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阎锡山接受中共代表薄一波的约法三章,与中共建立了统一战线之后,的确能以民族大义为重,实实在在地进行了三年卓有成效的抗战。他为应付时局,放手让薄一波组建新军,推动了山西抗日力量的蓬勃发展。阎锡山与中共在山西抗日战场上的三年合作,可谓功勋卓  相似文献   

2.
商豫 《党史纵横》2010,(10):51-53
接办牺盟会 组建新军 1936年11月3日,薄一波受阎锡山之邀来到太原。此时的阎锡山是想借助共产党的声誉宣传抗日,所以,薄一波到山西最初一段时间与阎锡山的合作十分顺利。  相似文献   

3.
1937年秋,山西军阀阎锡山在中共影响和帮助下,建立了人民抗日武装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又称山西新军),1938年总兵力发展到26个团,编为四个纵队;共产党员薄一波为第一纵队队长兼政治委员,活动在太岳地区。新军名义上届阎锡山领导。1939年秋,阎锡山让薄一波参加他的“秋林会议”(陕西宜川县秋林镇)。一天早晨,阎锡山正在房中洗脸,薄一波走了进去。“你那个地方有没有共产党?”阎锡山一面洗脸一面问。薄一波很敏感地意识到,这是阎老西对他不放心,有意出个难题试探他。他很巧妙地答:“我怀疑我那个地方一定有共产党,对这个…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时期 ,面对山西特殊的历史环境和复杂矛盾 ,山西地方实力派阎锡山构思了一个“新策略”。在抗日的交叉点上 ,他首选共产党人薄一波来实施这一“新策略”。薄一波受中共中央北方局派遣回到山西 ,与阎锡山成功地建立了特殊形式的上层统一战线。鉴于山西工作的特殊性 ,中共中央北方局决定由薄一波领导组建一个独立的公开工作系统中共山西省公开工作委员会。薄一波利用自己的“特殊关系” ,依托牺盟会和山西新军 ,采取“特殊的工作方式”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薄一波领导中共山西省公开工作委员会从山西的实际情况出发 ,将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高度地统一起来 ,找到了解决山西问题的特殊方法 ,从而在山西抗战和统一战线工作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正1936年11月3日,三晋大地已进入深秋。中共代表薄一波一行冒着寒冷,带着中共中央的殷切期待来到太原,与"山西王"阎锡山等实现第一次会晤。双方坐定,一番寒暄过后,薄一波直入正题,开诚  相似文献   

6.
1936年11月3日,三晋大地已进入深秋。中共代表薄一波一行冒着寒冷,带着中共中央的殷切期待来到太原,与“山西王”阎锡山等实现第一次会晤。  相似文献   

7.
1937年7月7日晚上,太原山西国民师范礼堂内人声喧哗,气氛热烈。牺盟总会正在举行欢送军政训练班王镛等13名东北籍学员北上抗日的大会。同一天,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阎锡山对战争是有预料的,他把薄一波请回山西和共产党建立统一战线、成立牺盟会、办“军政训练班”,都是为应对战争做的准备。但阎锡山的嫡系们并不了解他的一番苦心,纷纷要求把薄一波赶走。当阎锡山看到东花园官邸跪了一地“请愿”的晋绥军将领时,大为恼火,他骂他们“目光短浅,糊涂”……阎锡山还是要用薄一波的。芦沟桥事变刚爆发,阎锡山就急…  相似文献   

8.
正发生在1939年的"十二月事变",是阎锡山在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中对山西新军和抗日民主政权发动的一系列军事进攻的统称,这次事变波及山西全省。在晋东南,晋绥军孙楚部暗中勾结日伪军,进攻抗日决死队第三纵队和抗日民主政权机关,制造了晋(城)沁(水)阳(城)事变。十二月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方针,妥善处理了这次事变,既打击了山西反共顽固派的妥协投降阴谋,  相似文献   

9.
<正>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又称"山西新军",是抗日战争初期由中国共产党组织和领导的战斗在华北抗日战场上的一支抗日武装。1937年七七事变后,山西地方实力派阎锡山迫于形势,接受了共产党人薄一波等关于组建山西新军的建议,并委托薄一波负责。1937年8月1日,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在太原成立。同年11月,发展到4个纵队。其时,八路军总部和第一二九师派遣大批军政干部参加领导工作。  相似文献   

10.
正除了八路军、新四军之外,中国共产党还领导了山西新军、东北抗日联军、华南抗日纵队等多支人民武装。这些部队都实行了党的绝对领导制度,但在具体的领导体制上各有特色。山西新军193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与阎锡山合作,建立了一支名义上是阎锡山的部队,实际上是中共领导的抗日人民武装——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也就是山西新军。  相似文献   

