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邱峰 《湖北社会科学》2012,(10):142-145
判断句的本质是话题句,其构式义是"前项(之所以‘是’后项)的特征",据此便可对"N(就)是N"所代表的两种构式义的生成机制作出统一解释:构式1的态度义来自判断构式义基础上附加的感情色彩义,语境仅起语义过滤作用而非生成作用;构式2的对立差异义来自其本身所包含的多个基本判断构式义。同时,判断构式义决定了N2必是常规范畴,而这又决定了N1和N2的语义和句法特征  相似文献   

2.
赖慧玲 《求索》2012,(7):169-170
本文基于"构式语法"理论,以整合思路研究现代汉语动趋式。首先,从形式和意义两方面论证了现代汉语动趋式的构式性。其次,结合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统一描写和解释了动趋式的构式多义性及不同构式意义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认为现代汉语动趋式的中心意义是"空间趋向",表示人或物在物理空间的位置变化。在隐喻机制的作用下,把空间关系投射到非空间概念上,将事物的状态、时间等的抽象变化类同于具体实物的空间位移变化,由"空间趋向"衍生出完成义和时体义。动趋式的不同构式意义之间具有家族相似性,符合原型效应。  相似文献   

3.
本文考察的"把+O+VR+L"构式,指的是与处所范畴相关,动词短语后带处所宾语的"把"字句式。O是"把"后的宾语,VR是动介式结构或动趋式结构,L是语义上表处所的处所宾语。从认知语法的角度来看,"把+O+VR+L"构式的信息安排完全符合由旧到新的信息格局,体现了路径图式;该构式在实际使用中绝大部分都具有明显的主观性。该构式的构式义为"使位移主体产生位移,有新的着落点",而根据结构中主语的心理预期,这一基本构式义又可以分为"自主位移"和"非自主位移"两种情况。  相似文献   

4.
皇甫素飞 《求索》2014,(8):142-146
构式是句法和语义上独特的或不规则的表达方式。紧缩构式是汉语中一种常见而又颇具特色的句法结构,其形式、意义具有不可推导性。紧缩构式是小句整合过程中从话语组织到句法结构过渡的言语和语言单位之间的形式。其中,半实体图式构式是典型的框式结构,具有一定的能产性;固定的习语构式是实体构式,已词汇化。紧缩构式在形式、意义上都有其独特性。紧缩构式是主观复核关系构式,形式上呈对称分布,结构上具有超句法性、层级性和非还原性,语义上具有[+非事件性]、[+恒时性]、[+虚拟性]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5.
高宁 《求索》2011,(9):223-224,170
本文以“构式语法”理论为指导,对“V什么V”格式与“V什么”格式的关系进行系统性梳理。“V什么V”格式意指说话者对动作行为、存在或状态的主观否定;“V什么”格式指说话者对动作行为、存在或状态所关涉内容的主观否定。“V什么V”格式与“V什么”格式是单向蕴涵关系,“V2”对区分两种格式起到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王英男 《传承》2012,(6):68-69
在汉语词汇的义位系统中,有些义位与义位之间关系明确,有些构形义位与常用义位却似乎杳无关联。实际上任何一个词义系统中各个义位子系统及各个义位之间都是有联系的,或是语义的或是语音的。试以"羞"为例,力图解释构词义位与常用义位非显性联系的理据性。  相似文献   

7.
徐邦俊 《求索》2012,(12):165-167
现代汉语格式"大X的"与后续话语构成一个构式。"大"与"X"具有内在的逻辑语义关系,"大"的原型语义"空间量多"指向说话人对"X"的主观情态。构式的整体语义为:X被说话人标记,其某个特征语义按照说话人的认知心理被凸显,并作为后续话语的语用预设,显示说话人的主观情态。"大X的"与后续话语之间在认知心理上呈现出不同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以构式语法为理论基础来实证考察苗族地区120名中学生英语习语构式习得的状况,研究结果表明苗族学生在两类习语构式习得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难,但因其自身英语水平的不同而呈现出习得的显著性差异:高中学生倾向于以英语习语构式的整体性和语境信息来理解习语;初中生在解读英语习语构式时多借助于其字面意义组合式地推导。另外,基于研究发现而建议的教学启示期许对促进与提高苗族地区中学英语教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汉语成语中的“不A不B”、“没A没B”、“无A无B”和“非A非B”格式,结构上具有相近性;从格式义看,“不A不B”型成语语义最复杂,“非A非B”型最简单;句法功能上,四种格式的成语都可以做谓语、定语和复句的分句,而在做状语和补语时表现不相同;语义上,四种格式中部分成语表义相同,可以替换使用,但是多数情况下,尽管表义相近也不能替换;语用方面,四种格式成语的共同点较多.  相似文献   

10.
海霞 《求索》2013,(2):269-269,171
王寅教授出版的《构式语法研究》(2011年3月)是目前国内首部有关构式语法的著作,该著从认知的视角为我们理解和研究构式语法提供了新观点和新方法。该著上卷为理论思索.分为十五章;下卷为分析应用,分为十六章。上卷较全面地介绍了现行的构式语法研究的最新成果;下卷是对构式语法的应用及具体分析。《构式语法研究》阐释了探讨理论互补的可能性和现实性问题:并发展了新的研究理念。  相似文献   

