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中国书法由技入道的问题至少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解决了,之所以依然成为今天书法界的热门话题,是因为那场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断裂。我以为,既已入道,断裂后反思的结果应当是:守道!我读朱守道先生的作品,一直在品读其中的味道。当我下笔欲为朱守道书法艺术写点什么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守道。纵观他的书法创作历程,其艺术成果告诉我们,他30多年来一直都在践行、诠释"守道"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应韩国丽水市邀请,2013年底,我赴韩国参加丽水市“海洋观光产业投资说明会”.初到韩国,街面上偶尔会看到中国汉字的身影.随行的韩方美女翻译姜览娜告诉我,韩国有许多家庭挂有中国书法,这让我在异国他乡感到了一丝亲切.在丽水市金忠锡市长热情地接见了我们.在介绍了当地旅游产业投资环境以后,吸引眼球的项目就是赠送书法了.我写的书法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句“巨海纳百川”,旨在反映依托丰富海洋资源的丽水市每年接纳着1000多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并以此拉动着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金市长看到这幅书法显得十分的兴奋,近距离地端详每一个字.尽管语言不通,但他的笑意一直写在脸上,连连说“很好”,并十分愉快地展开书法让大家拍照.  相似文献   

3.
书案上摆着一册《李敏善与书法》,每每望及,作为晚辈的我都有一种莫名的感动。感动于敏善先生的勤勉。这些年,我们过一段时间总是要碰碰面,通通电话的,闲的时候勤些,忙的时候疏些。话题往往就谈到他的书法,他的文章,以及相关的一个什么计划。给我的感觉是,不经意间就把话题扯到  相似文献   

4.
虔心问道     
正中国书法是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统一体,它以文字为载体,以线条为组合,体现出中国人对美的追求、美的理念及美的法度;它是无声的音乐,静态的舞蹈,抽象的绘画,同时也是大自然的旋律;它不断地反映和丰富着中华民族的自然观、宇宙观和人生观。法国著名画家毕加索有言:"如果我出生在中国我必须做一个书法家而不是一个画家"。足见中国书法之魅力。因此,多年以来令我一直痴迷、神往、追随和学习。书法艺术博大精深,书道之途更是清寂与苦涩,学习与  相似文献   

5.
"皓月禅心·宿悦写经书法"巡回展近日在北京荣宝斋展出。宿悦幼承家学,15岁师从书法大家骆舒焕先生学习书法篆刻及古典文学,至今已35年,以传统功力雄厚的楷书、行草、小篆和篆刻见长。他的楷书融褚遂良、柳公权等唐代书法大家楷书风格于一体,推陈出新,已具自家面目。近年来,他以楷书书写的儒释道经典为世人乐道,荣宝斋出版社已出版《宿悦书金刚经》《宿悦书药师经》《宿悦书道德经》等。据悉,此次展览汇集宿悦近年以写经为主的书法作品  相似文献   

6.
段京良篆刻     
几年前的一天,我的挚友萃文阁高级书法篆刻师刘铁宝先生对我说:“我有个同事段京良,人品好,刻的也不错。他在书法展上看到您的一幅行书很喜欢,跟我说了多次。”我说:“您怎么不早说呀?既然人家喜欢,日后我送他一幅。”于是我抄录了清人咏梅兰竹菊诗各一首请铁宝转交。不久刘先生送来段京良为我治的朱文印“诚隽无恙”。其点画瘦硬爽利,结构、布局匀称和谐,观之令人觉得闲静安祥,印样上的小楷“贾老师教正,段京良”更表现出非一日之功的书法功力。自此我们的往来增多,了解日渐深入。京良自幼喜欢书法篆刻,凡所喜欢的古代法书印迹,细细临摹。…  相似文献   

7.
中国书法是东方文化特有的一项艺术瑰宝。几千年来 ,东南亚各国都先后接受了中国书法的洗礼 ,并各自发展其书法艺术。1994年在北京召开首届书法教育研讨会之后 ,东南亚各国书法教育取得长足进步。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是中国书法的繁盛区。一、东南亚书法事业的兴起1.群众性参与在东南亚,书法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东南亚华侨众多 ,不少人热爱书法。此外 ,华侨以外的其他公民 ,喜爱书法者也大有人在。上自社会名流下至一般平民 ,社会各界对书法都十分爱好和重视。泰国公主诗琳通就是一位书法爱好者。在北大留学期间 ,她经常练习书写 …  相似文献   

8.
美国国会中国问题委员会评析--兼论我国的外交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哲 《国际观察》2003,25(1):3-9
美国国会去年专门成立了两个处理中国事务的委员会美中安全评估委员会和国会-行政当局处理中国事务的联合委员会,即现在常说的"中国问题委员会".本文主要探讨这两个委员会成立之后对有关中国问题的立法、监督及其他活动,借此分析这两个委员会在国会对华决策过程中的实际影响,同时提出我国针对这两个委员会可能采取的对策和方针.  相似文献   

