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福山在其新作《政治秩序与政治衰退》中公开承认,自由民主并不完美,自由民主对政治衰退也不能免疫,不能视自由民主为普世的东西,美国式民主制度自身存在严重问题。这些与福山在"历史终结论"中的观点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但福山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立论,仍然认为自由民主是最不坏的政体,仍将是未来的制度范式。  相似文献   

2.
终点的回溯     
福山最近在其有关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的著作中阐述的理论,表明福山并未放弃他早期的"历史终结"哲学,而恰恰是一种对人类历史将终结于自由民主的"终点"的回溯,甚至可说是一种对这一"终点"的政治历史的背书。但是,福山所阐述的重点却也发生了微妙和重要的变化,即他由强调自由民主转到了强调国家能力的建设,这一转变可以从他的核心问题意识由人类历史转到了美国政治得到解释。而对此还可进行另一种回溯,即对"终点"的逻辑追溯。通过对西方社会契约理论的历史考察,可以展现一种隐藏在制度理念后面的道德价值规范原则的系列,由此也可以发现国家能力和保存生命原则的关联,并证明独立地提出这一保存生命的原则且将其放在最优先的地位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1952年生于美国芝加哥,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曾任职于兰德公司、美国国务院和乔治·梅森大学,现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该校高级国际研究院院长。1989年,福山在美国《国家利益》杂志上发表“历史的终结?”(The End of History?)一文,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的讨论和激烈的争论。1992年,在前文基础上,福山出版了《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一书,进一步阐述了他的“历史终结论”。2003年3月17日,应北京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的邀请,福山教授在北京大学作了题为“‘9·11’后的世界:历史依旧终结?”(The World after September ll:Is History Still Over?)的学术讲演。在讲演中,福山教授结合“9·11”事件后新的国际政治形势,阐发了他对“历史终结论”的一些思考。本文即根据此次讲演的录音整理而成,供学界参考,以期引起讨论。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观点有些是我们不能同意的,为尊重作者著作权起见,本文未加删节,请读者在阅读时注意。  相似文献   

4.
<正>1989年东欧剧变后,福山曾提出"历史终结论",宣称资本主义制度将一统天下。时至今日,"历史终结论"已经成为历史笑料,西方国家要以"民主、法治、市场"等西式发展模式一统江湖的梦想正在走向"终结",其在经济、政治发展模式方面的话语优势迅速消退。面对"民主、法治、市场"三支箭失灵带来的"后西方世界"之乱,应如何应对?"后西方世界"将走向何方?只要世界"后西方化""去西方化"的进程未完结,世界乱局就不会了结。这一漫长过程需国际社会共同应对。  相似文献   

5.
福山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期间发表了一系列言论来维护和强化其"历史终结论".一是以"国家要素缺失"为理由为美国自由民主危机开脱,牵强短视地看待国家和政府的作用,颠倒黑白地宣传美国"政治信任"的情况和作用,撇开民主制孤立地批评特朗普;二是为自由民主制的"优越"辩解,不顾真相地赞扬美国联邦制"实验创新",主观地臆断"民主或将重生",不切实际地策划政府改革;三是以西方中心主义评判历史,用单一民主观抹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逻辑混乱地评判中国抗疫实效,恶意攻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优越性.深入分析和批驳这些言论的错误之处,对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2016年美国大选对于一直以来赞扬美式民主、认为它是必选题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敲响了警钟。美国引以为豪的民主制度成了世人皆知的“皇帝的新衣”,而戳破这层伪装的正是选举制度这一西方所认定的、构成政治合法性的唯一基础。无论2016年大选结果如何,美国的民主都已经在走下神坛。  相似文献   

7.
在苏东剧变进行过程中,福山以黑格尔"历史终结"的话语,宣称自由民主是人类政府的最终形式,是人类社会的最后形态。福山并没有真正彻底地把握黑格尔"历史终结论"的思想精髓。黑格尔所说的"历史终结"指的是绝对精神在实现其自由本性的过程中发展到"老年时代",即实现了个体主观自由与共同体客观自由的统一。但是,在黑格尔看来,原则的提出与原则的实现还不能等同。马克思对启蒙思想家们企图把资产阶级的自由竞争等同于"历史的终结"的主张进行了批判,指出自由竞争从本质上讲是资本间的自由竞争,而这种自由竞争本身就是一种限制:一方面,必然会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另一方面,劳动者自主性的活动得不到自由的发挥。因此,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必然要被扬弃。  相似文献   

8.
弗朗西斯&#183;福山(Francis Fukuyama),1952年生于美国芝加哥,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曾任职于兰德公司、美国国务院和乔治&#183;梅森大学,现任约翰&#183;霍普金斯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该校高级国际研究院院长。1989年,福山在美国《国家利益》杂志上发表“历史的终结?”(The End of History?)一文,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的讨论和激烈的争论。1992年,在前文基础上,福山出版了《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一书,进一步阐述了他的“历史终结论”。2003年3月17日,应北京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的邀请,福山教授在北京大学作了题为“‘9&#183;11’后的世界:历史依旧终结?”(The World after September 11:Is History Still Over?)的学术讲演。在讲演中,福山教授结合“9&#183;11”事件后新的国际政治形势,阐发了他对“历史终结论”的一些思考。本文即根据此次讲演的录音整理而成,供学界参考,以期引起讨论。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观点有些是我们不能同意的,为尊重作者著作权起见,本文未加删节,请读者在阅读时注意。  相似文献   

