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一吴光华是我的朋友。1987年《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选载著名作家浩然的长篇小说《苍生》时,老吴应我的请求,为我们节选了他责编的《苍生》的部分章节,并为我们分好了每天刊载的段落。他有大作出版,也签上字赠给我。北京出版社出版的70多部长篇小说,责任编辑都是吴光华。原北京作协主席浩然这样评价吴光华:"我的《苍生》能获得一定的成功,跟责任编辑吴光华同志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跟他相当  相似文献   

2.
李土生近几年来笔耕不辍,继《土生说字》以后这两年出版了《土生说字精简版》、《土生感悟》、《你就是佛》、“说道”、“说儒”、“百家姓”等书约200多万字,还举办传统文化讲座,在许多大学开课凡数十场。我很敬重他的刻苦勤勉。许久不见,一天他抱着大大小小十几个卷轴来看我,说的“手抄国学经典”已完成,原件都装裱好,快要付梓了,嘱我写个序。  相似文献   

3.
感觉汪曾祺     
温暖的汪曾祺早就想写一篇关于汪老的文章。非因他是名人,是心里很想很想。从未见过汪老。只听人说,他身高不够七尺,是个很不起眼的老头儿。这让我感到很高兴。因为,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不起眼的人,往往有很强的内在力量。有这种感觉的人,不止我一个,还有一个刘恒。他在《冬之门》里写了一个复仇故事——最后把土匪头子杀了的,不是大块头的英雄,而是最没能力杀人的一个厨间的委琐的饭夫。《冬之门》让我一夜没睡好,  相似文献   

4.
正陶渊明纪念馆建馆,主事者为活动征集墨迹,我写了"归真"二字。这两个字放在一块做一个词用,见于《正法眼藏》。禅宗的所谓"正法眼藏"是指全体佛法(正法)而言的。但我用这个词,根据的是《国策·齐策》里的"归真返朴"的意思,也就是去其外饰,还其本真。很多年前,我有幸在陶渊明故里参与过文物的挖掘、搜集、整理工作,由此开始了对这位1500多年前的同乡大诗人的神往。因为不学无术,我对陶渊明的  相似文献   

5.
2017年夏末的一天,我碰到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总编辑韩敬群。他问我在读什么书,我说我在读《伦敦传》,这是一本英国作家兼记者彼得·阿克罗伊德写的,很厚,规模约在80万字。  相似文献   

6.
朋友欧阳羽拿来他父亲欧阳瑞林老的诗词要我提意见,还说想要我为他即将出版的《欧阳瑞林诗词选》作序。我很惶恐。余事也爱涂鸦,陆续也出版过三本诗词集。但自认为并无给人诗词做序的资格。待我读了欧阳老的稿本,不禁有了一些想法,不妨写出来,姑且算做刍议吧。  相似文献   

7.
感谢失恋     
能感知痛苦的人生 痛苦也是一种幸福 ——摘自诗集《唇边》 写这诗的女人失恋过。 不错,我有过一次失败的恋爱经历。由于我和他的名气不小,便在不小的范围内很是哗然了一阵。怎么啦?究竟谁抛弃了谁?关切者不乏其人。 如果也像球赛似的有个“发球权”的话,可以说第一回是他,那“飘球”棒极玄极妙极了;而末一回轮到我,却将“球”掂了半天也没能发出去。咬  相似文献   

8.
正作家汪曾祺在冀北张家口,生活工作过四年。1958年秋天,时任《民间文学》编辑的汪曾祺,下放到张家口农业科学研究所劳动。1962年初,调回北京京剧团担任编剧。二十多年后,汪曾祺以张家口地域为背景,写了十余万字的小说和散文。有《沙岭子》《沽源》《马铃薯》《口蘑》《坝上》《黄油烙饼》《七里茶坊》《葡萄月令》《果园杂记》等。均为描写张家口风土人情的名篇佳作。农科所在沙岭子,汪曾祺在这里干过许多农活。起猪圈、刨冻粪、跟马车送粪等。有一段日子在果园上班,常干的活儿是给果树喷波尔多液。许多人写过坝上,啥特征?汪曾祺两句话就写  相似文献   

9.
正一些媒体又有了喧嚣"大师"的热点,是因为梅葆玖先生的逝世。因为当年借调过《中国艺术报》,参予创刊,所以得到每期赠刊的优遇。年年如此,我每期必读。读2016年4月27日该报头版发了四千字的记者报道,位置靠底。主标题《文艺界深切缅怀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读罢全文,无一字说他是大师。当然,如  相似文献   

10.
近日,我又找出茨威格的一篇著名散文来欣赏,题目是《世间最美的坟墓》,写于1928年在俄国旅行期间。短短的不到一千个字,记录了大文豪别夫.托尔斯泰最后之安息地。文章的内容很感人,文章也写得很感人,实在是难能可贵,耐人寻味。作者第一句话便是"我在俄国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接下来,是这样描绘的——"这将被后代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  相似文献   

11.
我是如此感佩那些梦中才可见到的诗人,我是如此迷恋着那些在我生命里让我刻骨铭心的诗句。尤其喜欢古人写的悼亡词,情真意切,"人生有情泪沾臆"我读得直落泪。我欣赏的有苏东坡的《江城子》,还有纳兰的《浣溪沙》和《蝶恋花》。古往今来的人世间,我最喜欢的古人就是苏东坡了,他的才气、他的豁达、他的随遇而安、他的以苦为乐都让我动容。他的《江城子》更是已经刻在了心里。他和王弗应该  相似文献   

