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美芝 《党史文苑》2013,(11):40-44
西安事变发生时,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的通讯社和机关报《红色中华》,同为一个组织机构——红色中华社,简称红中社。透过红中社的新闻报道和宣传。可以看出当时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在西安事变上的政治态度及其演变。  相似文献   

2.
唐群 《党史文苑》2010,(2):32-33
<红色中华>是中华苏雏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瞿秋白早在上海养病期间便发表文章,对其新闻工作的方针和方法,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到达瑞金后,瞿秋白任红中社社长,主编<红色中华>报.他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改善了<红色中华>报  相似文献   

3.
王美芝 《党史文苑》2014,(12):49-51
“新华通讯社”.一个响亮而又引人注目的名字。其历史源渊与沿革、演变却鲜为人知。1931年11月至1937年1月,其名称为“红色中华社”,简称“红中社”:1937年1月至1939年,其名称为“新中华社”,简称“新华社”;1939年2月后,定名为“新华通讯社”,简称“新华社”。  相似文献   

4.
《新长征》2016,(4):65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进行了实地调研。与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并称为"世界四大通讯社"的新华社的前身是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成立。1937年1月,为适应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根据中央的决定,红中社在延安更名为新华社。抗日战争爆发后,新华社的业务活动开始从陕甘宁边区深入到各抗日根据地,成为党中央最重要的"耳目"和"喉舌"。1940年12月30日,新华社创办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延安新华广播电台。随着中国革命事业  相似文献   

5.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的国家通讯社,全称“红色中华社”,简称“红中社”,1931年11月7日,伴随着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叶坪的召开而创建.创建时期的当事人曾在回忆录中称,“红中社”初创时对一些文稿曾用英文对外发过电讯,并且说当时的无线电人员王诤的英文很好,对外播发电讯用的是百瓦大功率电台.意思即当时有能力对外播发英文电讯.但当代的史学工作者大多因为见不到英文稿实物佐证,又因为当时的中央苏区各种条件极差和无线电台组建不久等原因,而对此说法持怀疑态度.然而,笔者在搜集党史资料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对外宣言》 (以下简称《对外宣言》)英文版本.笔者经研究考证认为,这是“红中社”初创时曾对外播发过英文电讯的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6.
1933年5月30日,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叶坪红军广场组织了第一届五卅赤色体育运动会,这是苏区首次大规模、综合性的运动会。运动会共有来自红一、红三、红五军团,中央机关,江西、福建各县市的运动员160多人参加。1933年5月8日出版的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特别刊发了关于将举办五卅赤色运动会的消息。消息称,这届运动会举办的目的是为了"检  相似文献   

7.
正新华通讯社的前身是红色中华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成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最早的新闻机构。1934年10月,红色中华通讯社随中央红军长征。1937年1月,为适应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根据党中央的决定,在延安更名为新华通讯社。1940年12月30日,新华社创办了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1944年9月1日,又开办了对国外英语广播。抗日战争时期,  相似文献   

8.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县召开,宣告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同时,中国新闻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发生了:中央政府通过自己的无线电台,第一次以CSR呼号广播,红色中华新闻社(简称红中社)从此诞生。 说起无线电台,真可谓来之不易,其中包含了总司令朱德的多少心血和汗水!1930年,红一军团(后和红三军团合并为红一方面军)总司  相似文献   

9.
《红色中华》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瞿秋白早在上海养病期间便发表文章,对其新闻工作的方针和方法,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到达瑞金后,瞿秋白任红中社社长,主编《红色中华》报。他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改善了《红色中华》报的实际工作,目标性更强,办报方针更明确,新闻业务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10.
廖承志是新华社的早期负责人之一,他曾两次领导新华社的工作,对新华社的发展付出了很多心血。 廖承志长征到达陕北保安,在红色中华通讯社担任外国电讯负责人。中共中央迁到延安后,红色中华通讯社改名为新华通讯社,廖承志负责全部外电,是新华社主要负责人之一。  相似文献   

11.
1964年由中央档案馆影印出版的《红色中华》(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机关报)第241期至第324期(1935.11.25-1937.1.25),其中第250期第3版,由于刻版者把本应是“1937年1月16日”《红色中华》第323期第3版的年份“1937  相似文献   

