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战后初期,日本民间14个团体组成的中国战俘殉难者追悼执行委员会为督促日本政府尽快解决掳日劳工遗骨送还问题,积极开展劳工遗骨调查、追悼活动,并与政府进行交涉,促成了一批劳工遗骨的归国。日本政府相对于民间团体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则呈现出"不承认""不作为""与政府无关"的敷衍态度。日本民间和平团体开展的掳日劳工遗骨送还运动推进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进程。正是因为战后初期特殊的国际局势与中日关系,致使掳日劳工遗骨归还问题逐步演变为战争遗留问题。  相似文献   

2.
1.和平运动的展开过程过去50多年以来,韩半岛一直处于南北分裂的停战状态。现在依然如此。但是,实际上,在冷战时代却没有过旨在消除分裂状态、实现和平的集体思想实践的韩半岛和平运动。①换句话说,韩半岛和平运动是脱冷战时代的新的发明。这里有两个原因。第一,所谓的统一运动是解决韩半岛分裂局面的社会运动。统一,这一民族性价值压倒了普遍价值,即和平。②第二,有一种倾向把韩半岛和平界定为韩国内部经济政治方面民主化的下一个阶段。这是担忧韩国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的社会运动势力的想法。韩国市民社会和平运动认识西欧近代的安全论、…  相似文献   

3.
日本社会小说作家山崎丰子的大部分作品中贯穿着反战思想,其中既包含了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内容,又有对日本对外扩张行径的反思,深入挖掘了战争中日本国民的紧张与不安,探讨了人物内心深处对"归"的渴望,唤醒了人们对战争残酷性的共识。本文以山崎的"战争三部曲"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分析,对贯穿于山崎文学中的反战思想进行研究,详细剖析其"归"的主题和"哀"的基调,对日本是否具有"反战文学"进行深入讨论,了解事实真相,厘清文学概念,促进日本社会对历史的深刻反省。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对日本和平运动的相关报道为中心,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对日本和平运动从积极声援到实际支援,经文革前期批判日共宫本显治集团所领导的和平运动,支持日本人民的反美斗争,以及中日复交后近十年对日本和平运动的漠视,再到重新关注和研究日本和平运动的发展演变历程,总结了各个阶段中国人的日本和平运动观的特点,分析了目前日本和平运动未能引起中国人共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大冈升平从战争受害者的立场出发,在其战争文学作品中描写了战争的残酷及其对人性的扭曲,塑造了厌战的日军形象,抨击了日本战后的战争动向,流露出了一些反战思想。但是,大冈没有认清日本侵略战争的本质,缺乏对遭受日本侵略的国家和地区的加害意识。归根结底,他反对的不是侵略战争,而只是给他本人和日本人带来巨大伤害的"愚蠢的战争"。且从历时的角度看,大冈反战的声音随时代的流逝渐趋微弱,在最后的作品中几近消失。  相似文献   

6.
姜浩峰 《新民周刊》2012,(46):48-52
河南殡葬改革的先进典型——周口市,在短短4个月中铲平田间地头的家坟200多座,这场摧枯拉朽的平坟"战役"背后到底有什么样的驱动力?一座城市和一场运动正吸引着全国人民的眼球和口水——河南周口和平坟运动。河南沈丘、宛丘,豫东一带许多地名都带着"丘"。"丘"的意思本就是坟头。可一场平坟运动,却在其间闹腾不已。甚至有乡民称:...  相似文献   

7.
小泉政府外交政策的走向及其动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泉政府的外交政策代表了21世纪初期日本对外战略的发展方向,事关亚洲及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小泉政府的外交政策可以概括为:加强日美同盟,背靠美国,"借船出海";酝酿修改和平宪法,摆脱战后束缚,向"普通国家"过渡;在历史问题上态度更为强硬;兼顾亚洲,谋求建立日本-东盟关系新模式,争夺亚太事务主导权.小泉外交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日本长期以来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战略考量;美国布什政府对日政策调整的牵动;日本国内经济政治和社会思潮现状的制约;中国经济增长对日本的刺激.  相似文献   

8.
芦恒 《当代亚太》2005,(9):55-62
本文试图将韩国市民社会的发展放在韩国政府主导的压缩式现代化过程中来分析,由此来思考韩国市民社会异化的重要因素,并强调要在个人连续的行动过程中看待由于人们实践意识的连续性而出现的社会现象."民族意识"、"国家权威意识"、"恨意识"都是韩国民众在长期日常生活与政治生活中内化到头脑里的实践意识,是在韩国快速工业化过程中重新建构、强化的产物,成为了韩国的"自性".同时人们在行动中受这些实践意识的影响,主观建构着社会结构.但是在国家现代化过程中不健全的制度环境下,这些行动意识会使人们的行动出现偏差和异化.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的提出 在2004年国会第十七届第一次定期会议中表现出来的执政与在野两方的对立,非常明显地暴露出韩国政治的现状.以前曾经评价第十六届国会是最糟糕的,而今这届国会比第十六届国会更糟糕的社会评价,重新向人们提出一个关于如何才能使韩国政治发生根本变化的疑问.事实上,第十六届国会是由总选(全国直选议员)市民联合组织的落荐、落选运动中选拔出来的议员们组成的.第十七届国会议员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市民运动团体深层介入的反对弹劾总统运动而当选的.  相似文献   

