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具有丰富的蕴涵,"和谐、节欲、爱物、崇尚自然"的生态价值观都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具有契合点,即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爱物、尊重自然规律、节制过份物欲等。探索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契合性,并在此基础上于当今中国实际中加以运用,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的丰富与发展,处理当今中国的"生态危机"、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创建生态文明是全球当代必然选择的发展之路,创建生态文明应当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其最高的价值取向是"和谐",这种和谐包括天地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天人合一"思想包含着天人一体、天人和谐、天人相爱等理念,它是创建生态文明的重要思想富矿。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融入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就是要实现文化建设的生态化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生态文化的生成。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原则融入到文化建设之中,主要是通过激发公众的生态意识、普及科学的生态知识、塑造生态化思维方式,实现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生态文化的生成必然立足于此,尤其是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和"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是对以往"自然"与"文明"对立模式的超越,它需要构筑一个全新的人类与自然的共生共荣的关联形态,一个包含技术、经济、制度和价值四维的存在体系。生态文明不是建立在消极的环境保护与自然修复基础上,而是需要通过人自觉地发展生态来改善人类生存状况的强大的生态支持和生态服务。生态建设是实现生态文明的绿色建设运动,利用资本参与生态建设与限制资本的消极作用同样重要。美丽中国是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它秉承中国"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传统,要在马克思主义生态绿色视野指导下开展建设,其实现是一个饱含浓郁中国生态文化传统、富有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绿色视域、多维的成长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5.
现实中国的环境生态状况面临较大挑战,而美丽中国的建设给中国人民以极大的动力和希望。美丽中国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的主要内容;生态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基础探索生态危机形成的社会制度根源,探求既能解决生态危机又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思潮。要实现"美丽中国"目标,首先须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当关注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中国化问题,他们的生态文明思想博大精深,对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很有指导意义,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生态意识对现代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治文化是文化的一般在政治领域的特殊表现,确切地说是一定范围的社会成员普遍遵循的政治价值取向,共同信守的政治行为模式和广泛流传的政治态度、作风等等。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有六大根本性特征:一是民本——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熠熠生辉的民主性特征;二是礼治——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主旋律";三是中庸——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减震器";四是大一统——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经典理念;五是德仁——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核心理念;六是人治——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顽疾"。正是这些根本性特征型塑了中国传统社会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政治社会风貌。  相似文献   

7.
中国优秀传统"善行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深入推进"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离不开善行文化氛围的形成与善行文化的指导与滋润。中国优秀传统"善行文化"主要包括助人为乐的慈善文化、孝老爱亲的孝亲文化、诚实守信的诚信文化、敬业奉献的职业文化、见义勇为的义德文化和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进一步推动"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善行文化"。  相似文献   

8.
福斯特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代表者,他从社会生产方式、技术、文化等层面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制度与生态危机的内在关联,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以工人阶级为基础,以转变资本主义现有的生产方式、彻底改造资本主义的国家权力结构、培育新的生态道德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政治战略。他的生态政治思想对于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建成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走向“后申遗时期”的传统文化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申遗时期"是关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发展的一种阶段性认识的结果。非遗保护的第一个时期是以"申遗"活动为中心的轰轰烈烈的开端。这个时期提高了政府和社会对非遗保护的认识,扩大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影响,但也产生了许多问题。进入"后申遗时期"意味着对前一阶段工作的反思,要求把非遗保护从重申遗转向重保护,重新认识生产性保护和文化生态保护,反思生产性保护中的权益以及非遗衍生品的经营问题,反思文化生态保护观念与措施,从而推进传统文化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和谐"意味着安宁有序,蕴涵着富足安康,是数千年积淀起来的中国文化的精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代代相承,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也是普通平民百姓的最深层的内心诉求."和谐"的思想贯穿于中国思想发展史的各个时期和各家各派,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历久弥新,不仅闪烁着东方式的哲学智慧,显示出独特的理论价值,而且在维系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为出发点,分析作为"四个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根源所在,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最适合中国发展的政治制度,一直在不断创新与发展,总结出其显著优势主要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社会治理制度和生态制度五个方面,也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阐释和分析邓小平理论和实践的文化史地位,从而展示其所建构的全新文化价值体系,一个有别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全新文化价值体系———惟一的标准是"生产力",最高的尺度是"人",它最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最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观思想,倡导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西方工业文明的生态观不同,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生态文化范式,这一范式包括了"无情有性"、"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核心理念,深刻地影响了国人对待天地自然的方式,树立起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观念,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生态德育作为一种新的德育形态,其存在和发展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和根基。儒、道、佛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蕴含着丰厚的、朴素的生态智慧。"万物依存"的生态整体观、"万物同一"的生态平等观、"恩泽万物"的生态保护观是传统的生态德育理念,修身养性、道德教化、节欲知止是传统的生态德育方法,传统文化透溢出的丰富的生态德育理念和方法构成现代生态德育理论和实践的孕育资源。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悠久的中国历史孕育了灿烂的传统文化,中国古人在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产生了众多的生态思想。延续至今且影响深远,我国传统生态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6.
"羊文化"是中国博大精深文化的一部分。生态羊到"社会羊"的衍生与嬗变,物质与精神达到了精妙之结合。"羊文化"物质形态和意识形态相兼的特殊性,表明"羊文化"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是物质的,又是社会的,在其内涵发展过程中交融着社会文化和文明。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七大把"生态文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基本概念,这是马克思主义中的生态文明思想体系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和谐思想在当今的丰富与发展。"生态文明"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已经从战略高度来处理今天的"生态危机",让我们看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8.
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有着现实的民意基础,即人民群众对国家事务、社会事务有着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向往与需求,这份向往与需求厚植于参与性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宇宙观(世界观)是关联、整体的宇宙观,天人合一,人与天地参,"参与"是中国文化基因;以人为本是中国传统文化根本精神,这一精神的确立是对人民参与政治变革与社会发展的历史的总结,是对人民参与作用的尊重与认同,"参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人生观;以"参与"为主要实践特征的责任本位是中国传统文化首位的价值观念,是出世与入世两种处世态度的灵魂汇合点,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19.
中国社会已患上冷漠症,不仅体现于社会个体、私营企业,同样也体现在公共部门,如红十字会的冷漠和政府的冷漠。导致我国社会冷漠症形成的主要有文化、历史和管理三大根源: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因素影响、长期的政治运动对社会风气和伦理道德的严重破坏以及政府政风不正。因此,需要从文化、历史和管理三大病根着手,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塑国民灵魂;加大历史反思力度,清除"文革"等政治运动的遗毒;加大政府改革力度,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生态。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中蕴涵着"天人合一""敬畏生命""取用有节"的思想智慧,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来源。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和吸收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中蕴涵的思想智慧,创立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生态文明思想。推进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汲取"天人合一"智慧,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敬畏生命",尊重自然,坚持走保护优先的绿色发展之路;必须"取用有节",珍惜自然资源,坚持走节约优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