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中苏两个社会主义大国在争吵和对峙了30年之后,戈尔巴乔夫来到北京,解决两国关系正常化和恢复两党之间的关系问题.这无疑是中苏关系史上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件大事。但是也不能不看到在50年代导致两党两国关系破裂的基本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当时导致两党展开论战的主要分歧也并未彻底消除.  相似文献   

2.
夏祥涛 《工会论坛》2011,17(3):153-155
中苏论战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重大事件,原因复杂,过程挫折,起源于对斯大林的评价,在两党、两国之间控制和反控制斗争中论战开始升级,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一系列若干问题争执中,矛盾加深,论战更加激烈。探析中苏论战的原因,不仅可以厘清中苏论战背后大的国际环境因素对论战产生的影响,而且有助于分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为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中国民主建国会与中共的关系是随着历史环境的发展而变化的。两党代表不同利益决定了二者之间有区别,但是中国的历史环境以及中国革命自身的特点又使二者不可避免的相互联系。由于两党自身的性质和历史的原因,民主建国会从建党以来和中共的关系经历了合作到领导与被领导的变化。建国后,民主建国会成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中的重要一员。  相似文献   

4.
2012年台湾地区最高领导人和立法机构选举说明,单名选区相对多数当选制有利于两党体系的强化。这次选举延续了"蓝大于绿"的政治版图,体现了单名选区制对现任"立委"和既有政治生态的照顾,而"总统"和"立法院"合并选举,则加强了两党对决的氛围。此外,"北蓝南绿"、"蓝大于绿"的县市执政格局,也影响到两位"总统"候选人的具体得票多寡和选举的最终结果,强化了台湾的两党体系。  相似文献   

5.
(一)中苏贸易的历史和现状 建国以来,中苏贸易关系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1)50年代初—50年代末,是第一个黄金时期。此间,中苏两国是最大的贸易伙伴,有稳固的经济联系。50年代末,对苏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48%,而对华贸易则占苏外贸总额的20%。1959年,中苏贸易额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工民主党和中共的关系经历了排斥、合作到领导的演变过程。排斥源于两党革命行动纲领在理论与主张上的差异,表现在两党对中国革命动力,革命政权建设理论,土地革命策略手段等问题认识和实践上的不同。合作与领导则取决于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的变更,中共统一战线理论的成熟和农工民主党对中共认识的深化。在风雷激荡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随着农工民主党对中共认识的不断深化,政治的不断认同,行动的不断靠拢,最终两党形成了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的亲密友党关系。  相似文献   

7.
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中苏建交,是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作为当时中国重要政党之一的中国共产党,对这一事件采取了积极支持的态度,一方面支持中苏建交,一方面在谈判双方有争议的问题上基本站在苏方的立场上。中共持此态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中共为支持中苏建交而发动的舆论宣传和群众运动,使得中苏建交谈判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两个国家外交接触的范畴,成为国民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与苏联共产党执政党建设比较研究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研究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与苏联共产党的失败,是深入开展党建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涉及到两党执政时期党的建设的方方面面。通过比较研究,可以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获得有关执政的共产党建设的规律性认识。  相似文献   

9.
"保卫大武汉"是武汉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的共同口号和行动纲领。两党对保卫大武汉进行了宣传、动员和组织。两党均认识到武汉在全国抗战中的重要地位,保卫大武汉是当前"最迫切的任务",主张在武汉外围远距离打击敌人,消耗敌人,争取时间,持久抗战。国共两党在"保卫大武汉"的口号下,团结合作,共同抗敌,武汉迅速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抗日救亡的高潮。  相似文献   