9.
对福山历史终结论的批判是哈特、奈格里"帝国三部曲"的一条隐藏的主线,他们提出了唯物主义目的论来批判福山的超验目的论,旨在通过人类主体的力量和斗争来改变世界,这一思想是对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他们认为,历史终结论被强加给大众,通过消弭人类的主体性和创造力量来保持现状。哈特、奈格里提出打造作为后现代革命主体的诸众,以共有制和诸众民主来替代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制度。福山近年的"政治秩序转向"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他们的批判的回应,并使得相关论争走向更深层面。  相似文献   

10.
美刊《新政治科学》2003年第1期(总第25期)发表了美国学者蒂姆·杜法尔题为《新封建主义:全球化、市场和超级消费链》的文章。该文认为,过去30年以来,受新自由主义“市场能解决一切问题”的思想的影响,美国建立起了一个服务于市场的私人政府,与封建主义有惊人的类似:越来越少的人控制着市场,并以此统治着多数人。而且,随着美国的政治经济模式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新封建主义将在全球范围内扩张,人民将越来越缺少反映自己利益的渠道。尽管福山等人声称历史将终结于自由民主体制,而事实上是自由民主正受到极大威胁。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1.
在评价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及其命运时,福山提出了所谓的“历史终结论”。在他看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以自由民主制度为方向的人类普遍史”,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从此之后,构成历史的最基本的原则和制度就不再进步了。他的这一理论,其实质是为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普世性提供合法性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贺喜 《国际政治研究》2012,(2):143-159,10
冷战时期,美国对以阿连德为首的智利左翼政治力量采取了干涉政策,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58年。在1964年智利总统选举中及1970年智利总统选举结果揭晓后,美国采取了干涉行为。在左翼政党联盟"人民团结阵线"执政期间,美国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三方面展开对智利的干涉行动,其政策在最大程度上促成了阿连德政府的垮台和智利社会主义道路的终结。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是美国采取干涉政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入世"谈了15年,"入市"还要谈那么久吗?这种急切之情,表明中国人迫切需要以过程论的积极心态,而非目标论的静态心理,来看待中国正在进行的这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转型。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美国人项庄舞剑  相似文献   

14.
民主,是世界范围内哲学社会科学中最有影响力的概念之一,也是当今世界被最大多数人认可的核心价值和制度模式。人类世界是被话语建构的世界,话语是建立在概念基础之上的,在这个意义上,谁主导了民主概念,谁就掌握了民主话语权。2016年美国大选使美国自由民主制度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也为中国建构自身的民主概念、确立中国民主话语权提供了良好的时机。然而,要想在民主理论领域完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立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概念"的要求,中国学者必须了解西方自由民主话语权的构建过程,了解西方学者构建自由民主话语权与反对人民民主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基于这一认知,中国人民民主话语建构必须建立在解构自由民主的基础之上,并对它的核心问题进行有效回应。与自由民主的反人民性不同,人民民主是真正强调人民主权的民主观,是对多数利益的维护,是民主政治公共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正>在纳粹主义溃败70多年后,在南非种族隔离制度消亡近30年后,在亨廷顿"文明冲突论"和福山"历史终结论"被证伪近10年后,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文明交流互鉴已成为世界发展潮流的21世纪,美国仍有一小撮人为了所谓"战略利益"和"全球霸权"再次玩弄起"文明冲突"和"种族主义"伎俩,炮制"对华文明冲突论",赤裸裸地挑战现代人类社会的文明底线。人类发展史是一部各种文明相互交流共进的辉煌史。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所指出,文明因  相似文献   

16.
美国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中国威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国际关系的最著名学者之一、芝加哥大学教授约翰·米尔斯海默2001年10月出版的力作 《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中,驱散了冷战结束以来国际社会颇为流行的各种自由主义,如“历史终结论”、“大战过时论”、“民主和平论”、“经济相互依赖和平论” 以及“国际制度和平论”在世界  相似文献   

17.
向骏 《南风窗》2008,(7):90-91
3月初的南美外交危机中,第一个输家是革命武装力量,第二个输家是哥伦比亚总统乌里韦,美国则是最大的输家。至于危机的赢家,拉美本身应该算一个,因为它拒绝了世界其他任何国家以维护地区安全为借口的干预,在没有经历暴力的情况下就解决了自己的争端。  相似文献   

18.
认同政治取代阶级政治是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规划,这种后革命的政治规划是对马克思主义解放规划的放弃.究其原因,拉克劳与墨菲的后马克思主叉政治哲学在深层逻辑上和福山在<历史的终结>中的观点非常一致: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抗消失了,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推翻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社会运动的革命历史终结了.  相似文献   

19.
当今美国学界在后殖民理论是否已经终结这个问题上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为此,美国重要学术期刊PLMA(Publications of 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编辑帕特里夏·耶格尔(Patricia Yaeger)召集了一个圆桌会议,探讨了有关后殖民理论的一系列问题如:后殖民主义作为一种范式衰竭的可能性;考虑殖民化和去殖民化历史时,跨国、跨学科对话的重要性;应付当下新形式帝国主义的新范式的缺位;后殖民研究是否能够调整自己的方法以适应新的危机?后殖民研究已取得哪些成就,面临哪些挑战?这次圆桌会议的发言和讨论以《后殖民理论终结了吗?》为题发表于PLMA期刊2007年5月出版的第122卷第3期。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20.
于时语 《南风窗》2014,(18):70-72
<正>直到遭遇直接进攻,库尔德族是"伊斯兰国"崛起和伊拉克内乱的最大赢家。而需要战略纵深的以色列,是与库尔德族一样的大赢家。最大输家则是面临解体的伊拉克国家。随着极端主义武装组织"伊斯兰国"势力和地盘迅速扩张,美国重新出动军力干预,伊拉克危机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这一乱局具有非常复杂的内外因素,发展过程也诡秘曲折。例如"伊斯兰国"的前身年前就控制了伊拉克安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