12.
2012年第一期《江苏老龄》杂志的封面人物是一个94岁的老人,他就是抗战老兵——徐世椿。徐世椿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的经历如同一坛老酒,仔细品味,还真的不一般。和徐老伯聊天,讲的最多的事情还是抗战,于是,我就有了写他的想法。父母叫儿打东洋上个世纪20年代初,徐世椿出生在安徽省巢湖边上一个叫徐小圩的小镇父亲徐东莱是十里八乡小有名气、识文断字的人物。辛亥革命爆发,父亲徐东莱带头在村子里剪了辫子,到处宣传辛亥革命的新思想。"革命"两字,虽然徐世椿在幼小的心灵里知道的很浅显,但是他觉得  相似文献   

13.
正周总理接下来直截了当地提到了曹禺:"曹禺同志是个有勇气的作家,是个有信心的作家,大家很尊重他。但他写《胆剑篇》也很苦恼。他入了党,应该更大胆,但反而更胆小了。谦虚是好事,但胆子变小了不好。入了党应该对他有好处,要求严格一些,但写作上好像反而有了束缚。把一个具体作家作为例子讲一下有好处。所以举曹禺同志为例,因为他是党员,又因为他是我的老同学、老朋友,对他要求严格一些,说重了他也不怪我。过去和曹  相似文献   

14.
以前看《聊斋志异》,那里面有很多关于狐仙鬼怪的故事,很吓人,小时候,经常不听话,母亲就用那里的狐仙鬼怪吓我,结果是越吓我越好奇,追问她为什么,母亲不识字,当然解释不了我的许多个为什么.后来.长大,读书.知道了《聊斋志异》是怎么回事.再后来,掀起聊斋热,根据蒲松龄《聊斋志异》里面的故事改编的电视剧铺天盖地,也令很多人记忆犹新.多年以前,在大陆轰动一时的《画皮》就是其中之一,其他的电视剧像如《聊斋系列》,大S版的《倩女幽魂》、《花姑子》、《聊斋2》、《龙飞相公》、《粉蝶》、《连琐》、《人鬼情缘》.后来,挑选了《聊斋》里面四位遭遇特殊的年轻女子串成一个系列剧,她们包括《宦娘》、《连城》、《侠女》、《辛十四娘》.创造这么多好看“故事”的文学大师就是蒲松龄,一直想去大师的故乡,走一走,看一看,这是我多年的心愿.很想知道,三百多前年,我们的偶像大师是如何生活的.终于,在今年四月,我去了淄博.先介绍一下大师的生平——蒲松龄,生于1640年,逝于75岁,即1715年,清代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博人.蒲松龄一生屡试不第,贫困潦倒,后人用8个字便概括了他的一生:读书、教书、著书、科考.  相似文献   

15.
《雪山飞狐》不足20万字,连载于香港《新晚报》。金庸改变了前两部作品的形式、风格。这也是金庸年轻气盛、艺高人胆大,一个长篇小说写了一百年的故事,但是把这一百年的故事浓缩到一天之中来写。这也是金庸做过编剧所积累的本事。在戏剧界有一个规律叫做“三一律”,这是古典创作的一个规律,要求优秀的戏剧必须把故事集中在一天之内——一天之内一个场景、  相似文献   

16.
去年初冬,我在沈阳盛京古玩城旧书摊买到一本1969年第7期《解放军画报》。令我惊喜的是,画报封面右下角有钢笔写的“邬大为存”四个小字,这很可能是独唱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词作者邬大为老师曾保存过的资料。又是一年芳草绿,在桃花开过不久的一天,我到沈阳军区政治部接待室办事,与一位也是前来办事的老同志闲谈几句,没想到,这位老人竟是素未谋面的著名词作家、侨眷邬大为老师。邬大为1933年6月生于杭州,1949年9月上海解放后参加了部队文工团,曾赴朝为战士们演出,1959年调入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从事歌词创作,离休前任前进歌舞团艺术指…  相似文献   

17.
正在相声大师马三立的一生之中,除了创作、整理、改编并演出过200多段儿相声,还写过一些文章。究竟写过多少文章?恐怕很难搜集全。有个相声网站,收集了马三立的若干篇文章,有《我这一辈子》《谈谈相声》《一点希望》《戏说骆玉笙》《〈曲苑杂谈〉序》《〈画扇面〉及其它》《〈官场斗〉序》《五福寿为先》《怀念赵佩茹同志》《含泪忆荣翔》和《艺海飘零录》等。  相似文献   

18.
雨姐姐:你好!自从今年订阅了《新青年》杂志之后,我才在杂志上认识了你,我很高兴。我今天有一件烦心事想请你出出主意。我自从卫校毕业分配到乡镇医院工作有2年了,在这两年中有好几个男孩子追求过我,我都没有答应,却偏偏喜欢上了同单位一个有家庭的男人,我与他的感情时间并不长  相似文献   

19.
正《大成若缺褚时健》一书,是我近期读到最好的一部著作。我曾写过几篇评论史学著作的书评,有关史学博士、硕士论文的评阅意见也写过不少。然而,给史学领域之外的著作写书评,还是第一次。借用鲁迅的一部文集的书名《门外文谈》,来谈点外行的话。褚时健无疑是改革开放以来,企业界叱咤风云的人物。他起伏跌宕的传奇人生经历,不仅仅是个人荣辱沉浮,还折射出改革开放大潮中的弄潮儿难以回避的一些问  相似文献   

20.
陋岩 《新青年》2007,(1):33
杜总虽然刚过而立之年,却已经是我们这里出了名的民营企业家.那天我去采访他时,偶然见他桌子上放着一个精美的立式卡片.起初,我以为上边写着什么赶时髦、摆样子的名人名言,仔细一看,上边只写着7个字:换一种方式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