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亡志之音     
《说文》:志者,心之所之也.用白话说.就是心中的奋斗目标,个人的理想信念。以“亡志之音”为题,实是有感而发。  相似文献   

2.
任树民 《求索》2011,(8):179-181
寻绎屈原一生之行事,把屈原放在春秋战国之际士人阶层的崛起及其"士志于道"这一"志道"固持的时代背景下加以考察,"士志于道"的时代精神也显现于屈原身上。屈原一生所"志"之"道"是"美"之"政"的实现。对屈原而言,个人价值的实现体现于社会价值之中。是故,当屈原上不能实现"美"之"政",下不能退守,而以"道"自任又不能使之"独立不迁"的个体价值固持放弃时,其结果只能是走向蹈死。  相似文献   

3.
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二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志,心声也。诗可以言志,抒情诗更充满炽烈的感情。而这种感情的进发,在古人是颇讲究的,我们不妨把这叫做抒情的方法,本文试图谈一谈这些方法。 一,“情以物兴”的抒情方法。 情以物兴的方法,是一种传统的方法。早在几千年前毛公为《诗经》作传,就阐述了这种方法。“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相似文献   

4.
前出师表     
正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  相似文献   

5.
志于道     
《世纪行》2017,(6)
正做人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做人?孔子认为,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即做人要志向于道,根据于德,依靠于仁,娴熟地掌握礼乐等技艺。南怀瑾先生说,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中心和真正目的,"立己立人,都是这四点"。这四点做到了,人生就有大意义,就形成了理想的人格。本文说说"志于道"。何谓"志于道"?"志"者"慕"也,仰慕追求之意;"道"者"通"也,乃事物本原之理。孔子这里说的"道",既包括天道,即宇宙运行之理,更包  相似文献   

6.
李京《云南略自序》曰:“大德五年(公元一三○一年),奉命宣慰乌蛮,比到任,值缅事(应作八百事)无成,诸蛮拒命,屡被省檄,措办军储事。乌蛮、六诏、金齿百夷,二年之间奔走几遍。于是山川、地理、土产、风俗,颇得其详,始悟前人记载之失,盖道听途说。编集《云南志略》四卷”。又虞集《云南志略序》曰:“河间李侯景山,周履云南,悉其见闻为《志略》四卷,因报政上之,余尝按而读之,考其土产、风气、服食之宜,人物财力之愚智勇怯,山川形势之阨塞要害,而世祖皇帝之神威圣略,概可想见,未尝不俯仰而兴叹也”。  相似文献   

7.
“王学”以“止于至善”为价值追求,通过“致良知”的道德践履以成德成圣,在“格致诚正修”的“尊德性”与“道问学”中,蕴含着“伪善”的对治之法,也揭示出“伪善”的成因机理。根据“王学”“一则诚,二则伪”的观点,从知志之辨、知行之辨、觉愿之辨、义利之辨、公私之辨五个维度,可探析伪善是割裂知志、知行、觉愿、义利、公私等内在统一而致的恶,亦证其德性与德行的分离是致良知工夫不切之故。  相似文献   

8.
<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易》曰:"君子以多志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是以人之有学也,犹物之有治也。故夏后之璜,楚和之璧,虽有玉璞卞和之资,不琢不错,不离砾石。夫瑚簋之器,朝祭之服,其始也,乃山野之木,蚕茧之丝耳。使巧锤加绳墨而制之斤斧,女工加五色而制之  相似文献   

9.
广敏 《人民政坛》2014,(2):32-32
<正>诗,离心灵最近。千百年来,她循着中华文明的脉络,流淌于国人贲张的文化血脉中。"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经》问世以来,中国古代士大夫青睐于以诗言志,以诗抒情,以至诗歌创作渐渐成为"知识分子"的标志。直到黄遵宪一句"我手写我口"才拉开了近代诗歌革命的序幕,诗歌终于步下神坛,走近普通民众。散文,亦是一种优美的文  相似文献   

10.
刘彦华  刘亚婷 《小康》2014,(8):54-57
虽然关乎国计民生,但无关他的产业,也无关他的个人利益。“中国能源梦”这个今年两会最精彩提案,或许就是对姜铁民“匹夫之志”的最佳诠释。  相似文献   