9.
解读宿悦     
宿悦是我父亲骆舒焕生前颇为得意的学生之一,他十几岁跟随父亲学习书法和篆刻,只要有空必到家里来,静静地听父亲讲解书法。从书法的笔画形  相似文献   

10.
砚友郭永琰先生手书唐人绝句八十首,即将付梓。他很客气地提着一大卷已托裱好的原稿,来故宫请我作序。照理说:永琰的书法功力比我高,名气比我大,捧读这券法书,我只有汗颜而已。然  相似文献   

11.
姚铁力书法     
姚铁力,书法硕士,中国书法加协会会员、北京联合大学副教授。姚铁力7岁随父亲姚俊卿学习书法,1991年与父亲合著《行书技法》;同年作品获中国书协和中国美协联合举办的第一届国际书画艺术大奖赛优秀奖;1998年论文获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隶书作品研讨会"二等奖;  相似文献   

12.
宿悦是一位有成就的书法篆刻家,他的面目独具而突出,艺术特色鲜明而夺目、气韵高古、内涵丰富、气象万千、雅俗共赏,欣赏后犹如春风扑面。综观宿悦的书法作品,我认为至少有两个方面的突出特色和特点。  相似文献   

13.
我与宿悦相识于20世纪70年代末。其后便常于他的书斋“省寂堂”中畅谈书艺、印学及人生。意气相得,遂成挚友。他蛰伏陋室,临池治印,勤励经年。他新近出版的书法篆刻集,即为他兢兢业业、孜孜以求所获成果的一部分。宿悦自幼在父亲指导下学习书法。15岁拜骆舒焕先生为师,系统学习  相似文献   

14.
正陈硕石先生是齐白石艺术研究会的理事,知名画家,他的画作被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及美国、法国等许多国家级机构收藏。陈硕石先生是擅画花鸟的国画家,也正是因为如此,我才有幸结识陈老。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和陈硕石先生的交往多了。他的渊博学识、艺术造诣、创作阅历让我大受启发。在文化熏陶中我开阔视野,感悟人生。记得那是2004年冬季的一天,久居城里的陈老想到我郊区的居室来看看。这真是我  相似文献   

15.
2009年杨宝林在中国第八届书学研讨会上获得论文一等奖,引起全国书学理论界和书法界的瞩目。他的获奖填补了辽沈书法理论在全国获奖缺位的空白,为辽沈书法理论树起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16.
趙永金书法     
我和永金的最初交往缘于他寄来的《赵永金书法篆刻作品集》.我们多年未曾谋面,靠的是电话交流,作品交流.永金每有新作,必寄我一观.我从诸多展览和书籍中所了解的一段段印象,逐渐地累加而清晰起来.因为时空的距离,对他评价就更直接、更客观.在我看来,永金对于书法篆刻有一种宽容而闲淡的"游于艺"的心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在玩赏中取得不凡成绩,但他创作用功极勤,深感不于老实处勤奋用功,将难有所成,在勤奋中获取新的灵感,不流于虚伪浅薄.  相似文献   

17.
1958年出身于山东泰安的马庆安,取意喜庆、泰山之安。少年的马庆安,个子不高而且清瘦,似乎没看出有洪福之相。但岁月告诉人们,后天的修为比天赋重要。马庆安以自己对理想、对人生、对生活的理解和耕耘,在本职工作的责任与个人雅逸的书法爱好之中游刃有余,刚柔化美,指溢芬芳。责任与情趣的概念,诠释了马庆安的人生,笔者对他的印象有了轮廓。马庆安是这样理解自己的工作与兴趣的:"责任与兴趣的结合,使我快乐面对每一天,我喜欢工作的责任感与书法的乐趣和美相融,每天都要肯定一下自己、鼓励一下自己,做好每件事,过好每一天!"。  相似文献   

18.
姚铁力,吉林长春人,1964年生人。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书法硕士,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名人协会理事,北京联合大学书法教授。姚铁力7岁习书,11岁时书法作品入选在日本举行的中日少年书法作品展,以后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各类书展并获奖,并被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和军事博物馆收藏。习字40年来,姚铁力用勤奋之笔和坚定的信念,潜心探索书法美学之  相似文献   

19.
弓超选书画     
正1月8日,弓超书画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举办。此次展览共展出弓超近百幅书法绘画作品。其中既有丈二匹尺幅的大作,又有盈尺山水小品。美术书法界专家学者300余人参加了展览开幕式。弓超,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勤奋学书30余年,专工魏碑、章草。其作品多次入选中国书协举办的大型展览,多次获奖。其书法从魏晋入手,取法高古,善于融变。多次举办书画展。著述甚丰,曾出版楷书、行书、草书各类书法教材、教学光盘20余部。  相似文献   

20.
《海内与海外》2010,(4):F0003-F0003
丁永康,字江东,江苏淮阴人。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书法专业,1986年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现为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保险书画艺术研究会主席。其书法高雅轻灵,飘逸潇洒,于舒卷自如中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