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中国对包括南沙、西沙、东沙和中沙在内的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并对相关海域及其海床和底土享有主权权利和管辖权。中国坚持按照国际法的有关规定和《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精神,通过双边谈判解决领土主权和海洋划界争议,坚决反对菲律宾一意孤行推进涉南海国际仲裁。造成中菲之间南海主权争端的直接原因是菲律宾非法  相似文献   

2.
杜旸 《当代世界》2015,(9):52-54
<正>近年来,由于南海争端而引发的安全危机或冲突日益频繁,尤其在美国和日本这两个推手的介入下,一些国家极力使多组的双边主权争端演变为一个多边的国际性争端,迫使中国在处理南海危机时受到更多力量的牵制和制约,投入更多的战略资源。当前,中国在南沙群岛部分驻守岛礁上的建设已于近日完成陆域吹填工程,并将开展满足相关功能的设施建设。而这些建设,除了是为各类民事需求服务,以更好地履行中国在海上搜救、防灾减灾、海洋科研、气  相似文献   

3.
周边风云     
谢奕秋 《南风窗》2010,(16):11-11
<正>越南反对我开发南海旅游据越南网报道,越南边界委员会前主任陈公轴日前谴责中国最近宣布的旅游开发计划是一个阴谋,意在宣示对越南所辖的黄沙群岛(即我西沙群岛)和长沙群岛(即我南沙群岛)的主权。他说:"这个伎俩非常  相似文献   

4.
<正>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初的南海争端,经历了岛礁主权争夺、油气资源掠夺和岛礁主权固化三个阶段。以2013年菲律宾单方面将南海争端提交国际仲裁法庭和2014年中越船只在西沙海域冲撞为标志,南海争端正朝着复杂化、扩大化趋势发展。如何有效管控南海争端,  相似文献   

5.
周边风云     
《南风窗》2011,(13):13-13
中国重申南沙群岛主权菲律宾近期批评中国侵犯其主权,并举出6个例子,其中包括其所称3月份两艘中国巡逻艇企图冲撞一艘菲律宾测绘船一事。上个月,越南批评中国巡逻艇骚扰一艘越南石油勘探船,当时该船在越南中南部海岸外120公里处从事地震调查作业。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在答记者问时表示,中方要求菲方停止损害中方主权和海洋权益,导致南海争议扩大化和复  相似文献   

6.
周边风云     
《南风窗》2011,(13)
中国重申南沙群岛主权菲律宾近期批评中国侵犯其主权,并举出6个例子,其中包括其所称3月份两艘中国巡逻艇企图冲撞一艘菲律宾测绘船一事。上个月,越南批评中国巡逻艇骚扰一艘越南石油勘探船,当时该船在越南中南部海岸外120公里处从事地震调查作业。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在答记者问时表示,中方要求菲方停止损害中方主权和海洋权益,导致南海争议扩大化和复  相似文献   

7.
储昭根 《南风窗》2014,(12):80-82
<正>中国南海的局面,已从1970年代海洋法公约草案所引发的"蓝色圈地运动"演变成现在的大国间地缘政治博弈。新一轮的反蚕食斗争范围更广,也更加激烈。美国总统从东亚前脚刚走,南海就发生激烈动荡。5月3日,中国"海洋石油981"号钻井平台在西沙中建岛附近遭到越南数十艘政府船只的骚扰,并引发了中国海警船队与越南执法船的多次追逐甚至冲撞;越南扩大与中国在  相似文献   

8.
<正>特朗普执政以来,美国不断加强针对中国南海地区的"自由航行"行动,美国的"自由航行"行动是其长期奉行海洋航行自由政策的具体体现。美国在南海的"自由航行"行动不仅严重侵犯中国国家主权,更给中国所致力推动的"一带一路"倡议造成严重负面影响。在此背景下,中国应加快与东盟国家协商制定《南海行为准则》的谈判进程,同时为南  相似文献   

9.
中国与邻国海洋划界争端问题(摘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隔黄海、东海、南海与朝鲜、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 亚、越南8个国家相邻或相向,尚未与这些国家中的任何一个划定国家管辖海域(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边界;与日本存在钓鱼岛领土主权归属争端,与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越南存在南沙群岛领土主权归属争端。如何解决上述海洋划界争端问题,维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在美国"重返亚太"、南海海洋权益争端日趋激烈、日本国内政治愈益保守的背景下,日本加大了对南海问题的关注和介入力度,并试图借南海问题遏制中国崛起,以扩大自身在东南亚地区影响力。日本在南海问题上的战略举措将会对中国的和平崛起构成不容忽视的威胁和挑战。与众所周知,南海争端本是中国与部分东南亚国家之间的问题,日本无关。但是,日本出于种种考虑,虽然没有对南海主权提出诉求,  相似文献   