11.
李璐 《理论月刊》2007,(11):125-127
佛教曾对于中国文学产生过巨大影响,而《维摩诘经》作为魏晋时代翻译佛经的典范之作,其文学影响力更是不可忽视。尤其是六朝志怪作品,深受《维摩诘经》中佛教教义、文学手法之影响;而其作者亦深受经文中佛家处世态度之感染,使得六朝志怪蕴涵浓厚的佛教气息。  相似文献   

12.
对"以意逆志"说的传统解读,忽略了对孟子弟子咸丘蒙所提问题本身的研究。孟子其实是针对咸丘蒙在读诗时的跳跃、附会,提出解诗首先应当忠实于眼前的文本本身,不可生搬硬套,也不可把理解局限在诗文中某些个别的言辞之内。"意"是指诗篇本身的原意、本意,而非读者之心意。"以意逆志"的意义在于明确读诗当以识志、明志为目的,其思想本质是孟子继承孔子的诗教之志,试图通过诗歌复现仁义王道。  相似文献   

13.
《南通市政协志》历时4年,数易其稿,终于日前出版发行。我有幸参与该志编纂出版全过程工作,并在出版后较早地通读这部志书,感受良多,札而记之。一、《南通市政协志》公开出版发行,是南通市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件盛事  相似文献   

14.
春秋晚期之前的诗歌由于其诗、舞、乐一体、自足性的文本形态,以及当时的历史情境,使《诗经》的意义相对较稳定,但随着周王朝的分崩离析,诗、舞、乐一体也随之解体,面对只是文字文本的《诗经》,其阐释不可避免地趋向多元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孟子提出了“以意逆志”说。《诗经》之阐释方法也从“观志”到“逆志”发生了悄悄的变化,从而为中国古典阐释学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5.
樊绰《云南志》考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此书为唐人著述云南史地之专著仅存于世者,亦为考究南诏史事最重要之典籍,兹就此书本身有关问题,作简要考说。一、此书之著录及名称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七伪史类著录“《云南志》十卷,唐樊绰撰。咸通中,南诏数寇边,绰为安南宣慰使,纂入诏始末、名号、种族、风俗、物产、山川险易、疆场连接,闻于朝。”此为衢州本所载,而袁州本卷二《地理类》作:“《云南志》十卷,唐樊绰记云南山川、物产、杂事,止咸通中”。《玉海》卷十六引中兴书目:“《云南志》十卷,咸通中樊绰撰,以南蛮途程、山川、城镇名号、诸蛮族类风俗、物产,篡  相似文献   

16.
古州考略     
(一) 古州的名称始见于唐代。《新唐书·地理》称,太宗贞观十二年(638)李弘节开夷僚置古州乐兴郡,领乐山、古书,乐兴三县,隶岭南道。光绪《黎平府志·地理》认为唐代的古州不在贵州省境内,说:“古州乐兴郡隶岭南道,应在粤东西境内,非指黎平之古州也。盖地名暗合,犹黔之为贵州,而广西亦有贵州之名,则粤省之古州不得指为黎平之古州也”。  相似文献   

17.
爱国之情,就是关心祖国的荣辱兴衰并随时准备为她献身的炽热感情。这就是爱国主义的基础。报国之志,就是振兴中华的雄心壮志。建国之才,就是建设国祖和保卫祖国的本领。  相似文献   

18.
正古之仁人志士,无不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和目标,无论安邦治国,还是进德立业,其前提和基础就是"修身"。修身所系大矣!凡立于天地之间,皆有此务芸芸凡夫,虽处江湖之远修身可减少过失、顺遂安平。有鲲鹏之志、经天纬地之才的才俊,处庙堂之高,慕圣贤之境界,法圣贤之高行,砥节励行,即便不能出将入相、大展宏图,亦可建德政于生前,立心碑于身后。清代名臣孙嘉淦为了做一个不负平生之志的好官,特为自己制定了一个  相似文献   

19.
从政感悟     
这些年来,我一直都在思考如何才能做一名合格的党外领导干部。我的体会是,党外干部要常存感恩之情,常怀报国之志,常持律己之心。常存感恩之情,就是要始终不忘党的培养教育,  相似文献   

20.
我今年八十八岁了,从修道至今也逾七十个年头了。我从小信奉天主,及长胸怀修道之志,一心想使我国同胞共沐耶稣基督救赎的恩泽。十七岁就远涉重洋,去英国修道,专务神修及攻读神哲学,以期有朝一日,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