11.
正七七事变后,中国抗战全面爆发,山西危在旦夕。在此情况下,阎锡山和薄一波协商组建新军,后经阎同意,先试建一个总队(团),定名为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简称决死队)。1937年8月1日,山西第一支新军决死队宣告成立。为确保党对山西新军的领导,把其建成真正的抗日武装,薄一波在组建过程中,经过对阎锡山邀其回晋并让其接办牺盟会和组建新军的深刻分析,向阎提出并经阎同意,在山西新军中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在抗日前线的山西,曾有过由地方实力派阎锡山担任会长而实际则由中共领导的抗日进步团体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曾有过中共同晋、察、绥三省政府代表、战地驻军及各界代表合作的统一战线组织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简称战动总会);还曾有过在中共提议下经阎锡山批准而成立的以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简称决死队)为主的山西人民抗日武装山西新军。这些组织在中共山西民主革命史抗日战争阶段呈现出显著的地方特色,是中国共产党和阎锡山当局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产物;而不是阎锡山制定了新策略,请…  相似文献   

13.
15岁成为抗日小战士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不久就打到山西。那时,东北和北平沦陷,大批逃难学生涌入山西,准备去延安参加抗日。山西土皇帝阎锡山正在跟共产党合作抗日,他办了个民族革命大学,吸引这些学生参加,妄图扩大自己的势力。并邀请共产党人薄一波主持,组建起山西青年抗日决死队。1938年,民族革命大学四分校组成青年抗日决死三纵队游击一支队(也就是“决死一支队”),由支队长雷震(老红军)率领,来到永济县、虞乡县一带活动。当时,王一在织布厂当学徒(童工)满期,已经回到家中,听说部队正在招兵,立即前去报名,参…  相似文献   

14.
大宁县位于山西省吕梁山南麓,境内沟壑纵横,高山耸立,易守难攻。抗战初期的1938年2月,中共大宁县委成立后,积极发展党员,壮大革命力量。同时,配合县牺盟分会,建立抗日武装,组建抗日群众团体,使大宁县的抗日救亡群众运动一浪高过一浪,极大地孤立了反动顽固势力。大宁境内有两个黄河码头,马头关和平渡关是天然的渡河良港,这里水面开阔,水流缓慢;渡船平稳,波浪不惊。前方急需的兵员、军用物资从这里源源不断运过。国统区的爱国学生和进步人士也频繁从这里前往延安。1937年11月4日,太原失守前4天,阎锡山退守晋西南,计划驻军大宁。为此,阎锡山曾…  相似文献   

15.
本刊一九八四年第七期《周小舟传》连载之一《年轻的中共谈判代表》一文中谈到:为了巩固和扩大抗日统一战线,当毛泽东同志派周小舟去山西阎锡山那儿开创局面的时候,他充分估计到了阎锡山的老奸巨  相似文献   

16.
1937年 11月初,日军逼近太原.按阎锡山命令本应守太原城的 35军 72师 424团团长赵霖率团临阵脱逃,于 11月 8日退入交城山区东社镇.赵霖为扩充实力,占山为王,将转移至东社及附近的交城县抗日游击大队、成成中学师生游击队、牺盟会太原中心区部分人员等强行收编,这就是震惊山西的"东社事件".  相似文献   

17.
刘少奇与薄一波曾同在白区工作,两人在工作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36年,刘少奇赴华北,以中共中央代表身份主持中共中央北方局工作。当时,薄一波身陷国民党监狱,是以刘少奇为首的北方局将他及其他一些革命者营救出来的。出狱后,薄一波在刘少奇的直接领导下,以抗日活动家的身份与阎锡山建立上层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18.
薄一波等人主持“牺盟会”的日常工作后,就在杨献珍等的有力协助下,立即将阎锡山“宣传民众、组织民众、训练民众、武装民众”的口号和“武装30万国民兵”、“组织百万民众”的两大计划接受过来,并在“把握现实”中加以改造执行,使之成为组织千百万群众进行抗日斗争的重要推动力量。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的目标,薄一波经征得阎锡山的认可,在“牺盟会”的名义下,利用山西军政训练委员会直属的“山西军政训练班”为阵地,曾先后开办了各种训练班,培养了大批抗日救亡运动的军事、政治及民运工作干部。如1936年12月就连续开办了两期“临时村政协助员…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初期,阎锡山采取"联共抗日"的政策,但随着战争局势的逆转,阎锡山开始从政治、军事、人事等方面"扶旧抑新",加剧新旧两派的矛盾冲突,并最终挑起了"晋西事变"。正是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阎锡山逐步走上与中共摩擦的道路并最终导致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名存实亡。  相似文献   

20.
1938年2月,我随中共北方局组织部长朱瑞和晋豫特委书记聂真前往山西阳城组建八路军晋豫边游击支队,历任唐天际司令员领导的晋豫边游击支队秘书主任、通讯科长。在任秘书主任期间,我曾代表八路军手持朱德总司令亲笔信函与国民党十四军军长陈铁、四十七军军长李家钰谈判交涉,揭露蒋阎反共降日阴谋,呼吁团结抗日,反对制造摩擦;也曾与副司令员方升普一道面见阎锡山的“反共将军”孙楚,反对阎锡山导演“山西十二月事变”;在同国民党军队组成抗日统一战线方面也做过一些工作。1940年元月初,我地方党晋城阳城沁水三县联合办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