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没有去过灾区进行救援和实地走访一直是我的一大遗憾。所以,对于曾经在灾区战斗过的人我充满了敬意。史永明师傅就是我曾碰到的一位有着自己特别的救灾故事的人。他是一名技术员,他总说"我就是一个普通老百姓",但是认识他的人都觉得他所做的事情虽普通却不平凡。还记得第一次见面时,他笑声爽朗、皮肤黝黑,他说"你想知道什么,我都可以讲给你听"。于是我坐了下来,听史师傅讲他的救灾故事。  相似文献   

2.
肖湘 《中国减灾》2013,(4):54-54
没有去过灾区进行救援和实地走访一直是我的一大遗憾。所以,对于曾经在灾区战斗过的人我充满了敬意。史永明师傅就是我曾碰到的一位有着自己特别的救灾故事的人。他是一名技术员,他总说“我就是一个普通老百姓”,但是认识他的人都觉得他所做的事情虽普通却不平凡。还记得第一次见面时,他笑声爽朗、皮肤黝黑,他说“你想知道什么,我都可以讲给你听”。于是我坐了下来,听史师傅讲他的救灾故事。  相似文献   

3.
"马师傅,我们全家都要感谢你,你可真是帮了我们的大忙啊","马师傅,真是多亏了你,我才能找到那么好的工作。"像这样的话,"马师傅"自己都记不清已经听了多少遍了,无论他走到哪,都会有人跟他热心地打招呼,说着感谢他的话。  相似文献   

4.
我的故事     
成了个体户刘桂仙:一个60多岁的老太太。18年前,当属于她自己的饭馆终于开业的时候,连她也没想到,一下就成了改革开放后北京第一个从事餐饮的个体户。如今,这样的饭馆在北京已经到处都是了。我老伴曾是北京饭店的厨师,不是我夸他,能在那里当厨子,那手艺得多好;我当时是一位大干部家里的小灶师傅,看着挺光显的吧。可谁能想得到我家里都穷得揭不开锅了-5个孩子,再加上公婆,一家九口人,就靠我们每月74元的工资过活。人都说我胆子大,那时候"文革"刚结束,十一届三中全会也刚召开不久,我要开个饭馆,连工商局给我办营业执照的人都…  相似文献   

5.
博欣 《人民公安》2021,(3):59-59
1月10日,是个星期天。正值冬运,学生返乡,外来务工人员回流,防疫和安保的压力都很大,像往常一样,我拿起相机就赶到车站采拍去了……来到车站,见到了当日的值班民警。他看到我手中的相机,显得有些许拘谨,连说:"我这正常开展工作有啥好拍的,不每天都一样吗?现在好人好事也没那么好做了,抢不过客运……"听他喋喋不休地说着,我打断他的话问了一句:"今天过节跟平常有什么不同吗?"他愣了一下说道:"啊,你要说有什么不同,咱过节又不放假,没什么不同,不过早上接班的时侯,安检班长带头给我们民警唱了首《感恩的心》。"说着他也哼起了那熟悉的旋律: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相似文献   

6.
听说了这样一件事:一位年近花甲的哲学教授在上他的最后一节课。在课快完时拿出了一个大玻璃瓶,又先后拿出两个布袋,一个装着核桃,另一个装着莲子。然后他对大家说:"我今天给你们做一个实验。我还是在年轻时看到这个实验的。至今仍然常常想起,并常用以激励自己,我希望你们每个人也能一辈子记住这个实验。"在座的同学当时都很奇怪,哲学课还做实验吗?就用那些核桃和莲子?  相似文献   

7.
你是谁的人?     
笔者的一位老乡,今年大学毕业分到一家事业单位工作,不到一月就跑来向我诉苦,说单位不时有人神秘兮兮地问他:"你是谁的人?"并请教我,他该怎么办?我说,你只管埋头工作,告诉池们谁的人也不是,你是你自己的人.老乡苦笑着说:"不行啊,我们单位书记和主任矛盾很大……"我也感到无可奈阿,总不能教唆他"良臣择主而事"或"卖身投靠"吧!  相似文献   

8.
无意中碰到商机1998年春节刚过,杨华到东莞一家建筑公司打工。闲暇时间,他学习建筑知识。一天,一个姓谢的先生想请个师傅给新房做点修补工作。杨华正闲着,乐于帮这个忙。他们来到附近一套新房。谢先生对他说:"这套房的户型、朝向都挑不出毛病,可我心里还是不踏实,想请你谈谈。"原来是陪人看房子呢!  相似文献   

9.
幽默与笑话     
《中国保安》2010,(2):73-73
应征保安一个身材瘦小、面目和善的男子去应征夜间保安工作。雇主打量了他一会,说:"我们需要的是一个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家伙,他应该疑心所有的人都是坏人;他要有炯炯如电的目光,睡觉时也睁着一只眼;他应该有机警过人的听觉,极微小的声响也瞒不过他;他应该有雄赳赳的身躯、杀气腾腾的个性,易怒、凶恶,谁侵犯了他,他会变成恶魔般的人物。" "那么,"应征者说,"让我妻子来干吧。"  相似文献   

10.
王立常 《创造》2003,(11):59-59
笔者的一位老乡,今年大学毕业分到一家事业单位工作,不到一月就跑来向我诉苦,说单位不时有人神秘兮兮地问他:"你是谁的人?"并请教我,他该怎么办?我说,你只管埋头工作,告诉他们谁的人也不是,你是你自己的人。老乡苦笑着说:"不行啊,我们单位书记和主任矛盾很大……"我也感到无可奈何,总不能教唆他"良臣择主而事"或"卖身投靠"吧!像我这位老乡一样"遭遇"的人,在我的所见所闻中绝非一例,不过是形式与程度稍有差异而已。譬如,某甲近有高升,其顶头上司便悄悄告诉甲:"你的提拔,我是出了大力的!"某乙被批准入了党,其党小组长便迫不及待地对乙说:"你的…  相似文献   