12.
在1933年1月28日第48期的《红色中华》上,登载了以毛泽东、项英、张国焘、朱德名义于"一九三三年一月十七日"发表的《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宣言》。该《宣言》提出:"(一)立即停止进攻苏维埃区域,(二)立即保证民众的民主权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与大小“参考”卫广益毛泽东同志从红色中华通讯社(新华通讯社的前身)诞生的1931年,到他去世的1976年,在长达45年的漫长岁月里,把参考报道作为了解外部世界尤其是敌情的重要渠道,作为培养与锻炼党内外干部的重要工具。他对参考报道的许多重要指示,...  相似文献   

14.
正《红色中华》报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第一份中央机关报,它在中央苏区发行量最大,传播最广,影响力最强。毛泽东为《红色中华》报的创办、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为《红色中华》的创办积极筹措1931年11月7日,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为了宣传大会的召开情况,扩大影响,红色中华通讯社于大会召开的当天成立。会后,根据新成立的中华苏维埃政府的工作需要,《红色中  相似文献   

15.
中俄通讯社和华俄通讯社在我国现代革命史、新闻史和中俄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史上似应具有一席之地。中俄通讯社是由杨明斋负责的。而华便通讯社则由苏俄人士直接建立,有中国工作人员参加工作,因此,不能笼统地说都是中共所创办的“最早的通讯社”。1920年春,经共产国际同意,俄共(布)远东局代表维经斯基及翻译杨明斋等人来华。在维经斯基的促进下,陈独秀等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织(即上海共产主义小组)。7月间,在维经斯基的指导下,在上海设立了中俄通讯社,由杨明斋负责。通讯社设于上海霞飞路(今淮海中路)渔阳里6号,也即…  相似文献   

16.
翟耀 《党史纵横》2002,(10):17-17
1935年工农红军长征途中,原红中社新闻台负责人岳夏(罗若遐)在红四方面军新闻台工作.当年冬,他们除抄收南京中央社和陕北红中社的新闻电讯外,还增抄外国通讯社的新闻电讯.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最早创办的通讯社,一般人都认为是华俄通讯社,其实,从严格意义上说,这并不确切。上海的华俄通讯社(或称中俄通讯社、俄华通讯社)是由俄共代表维经斯基于1920年5月到上海后创办的。1920年8月,维经斯基给俄共(布)中央西伯利亚局东方民族处的信中说:他在上海成立了革命局,下设三个部,出版部、宣传报道部和组织部。“宣传报道部成立了俄华通讯社,现在该社为中国31家报纸提供消息。”①该社新闻通讯稿主要是译自苏俄的远东报纸、美国社会党的进步刊物、苏俄的俄罗斯通讯社与远东通讯社等的新闻。上海华俄通讯…  相似文献   

18.
1931年至1934年,为打破国民党当局的重重封锁,克服根据地物资经费极度短缺的困难,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把厉行节俭作为一项既定执政方针,在中央苏区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节俭运动。对于这场历时长、范围广、影响大的节检运动,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自始至终对其进行了全面报道,为研究中国共产党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优良传统留下了珍贵而详实的史料。  相似文献   

19.
1935年冬,红四方面军新闻台的岳夏等人,除抄收南京中央社和陕北红中社的新闻电讯外,还增抄外国通讯社的新闻电讯。 当时,他们把抄收到的塔斯社的英语新闻、东京的日语新闻、西贡的法语新闻以及德语新闻等,一律按规定送到保卫局,由被张国焘关押的3名“犯人”译成中文。 3人中有一个名叫“何柳  相似文献   

20.
孙宇挺 《党建文汇》2007,(10):33-33
作为“临时机构”,目前各地究竟有多少,恐怕谁也说不清。修筑一条公路,成立一个筹建处;改造一片城区,成立一个指挥部……这些“临时机构”为完成特定任务,起到了积极的作秀。但由于它们往往属于短期性质,且握有实权,一般都掌控了巨额的建设资金,加上对临时机构缺乏必要的监督管理,致使腐败现象时有发生,令人惊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