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建芳 《理论视野》2008,(11):20-23
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基础上,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方法论原则。科学社会主义预示的社会主义社会形态是置于现代社会基础上的,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是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逐步推进的。在我国实现现代化之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形态还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在我国实现现代化、完全进入现代社会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置于现代社会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就是“够格”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态也更加完善、成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始阶段,必须突出现代化这个主旋律,并且根据现代化的共同规律和我国现代化的发展趋向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蔡之兵 《理论探索》2023,(3):98-105
西方现代化道路勾勒了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共性,是“现代化=西方化”迷思形成的现实基础。然而,后发国家难以成功实现现代化的大量事实以及西方发达国家对后发国家现代化进程日益明显的遏制意愿,也使得后发国家开始反思甚至质疑“现代化=西方化”这一论断。在此基础上,明确指出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粗放型生活模式导致的资源竞争、利润导向型生产方式导致的产业竞争、不平等交换型发展模式导致的制度竞争以及后发国家在构建发展道路、引入发展外力、培育发展内力等层面上的两难选择,是后发国家难以破除“现代化=西方化”迷思的关键。为此,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实践,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如何从发展认识、发展目标、发展道路、发展理论、发展实践等维度来有效破除“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这不仅指明了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也为其他后发国家的现代化之路提供了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3.
“文化创新”与“小康社会”作为一对理论范畴,有着极为紧密的理论关联:一方面,文化创新是实现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转变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亟待建立一种既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又符合我国国情的文化创新模式。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攻坚、社会加速转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关键时期,理性地反思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成败得失,运用现代化的理论视野来考评“文化创新”与“小康社会”的理论关联,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丽艳 《学理论》2023,(3):12-14
“现代化”是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都曾提出过的奋斗目标,经过中国人民几十年的接续奋斗,“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任务、发展前景也越来越清晰明朗,成为新时代最重要的发展目标。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报告都曾提出: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我国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那么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独立自主、艰苦奋斗,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好充分准备。中国式现代化,是贯穿党的二十大报告全篇的一个关键词。本文就中国式现代化做了详细论述,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序章,将有力地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民粹主义甚嚣尘上,部分西方发达国家掉入民粹主义陷阱无法自拔,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深受民粹主义的袭扰,给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蒙上阴影。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走出的新道路,其丰富的理论内涵回答了现代化进程中如何跨越民粹主义陷阱这一时代之问,为那些正深受民粹主义困扰的国家和地区顺利走出泥潭提供了独特的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中“人的现代化”的价值旨归跨越了民粹主义的“人民观”陷阱,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跨越了民粹主义的“平等观”陷阱,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跨越了民粹主义的“民主观”陷阱。  相似文献   

6.
陈曙光 《政治学研究》2023,(4):100-111+151-152
现代化是每一个国家的普遍命运。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大格局,决定了中国早期现代化探索不可避免受西方现代性观念的支配,走上“现代化在中国”的道路。“现代化在中国”,也即西方现代性观念和现代化模式在中国的实践。洋务自强运动、戊戌维新运动、辛亥革命运动的相继失败,标志着“现代化在中国”行不通。中国是当今世界独一无二的伟大样本,注定只能走具有本国特点的现代化新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原创性理论贡献,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实现了现代化理论的术语革命和范式重构。  相似文献   

7.
在全面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人的现代化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实现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我国实现人的现代化具有双重特征,需要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为人的现代化提供精神指引,协调推进社会发展与人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资本主义登上历史舞台,拉开了人类现代化的序幕,而作为现代化的内在核心价值诉求的“现代性”问题,从此也逐渐进入人们的文化生活视野。就一般而言,现代性问题与现代化(工业化)的社会变迁密切相关。现代性问题作为一个现代化的社会运动之结构性的问题反思,乃是现代化社会运动的一种思想检讨结果。现代性体现了人们对于现代化(工业化)实践的文化反省,它是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伴生物。  相似文献   