11.
两岸关系与南海问题是一对辩证统一的关系范畴。在两岸关系发展中解决南海问题,在南海问题解决中发展两岸关系是二者辩证关系的表现。由于两岸关系的规约和国际现实的钳制,两岸合作解决南海问题应是一个渐进、曲折的过程,也必然需要一个介质性机制。泛北部湾经济合作适于作为两岸特殊关系下合作解决南海问题的过渡性机制,为南海问题的最终解决创造条件。基于此,本文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框架下探讨了两岸合作解决南海问题的性质、限度与方式、领域。  相似文献   

12.
经济因素与中越南沙群岛争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和越南是地理位置毗连的邻邦,两国在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诸方面曾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但是,中越两国在领土方面又有着一些分歧,如在中越陆地边界、北部湾、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等均存在着争端。由于南沙群岛既有重要的国防战略价值,又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因此近期以来南沙争端十分引人注目,而在这一较为复杂的国际争端中,经济因素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南海问题越来越复杂,最近种种迹象都在昭示一个趋势:南海问题短期内彻底解决的可能性不大. 在此情况下,如何做到既维权,又维稳?笔者认为,中国可以效法历史上"屯田戍边"的做法,在南海成立生产建设兵团.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国南海岛礁建设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成为南海地区的热点问题之一。把中国的南海岛礁建设放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框架下来考虑,中国就能讲清楚、说明白中国南海岛礁建设的根本目的和意图。南海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重要起点与关键海域,但南海地区存在着影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推进的三大障碍:区域公共产品供给不充分、南海问题的不定期爆发和国家间信任赤字。中国的南海岛礁建设能够提供量足质优的公共产品,能够制度化管控南海问题,能够增强南海各方的信任,中国的南海岛礁建设具有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保驾护航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进入21世纪,美国借助发达的信息技术和全球化的媒体平台,在国际海洋事务领域不断加强渗透。在此背景下,网络外交成为美国深度介入南海问题、干扰中国海上行动的重要战略工具,并对传统的南海局势管控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2009年以来,为落实"亚太再平衡"战略,美国开始将网络外交工具应用于南海争端领域。通过在国别、  相似文献   

16.
潭健皇 《法制博览》2011,(17):80-80
读了贵刊8期上的《中越西沙南沙海战大揭秘》一文,深为南海现状忧虑: 1970年和1971年,菲律宾派兵先后占领了3个南沙岛屿,如今占领总数达到9个(也有说10个)。马来西亚于1983年和1986年分别占领了弹丸礁、南海礁和星仔礁,目前共侵占南沙岛礁5个。  相似文献   

17.
南海问题之所以在2012年以后曾引发中国周边形势的持续紧张,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美国的强力干预,特别是其利用国际话语权优势改变了国际舆论环境,给南海问题的和平解决带来了诸多障碍和变数。美国智库作为美国国际话语权的关键因素,对美国主导南海问题相关国际话语权发挥了重大作用。本文收集了2012年以来美国智库发表的关于南海问题的文献,从总体上概括了这些文献的基本特征,分析了它们在南海问题上运用的各种话语方式,并从它们共同塑造的总体叙事中归纳出美国国际话语在南海问题上的线索链。在对美国智库有关南海问题的文献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析和揭示南海问题中体现出的国际话语的基本逻辑。最后,结合对美国国际话语权的分析,尝试在南海问题上为中国应对国际话语挑战提出对策建议,并从国际话语风险管理、国际话语运作能力、国际话语议程和价值理念等角度,为中国消除国际话语威胁、稳步提升国际话语权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8.
南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当前南海安全局势呈现出严峻的发展态势,南海海域周边国家不断侵蚀我国的南海主权,而区域外的美国等域外势力也试图染指南海,这一切无疑都使南海的局势Et益呈现出复杂性的特征。南海是两岸的共有海域,两岸都有责任加以维护。当前两岸在南海问题上加强合作,对维护两岸南海的主权和相关权益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朱锋 《当代世界》2016,(4):10-15
正近年来,随着美国奥巴马政府"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出台,东亚地区安全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即同盟政治进入了新的战略活跃期。东亚地区安全结构的变化是导致南海局势紧张的根本原因。在此背景下,维护中国周边安全的和平与稳定,迫切需要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胡潇文 《国际展望》2014,(2):94-108
进入21世纪以来,印度不断调整介入南海问题的战略与策略,正逐渐从早期策略性介入南海问题的大周边外交向更侧重战略性部署的印太战略转变。大周边外交强化了印度与南海周边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特别是直接介入南海地区油气合作。但大周边外交可能导致重大的消极战略后果,特别是其蕴含的制衡中国倾向。因此,在南海争端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印度逐渐转向更具战略性和更为宏观的印太概念,将南海问题纳入更大的印太战略中,进而不仅可实现在南海地区的战略性部署,也可通过某种政策模糊性实现左右逢源。尽管值得高度警惕,但考虑到南海问题在印度整体战略中的优先度不高,因此其未来介入南海问题的手法可能仍以政策模糊性和争取左右逢源为主要特征,中国需要抓住中印关系的主要矛盾,将印度介入南海问题的程度、范围和后果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