10.
战后日本人的公私观经历了三次变迁。战后初期,随着封建色彩浓厚的近代天皇制及家族制度的解体、"灭私奉公"观念的淡化以及自由民主人权意识的上升,私的立场得到重视和强调。经济增长时期,现代化的企业组织成为日本新兴的共同体,日本传统的主从关系支配下的拟家族式的序列等级制,以及"恩情"与"奉公"的伦理融入企业制度中,日本人的奉公对象普遍指向企业,公的意识高涨。泡沫经济破灭后,终身雇佣制的传统企业经营模式受到冲击,个人能力主义上升,对企业的忠诚意识弱化,重视家庭及个人之私的趋势抬头。与此同时,对爱国心的强调、以及在国家之公与个人之私之间构筑社会公共层面的呼声,体现了日本人公私意识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11.
90年代印度与东南亚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孆 《当代亚太》2002,(6):47-52
印度与东南亚的关系在90年代发展迅速.诸多因素促使双方调整关系,相互靠拢,在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密切合作.虽然东南亚对印度仍有疑虑,但双方关系在21世纪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吴献斌 《当代亚太》2001,(11):19-27
东南亚与台湾的关系是中国处理对外关系及涉台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90年代,台湾当局和东南亚国家的刻意互动,使双方的经济和政治关系全面提升,这种提升既与冷战后国际局势变化的外因有关,也与双方的内因演变以及各自的基本考虑和政策紧密联系.今后,双方关系的某些方面(比如经贸)可能还会有所加强,但在多种因素的制约下,难以突破现有框架而走得太远.  相似文献   

13.
试析美国核不扩散政策与地区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振飞 《当代亚太》2007,85(9):10-16
美国核不扩散政策对地区安全有着重要影响.美国核不扩散政策导致了伊朗核问题等地区性核问题的再次升温,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美国在反核扩散过程中追求建立"核常结合、攻防兼备"的全面军事和战略优势的企图不利于大国在反核扩散过程中的相互合作和战略互信.美国把反核扩散重点指向"无赖国家",有可能使恐怖主义渔翁得利,以及促进地区核竞赛.美国唯有回到包容政策立场并和伊朗等国进行严肃谈判,目前的地区核危机才可能得到解决.朝核问题开始走向外交解决之路就是一个有力证明.  相似文献   

14.
美国经济趋缓对东南亚国家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和美元的持续贬值正冲击着东南亚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尤其是美国对东南亚国家出口产品的需求萎缩影响这些国家的出口和经济增长,这些国家货币升值直接影响到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国际能源价格不断上涨也使东南亚石油进口国财政负担进一步加重.然而,东南亚国家正采取一系列措施应对不利的外部经济形势.由于这些国家经济基本面还比较好,对外经济关系的多边化已取得明显进展,对美国的依赖程度较过去减小.只要美国的经济困难没有演变成全球性的经济衰退,东南亚国家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国内消费和投资,是能够克服目前所面临的困难的.  相似文献   

15.
战区导弹防御计划的提出,有着很深的历史背景,与冷战后美国经济、军事、科技实力的大大增强有关;美国试图利用 T M D 的联合开发对盟国加强控制、遏制和削弱中国、主导亚太安全; T M D 的研究部署,将会破坏亚太地区的战略平衡、损害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相似文献   

16.
九一一事件后美国在东南亚的军事存在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曹筱阳 《当代亚太》2006,26(3):23-30
九一一事件后,美国强化了在东南亚的军事存在与合作,表现出谋求在东南亚更多的“准入”和使用设施权、在强化双边军事合作的同时积极开展多边军事演习与合作、美日澳三国安全合作与东南亚合作相结合建立环太平洋安全网络、更加关注海上安全等新的特点。美国在东南亚的新军事态势对地区和中国安全环境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张景全 《当代亚太》2006,44(9):26-30
目前,美国对日本历史问题的态度出现微妙变化,表现出一定的牵制。从同盟机制的角度来看,其原因在于:同盟这种特殊的机制需要构建的过程,在构建过程中同盟国之间存在博弈;美国从道义层面、现实利益层面出发,担心自己被同盟机制的另一参与方牵连;同时,美日同盟机制建立在美日由冲突转变为日本被美国单独占领这一基本历史事实之上,美国不可能永远在日本的历史问题上独善其身,希望通过同盟这一机制予以化解。  相似文献   

18.
美国金融危机影响下东南亚国家的经济表现与未来走向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08年9月,美国次级信贷危机演变为金融危机并迅速席卷全球,在危机加剧的情况下,东南亚国家经济大幅下滑.本文分析了2008年东南亚各国在危机影响之下的经济表现,并对东南亚经济的未来走向作出预测.  相似文献   

19.
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对东南亚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年初的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出现还款困难,进而引发以其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化产品--次贷危机,并波及世界金融市场.本文着重对次级债的界定、次贷危机的特点和传导机制进行分析,从贸易、投资及资本市场的视角,详细地阐述了次贷危机对东盟国家的影响,并讨论东盟国家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2002年东亚经济的前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1年世界各地经济大多陷入或迈向衰退,东亚各地除中国、越南等外亦陷于深度的衰退与停滞之中.2002年下半年或晚些时候,随着美国经济逐步走向复苏,亚洲各地经济亦将逐步恢复与反弹.然而由于美国资讯科技投资过度,"后遗症"的化解尚需时日,使得东亚各地今后必须更多地依靠内部需求,自力自强,加强合作,步向经济稳定增长的轨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