11.
美发师     
《创造》2006,(4):78-79
毛伟说他从小就立志要当一个美发师.因为他很小的时候就盛觉到自己身上和别人不一样的艺术感:毛伟跟过很多师傅.深圳的、上海的、温州的,这些师傅的教导让毛伟打造了一手扎实的基本功。但是刚开始做头发时还是一度跟不上拍.他说.那时做出来的头发总是和想象中的相差甚远。顾客有时居然还会教他要怎么怎么剪.一度打击了毛伟的热情.  相似文献   

12.
走近刘文功     
天色近晚,这时刻在城市早已华灯初上,而农村,显得格外黑,也格外凉。我们就是在这样的夜色里,走进了正阳县公安局雷寨派出所。灯光里的刘文功,个子高高的,很瘦,比报刊上的照片更朴实更亲切。他和所里的几位民警正在吃晚饭,是中午剩下的卤面。刘所长说我们是客人,非要让厨房的师傅炒个菜,然后又吩咐一个民警去街上买个猪蹄,想了想好像下了决心似的又喊了一声:“买两个吧,她们一人一个。”我追了出去,坚决不让那个民警去买,可民警竟悄声对我说:“让刘所长也跟着你们吃点儿吧,增加点儿营养,他刚查出来,有肺结核。我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3.
《小康》2017,(31)
正这期杂志出版后,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一种提升幸福感的好方法:快去和你的朋友们一起做个"五年总结"吧!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自信呢?一方面,我"掌握"了理论基础。在采访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畅销书《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作者彭凯平教授时,他告诉我,要与人交往、与人交流,一定要有朋友,一定要多与人在一起,一定要弘扬我们人类的沟通的天性,这些都是能  相似文献   

14.
那天晚上我值班,一个姓那的人找到我。说他的妹妹找不着了,他们找了五天没结果,打手机关机,不但妹妹找不到,妹夫裴振友连同她家的微型面包车都不见了。这是什么案子?说人被害了吧,活不见人,死不见尸;说被人绑架了吧, 五天过去了,还没有绑匪的消息,也不大可能。可是,这样的案子,该怎么接呢?既没现场,又没工  相似文献   

15.
小蓝和小李相识3个月后结为夫妻,朋友们对他们的“冲动”行为感到担心:这太快了吧,还不够相互了解呢?而小蓝却说:我们是一见钟情,第一次见他,我就已经了解了他。记得有个经历丰富的朋友说过:一定要相信你的第一眼,当你第一眼就不喜欢那个人的时候,以后无论怎样努力纠正自己的看法都很难。在这个游戏爱情的时代,究竟有多少人在一见钟情?  相似文献   

16.
《时代潮》2000,(12)
在机关干我们这一行的,叫秘书。但我们这儿是大基层,领导还不够配设专职秘书,所以我连个正式名分都没有,常常被人戏称为"笔杆子",话里夹带着不屑和揶揄,让我听了心里很不舒服。做"笔杆子"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就说长相吧,你不能五大三粗,一脸匪相霸气,让人看着害怕;也不能猥猥琐琐,木木讷讷,让人看了不顺眼,觉得丢份儿。最好是相貌端正而不醒目,身材高挑而不显眼,还要  相似文献   

17.
不久之前,一位在报社就职的记者朋友煞有介事地问了我一句:"今天,你‘荒’了吗?"虽然问这话的时候他还着重强调了"荒"这个字,可由于一时没有反应过来,我忙回答道:"还好啊。"朋友笑了笑,"我说的是‘饥荒’的‘荒’,不是‘慌乱’的‘慌’,这下你明白过来了吧?"听罢朋友的解释,我便点了点头"我们报社打算在下一段时间做一个关于‘荒’的专题,有什么好的材料,就提供我们一下吧。你们搞就业跟保障的,应该有蛮多的。"……  相似文献   

18.
夫妻相     
江岸 《小康》2018,(27)
正两个人的相处是互相塑造,共同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加在一起,打造出岁月雕刻师,雕刻出让世人惊叹的"夫妻相"。演员邓超曾经发过一条微博,晒了一下他和孙俪的自拍合照,引起一波惊叹,有网友评论说:"怀疑你们是失散多年的兄妹。"这就是所谓的夫妻相吧,相爱的两个人朝夕  相似文献   

19.
一个女人冲着我的摄像机镜头说:"向下!拍地!拍地!"语气坚硬,态度不容置疑。她是华盛顿大屠杀纪念博物馆的保安。天津犹太人利奥·奥尔伦斯邀请我住在他位于华盛顿老区的家里。之前,他曾发来邮件,问我在华盛顿期间除了与犹太文化学者交流外,还想参观哪些地方。我说,大屠杀纪念博物馆。利奥为我预约了入场券。  相似文献   

20.
我们这批新招的民警中,谁也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只是按“师傅”(老民警)们的叫法,称他“黄军裤”。他总是穿着一条八三式的绿警裤。其实那并非是军裤,也非黄色的,但大家习惯这么叫,我们也这样称他了。每逢他来,各办公室的老同志,都赶快喊:“快关门!黄军裤来了!”“黄军裤”每次来局里都浑身酒气,提着半瓶劣质酒,疯疯癫癫地找人说话,特别是见到穿警服的,更说个没完,但是没有人搭理他。若是有人搭个腔,他就越发地来劲。有一次我看他那样子可怜,好心地劝他:“老师傅!快回家吧!这是公安局,我们在工作呢!”他吼叫起来,“什么?公安局!我知道!老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