明灯,有  相似文献   

17.
信仰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是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体现了对人自身的终极关怀,是人类立足于现实对理想境界的永恒追求与向往,是一种宝贵的精神需要。但在社会转型这种形势下,人们的意识形态出现困惑,信仰发生动摇甚至出现危机,共产党员也毫不例外。党校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党员、干部教育和培训的基地,应积极探讨研究信仰教育方式方法,切实加强党员干部的信仰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8.
薄振峰 《理论学刊》2006,1(4):84-86
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日益世俗化和理性化。按照马克斯.韦伯的说法,现代社会是一个日渐“祛魅”的社会。在这样的理性化的社会中,法律信仰的基础何在?作为人的信仰体系的构成部分,法律信仰源于人对其自身的信仰。它的价值在于确证了人类对正义和秩序的追求和向往,从而构成整个社会生活终极意义的一部分;法律信仰也表征了法律作为人类的造物能够有效保障人类实现正义和秩序的价值理想,从而使人类从对神的信仰转向对人的信仰,实质上体现了人的尊严和价值。法律信仰是法治社会的精神意蕴,对于缺乏法治传统的中国来说,建立人们对法律的神圣体验与对人生终极目的与意义的献身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求实》2013,(4)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世界观信仰,是实践、理论和主体的统一,是无产阶级解放与人类解放的统一,是人生关照与社会关照的统一,是自愿与自觉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人心秩序,是引领当代多样信仰文化的主心骨,是当代人摆脱精神懈怠的指南。信仰教育是培育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可期待的路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不仅超越信仰传播而且契合信仰自由,但存在意识形态信仰化和信仰意识形态化的两维对立。  相似文献   

20.
信仰的力量     
<正>人活着总得有点追求。那么,追求是什么呢?关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思考、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中、不同的条件下,也会有不同的思考、想法和答案。而对于我,追求就是信仰,而信仰就是灯、是船、是希望和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