11.
郝思瑾 《求索》2011,(11):228-230
“V单(单音动词性成分)+人”式形容词是“单音动词+人”词汇化发展的结果。本文主要探讨了“V单+人”式这一类形容词的词汇化过程及形成机制,其共性条件包括“V单”与“人”高频率共现、使动义的存在与凸显以及不带宾语三个方面,而在其内部仍存在着词汇化路径与动因的差异。同时,“V单+人”式形容词这一词汇化现象并不是孤立的,它与汉语发展史上的双音化现象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V+Num+是+Num”是一个图式构式,具体实例数量多,在句中有不同的语境义.但其中心意义是“无论V的数量Num是多少,这个Num都是实实在在的”.其主观性表现在V的词义的抽象化,前后Num的主观量的不同,整个构式具有特殊的语用功能.能表达“最大限度(尽可能)地做某事”的意思,也能表达说话者的无可奈何心态,也包含有“稳扎稳打”之意.但还有一些格式,在我们看来,这些格式在句子中体现的是“实实在在”的意思,表达的是一种主观色彩.这个“实实在在”能不能概括这些格式在其他语境中的意义,这个构式表达的主观功能是什么,正是本文要探讨的方面.  相似文献   

13.
金明艳 《求索》2013,(5):158-160
“手+N”构式是“N1+N2”构式的下位构式之一。它可以分为“手(外)+N(外)”构式和“手(内)+N(外)”构式两种类型。“手”在这两种构式中的意义构建与识解有一定的区别。从意义构建上看,“手(外)+N(外)”构式的意义类型具有关系型和合成型;“手(内)+N(外)”构式的意义类型有关系型、特征映射型和合成型。从识解方式上看,“手(外)+N(外)”构式中“手”的识解,可以是表征识解,可以是隐喻识解,也可以是转喻识解;“手(内)+N(外)”构式中“手”的识解都是表征型识解。  相似文献   

14.
会意字是汉字表意特征的典型代表和集中体现,会意字的形义关系是汉字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此前,关于会意字的研究多集中在构形研究上,构义研究是薄弱环节。通过借鉴认知语义学中的概念整合理论对会意字的构义进行考察,发现会意字意义的生成建构过程是概念整合的过程。会意字概念整合有三种类型:糅合型、截搭型和叠加型;该整合在概念表征形式、概念表征方式、概念整合类型及概念整合的认知指向四个方面具有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15.
谭晖 《求索》2014,(7):137-141
“见过X的,没见过这么X的”是-个常见的构式,内含转折关系,“X”是个变量,-般带贬义色彩.“这么X的”往往是出乎意料的或有悖常理的,在语义上比“X的”更为突出.这-构式具有论域相同、表述灵活、新奇度高等特点.从功能-认知角度看,这-构式具有做出评价、建构语篇、反预期、注意力转移等功能.  相似文献   

16.
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特点与民族语文特点有密切的联系。汉民族的辩证思维特征最直观地体现在汉字的二合建构上。这主要指构形思维。然而汉字的构义思维同样充盈着辩证的意识。这主要体现在汉字初文构义的辩证性,汉字意义引申的辩证性和汉字使用中因环境影响发生意义转化的辩证性。汉字初文构义的辩证性与初文的原始状态有关。原始文化符号的意义较为混沌,一种事象的意义很容易向其反面转化。例如: 吉凶转化:甲骨文的“吉”字象安置兵器之形。兵器是凶器,因而“吉”有凶义;兵  相似文献   

17.
孔子与孟子在论及人之行为动机和行为手段上,奉"义"为圭臬,呈现出强烈的道义论色彩。荀子对于义利关系的阐释则表现出与孔子和孟子颇为相异的进路,他认为"义"虽具备价值上的自足性,却缺少现实上的完满性,因而,为"义"提供一个合理的限度便十分必要。荀子试图通过经验性的解释来回答"义"是如何从抽象的道德原则落实于人的具体社会实践,并使得人们能够在行动中愿意依义而行而非仅仅将其视为一种空洞的道德理想。  相似文献   

18.
互构性发展视角因其在解释两个或多个主体之间具有同源、同构、共变和共生等理论意涵,在社会科学领域得以积极借鉴。文章从理念互构、目标互构、功能互构和机制互构等维度建构了一种互构性发展的分析框架,揭示了当前我国社会福利与社会工作之间的现实分野,即在发展脉络上存在断裂性,在理论建构上凸显非相关性,以及在实践过程中缺乏整合性。基于互构性发展分析框架,文章从关系嵌入、制度整合、殊途同归和多元共担等方面重构我国社会福利与社会工作之间的关系,以改善二者长期以来存在的现实分野,并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推动二者健康、有序互动,并积极回应和谐社会建设议题。  相似文献   

19.
古代“实+则”是在句子线性序列上位置相邻的两个词,后演变为现代汉语副词,这一跨结构词的形成当不晚于唐,成熟于宋.“实则”的主观化与词汇化历程是同步完成的,当说话人采用“A,实则B”结构来表现说话人的主观性时,“实则”的词汇化也就得以完成.“实则”的词汇化有形式上与语义上的标志,判断“实则”是否成词,必须将语义与形式相结合,综合考虑,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实则”词汇化的动因和机制有构式基础、“主观化”的推动作用、语义基础和语音基础.  相似文献   

20.
陈颖彦 《求索》2012,(10):160-161,37
本文根据离合词内部构成成分间的语法关系,将离合词AB分为动宾式、动补式以及并列式三种类型,并逐一探讨了以上三种类型离合词发生离析的内在动因。我们认为,韵律构词仅仅从形式上将A、B粘合起来,但并不足以取消句法规则对离合词AB内部的作用。此外,离合词AB发生离析,还跟语言单位间的类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