9.
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指导意义。运用《毛泽东文集》(1—8卷)、《邓小平文选》(1—3卷)、《江泽民文选》(1—3卷)、《胡锦涛文选》(1—3卷)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1—4卷)等重要文献作为语料库,以大数据文本分析和内容分析方法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要素、模式及其变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推动发展,从而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的战略目标,从时间序列上分别经历了“四个现代化”“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国家”三种模式。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不断传承与创新、由中心走向全面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世界现代化经历了三次大的浪潮,呈现出一个多层次、多阶段的历史过程.新时期我国现代化进程体现出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综合协调发展的特征,现代化进程的事实与现代化理论的主要特点、现象相吻合.对新时期我国现代化进程的理论分析,有助于为现代化实践提出各种战略和政策措施,制定正确的发展规划,使我们少走弯路,早日实现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廉政文化研究》2010,(1):94-94
腐败的蔓延和加剧已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作为一个新兴工业化国家,韩国从20世纪60年代起迅速完成了以经济起飞为核心的现代化过程,但腐败之风却随着现代化的推进而愈演愈烈。尽管腐败现象的加剧与现代化进程有着直接关联,但它对于韩国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腐败问题已成为韩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障碍。经济发展与腐败蔓延的齐头并进是韩国现代化的一个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机制主要是由目标选择机制、动力机制和控制机制构成的。经过我党的三代领导人的艰辛探索,逐步形成了一个以国情为依据、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的目标选择机制;一个以群众利益为着力点、以“改革为主导的多层次的动力机制;一个以稳定为主要目标、以法治为核心的综合控制机制。这一现代化发展机制的形成,大大加速了我国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化进程彰显着人类文明形态的重大历史性嬗变,同“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过程具有深刻内在一致性,其道路走向反映着世界历史的发展指向与现实形态。中国现代化运动被动启发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全球扩张,最终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主动选择、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并且成功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度世界历史自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成就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辩证融通、双向互动,是由相对落后国家开辟的现代化新道路,革除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魅影的“绝对统治”,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可靠性,表征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路标,为有效解决世界历史的新挑战和全球化发展困境提供了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4.
乔翠霞 《党政论坛》2013,(21):36-38
十八大后,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战略选择和未来几十年的核心发展动力,“新型城镇化”一直是理论界探讨的热点问题。然而传统城镇化路径的困境到底在哪里?新型城镇化的本质究竟又是什么?突破口在何处?只有理清这些问题,新型城镇化建设才算破题。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学界依据政策转变和时代命题,围绕“社会治理现代化”展开全面系统的研究,形成了较为丰硕的学术成果。回顾相关学术成果可见,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内容主要聚焦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定位、意义、内涵、目标和路径等方面,阐明了党和国家关涉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政策框架,回答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结构构建,回应了社会治理现代化变革需求的时代挑战。与此同时,在本土理论构建和经验建制方面存在研究内容有待丰富、研究路径有待整合、理论深度有待加强等问题,需要学界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从指导思想、话语体系、历史文化、国际经验、现实问题、前瞻视角六个方面深化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  相似文献   

16.
在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国际上一个崭新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已初露端倪,此刻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邓小平同志关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以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一系列重要论述,既抓住了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探索过程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百年奋斗历史进程中形成内在规定性,内蕴着三重面向。从现代化面向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遵循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又扎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传统与现实境况,凸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特殊规律,体现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有机结合;从社会主义面向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面临着建设社会主义与推进现代化的双重任务,完成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由马克思视域中的“历时性”关系转向中国实践场域下的“共时性”存在,从而赋予现代化以社会主义性质;从文明面向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然产生一种新的文明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出场不仅符合人类文明演变规律,其自身目的旨趣又推动和引领人类文明向前发展,充分彰显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核心议程,其实践过程必然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属性和社会场景为基础。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属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性。但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共同富裕的社会场景是复杂国情基础、后发追赶过程和多元宏伟目标的统一,这又决定了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是复杂曲折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统筹需要和可能、推进共同富裕的中轴逻辑是最大限度兼容社会共富“拉力”与“推力”,形成集体行动。基于中轴原理,中轴价值-中轴结构-中轴机制是支撑中轴逻辑的“三位一体”体系,要长效驱动共同富裕集体行动,就需要超越传统“左”与“右”对立的思维,建构并培育既能激发创富动力,又能维护分配公平的财富价值观、财富创造结构和财富积累分享机制,形成对共同富裕进程的中轴性稳固支撑。  相似文献   

19.
曹新 《求知》2003,(1):11-12,16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相似文献   

20.
人口规模是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巨大的人口规模使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拥有显著的大国优势,也遭遇了许多风险挑战。人口规模巨大推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地探索现代化道路,促成了中国现代化的一系列战略规划。改革开放后,巨大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和“区域竞赛”机制等大国优势的释放,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新发展阶段,在巨大的人口规模基础上继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走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必须利用好以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为核心的大国新优势,构建大国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