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家高度重视主流意识形态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阵地为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代高校借助新媒体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同时,也承受着新媒体带来的负面影响。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工作要不断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主流意识形态网络教育载体,加强校园舆情监督和管理,不断增强高校学生对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自信和认同。  相似文献   

2.
王娟  李厚刚 《理论导报》2014,(11):50-53
在当今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情况下,做好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提升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切入点。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要使他们能够认知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观点,更要使其能够内化为坚定的信仰、外化为实际的行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把握好引导思想认同、引领精神追求和促进行为养成三个基本环节。  相似文献   

3.
由于价值观多元化、非意识形态化等因素的影响,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此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掌握,所以,我们应在理顺意识形态话语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的基础上,有效凝练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达权,拓展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知;有力展示意识形态的话语阐释权,增进核心价值观的大众理解;科学使用意识形态话语选择权,构筑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同;切实筑牢意识形态的话语保障权,促进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养成。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是大学生对在一定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观念系统的认可,自愿受其约束并遵循其行为要求的过程。当前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状况整体是积极、健康的,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虚假认同、反向认同、理论认同与实践认同相背离等问题。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较大的反差、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作用不足、网络的流行等都影响着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为此,要推进理论创新,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力;建立双主体互动机制,完善意识形态教育;在实践中强化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相似文献   

5.
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高校党建工作的发展,提出了要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文章在新媒体视阈下提出运用四个途径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好阵地,掌握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领导权;建好网军,掌握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管理权;内容为王,掌握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亮剑发声,掌握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6.
掌握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是争取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主动性,扩大高校意识形态影响力,增强高校意识形态说服力、战斗力的标志。掌握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要在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引导管理中推进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  相似文献   

7.
李海  贾绘泽 《探索》2012,(3):15-18
社会思潮、生活方式、经济利益、文化、信息、信仰等的多元化,弱化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淡化了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因此,应通过优化和建构理想信念凝聚机制、价值观导向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机制、主流文化统摄机制等,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这对于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巩固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主要是指当今在校大学生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党和国家意识形态的认同与接受。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高校是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总体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少数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程度不高、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程度或认同情感不高、知行不统一、大学生群体间认同差异较为明显等。影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学校、大学生个体等方面。因此,要搭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五大机制,即构建理性认同机制,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效性;构建社会实践参与机制,促进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构建沟通互动机制,注重意识形态教育贴合学生实际;健全学生管理机制,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保障;形成价值观引领机制,提升大学生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社会转型与信息网络的交互作用,使得社会价值更加多元、思想更加开放、舆情更加复杂,既有信息垄断被打破,传统"话语权"有所失灵。建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既要注意掌控"话语权",更要注重"话语影响力";既要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要明确其与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根本区别,突出强调平等与公正;既要重视核心价值观的国民认同度,也要兼顾世界认同,提高我国核心价值观的国际影响力;既要实现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符号化、普及化,更要实现其人格化、行为化、生活化;既要使核心价值观融入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也要建立起相应的经济基础与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栋梁之才,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本文从建立健全教育机制;遵循教育规律,加强理论灌输;创新载体、促进教育方法多样化这三个方面提出了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践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认同是基础,践行是目的。本研究运用社会学理论及其研究方法,以青岛市七所高校2000名在校本科生调查数据为基础,总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及践行意愿状况、特点及其群体间差异,分析社会人口学特征、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主客观因素对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对影响力。同时,针对调查分析结果,从主观意识、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四个方面提出了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和践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生活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的前提和基础,蕴藏着丰富的价值和意义。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要找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生活的关联点,潜移默化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生活实际,影响大学生生活态度,引领大学生生活方式,使大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感知、理解、认同、进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民族地区大学生是肩负促进民族地区大发展、大繁荣和大团结历史重任的生力军,也是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内化为民族地区大学生的核心凝聚力,外化为他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际行动,最重要的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载体,挖掘、弘扬、传承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民族团结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并由此进一步增强民族地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  相似文献   

14.
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有助于"中国梦"的实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建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路径,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要激发内在需要,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认同;二要优化外在环境,形成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15.
王凤良 《唯实》2012,(3):59-6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文化建设之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着力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建设中的引领力,培育积极向上的文化主流价值取向;要着力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建设中的吸引力,促进对共同理想的认识认知认同;要着力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建设中的渗透力,形成与文化工作有机融合、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多次强调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实现意识形态话语权理论的创新。从内涵和维度来看,其创新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话语权,加强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构筑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内核,增强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提升国际社会的话语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些创新成果,有利于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并不断扩大我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增强中华民族全体成员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障。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强化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文艺精品为载体,宣传社会主义优秀文化;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丰富基层百姓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真正被当代大学生认同,学校要从创新教育理念、更新教育内容、改革传授方式、建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一体化的体制机制、搭建社会实践平台等多方面合力开展理论和实践探索,通过提升教学效果让主流价值入脑入心。  相似文献   

19.
围绕建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系统工程,习近平分别从共时、历时和即时三种时态出发,对话语流脉、话语结构及话语权实践路径展开论述。历时话语权旨在理清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逻辑,并以话语的自信、自觉和自洽赋予主流意识形态新的生命力。共时话语权以“四个全面”总布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展示了对话语系统性和结构性的顶层设计。即时话语权紧扣话语场域、话语主体、话语渠道和话语方式几个关键要素,使主流意识形态在实践中完成了静态“话语”与动态“权力”的叠加。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高校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既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现实诉求,又是推动自我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形载体。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是一种态度,形成的关键在实现价值认同。价值认同的形成是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的过程,高校要通过加强学校教育、重视环境影响、推动实践育人来强化理性认知、唤起情感共鸣、引导自觉践行,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