10.
应俊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9(5):137-138,140
俄国十月革命后,中东铁路成为中国、苏俄及列强关注的重要问题。从1917年到1924年中苏建交,中国北京政府积极努力,试图收回中东铁路的主权,但因其受制于列强,错失了良机。苏俄从其利益出发,先是宣布无条件归还中东铁路,继而将路区划入远东共和国的疆界,后与中国议定由中国备款赎回路权。美、日、英、法等国基于中东铁路的重要地理及战略位置,纷纷参与争夺,干涉中苏交涉,使得中东铁路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世界形势和政党政治的发展,政党之间的交往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就显得更加突出和重要。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作为现代政治生活中的两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其关系发展至今有近百年的曲折历程。从两党之间的关系来看,超越意识形态分歧、谋求了解与合作是确立和发展党际关系的基础;从两党未来关系发展来看,经济因素越来越成为现代党际关系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外交评论》2014,(4):41-58
20世纪60年代上半期,中苏同盟走向破裂,中国、苏联和朝鲜三角关系亦处于变动之中。这一时期,中国对朝鲜的经济援助可划分为中苏朝三角平衡时期、中朝蜜月时期、苏朝关系改善时期三个阶段。在中苏分裂的背景下,中国出于政治和地缘等因素的考量,十分重视来自朝鲜的支持。中国对朝鲜的援助呈现出尽己所能和"只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的鲜明特点。然而,无论是从政治上还是从经济上看,中国援助的效果都并不理想。中苏分裂后中国对朝鲜的经济援助作为中国与邻国交往的一个案例,给后人留下了不少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1989年5月,中苏两国领导人举行了高级会晤,并发表了联合公报,标志着中苏国家关系经过30年的曲折之后实现了正常化,两党关系也随之实现了正常化。中苏关系正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为两国经济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4.
中苏论战与“文化大革命”的起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苏论战是"文化大革命"爆发的一付强烈的"催化剂"。中苏论战促使中国共产党形成"反修防修"的思想,导致"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系统化、在国内进行"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开展"反修防修"普及教育,同时也加剧了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这些都为"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奠定了多方面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如何看待首钢的成绩?首钢经验有无普遍意义?这是经济理论界争论的一个热点问题。其争论的意义远远超出了首钢经验本身,因为它涉及到国营企业改革的取向是承包制还是股份制的问题。现将有关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论战的发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历史现象,其中参杂了主观和客观、内因和外因、历史和现实等多重因素。综合而言,国际共运的论战传统及其带来的思维惯性、历史积怨与文化和民族心理差异的影响、所处国际环境的现实差异与发展阶段的不同定位、苏联大党大国主义与中国寻求平等地位的内在冲突以及领袖个性因素与同盟沟通机制的非制度性制约等是导致中苏论战的重要成因。  相似文献   

17.
应俊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9(6):146-147,149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改变了旧的中俄关系。新建的苏俄政府为改善其外交环境,先后发表几次对华宣言,许诺放弃俄国旧政府在中国攫取的特权与利益,并几次派代表团使华,谋求与中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列强对中苏接触进行了干涉,中国国内政局变化及内部分歧,苏俄对华态度逐渐改变,都使中苏建交历经曲折。至1924年5月,中苏两国签定协定,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国收回了被旧俄侵夺的部分主权与利权,但是有些问题因错失交涉的最佳时机而留下遗憾。  相似文献   

18.
"queer"一词是后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关键词之一,自从译介到中国以来,就拥有多种译名,学界就这些译名的讨论也非常热烈。最重要的争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queer"的多种译名之间的争论,"queer"与"gay"和"lesbian"的争论以及保守的中国传统文化对"queer"的接收与排斥之争。  相似文献   

19.
2002年,迫于客观形势和出于各自利益的需要,为了能够赢得年底县市长选举,进而在2004年的“总统”大选中顺利实现“二次政党轮替”,国亲两党携手出击,“你唱我和”,互动合作,对主导台湾政局发挥了积极作用,对民进党“台独”势力构成了有效的牵制和制约。一、国亲两党互动合作的基本情况(一)自发基础上的两党互动合作国民党和亲民党在组织沿革上有共同的“祖先”,在两岸关系上有共同的认同,在政治发展上有共同的需求,在民众利益上有共同的责任,在战略战术上有共同的习惯,因此能够自发地走到一起,树起泛蓝军的旗帜,开始对付共同的对手,成为政坛…  相似文献   

20.
政党和传媒都是民主政治不可缺少的工具。政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传媒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整个19世纪,媒体还是报纸杂志一统天下。20世纪20年代无线电广播问世以后,媒体的影响迅速扩大。在1920年美国总统选举中,民主和共和两党的总统候选人在匹兹堡的一家电台进行历史上首次总统选举辩论,使共和党和民主党的主张在同一时间通过电波传播到千家万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