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牛环形泰勒焦虫裂殖体胶冻细胞苗,是我国血孢子虫免疫方面的第一个活虫苗,并已大面积应用于牛环形泰勒焦虫病流行区。我们于1977年试验成功了用液氮(-196℃)冻存含裂殖体牛淋巴细胞,为工厂化大量制苗提供了种子细胞,但种子细胞在液氮内冻存的过程中,也有程度不同的死亡,所以研究如何延长含裂殖体细胞苗的存活时间和提高种子细胞在掖氮中(-196℃)冻存后的存活率,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1985年我们曾用鱼鳞明胶和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研制成功的牛环形泰勒焦虫裂殖体胶冻细胞苗,用其作为抗原物质,注射易感牛体后,可刺激有机体产生抗环形泰勒焦虫病的保护性抗体,并能有效地预防牛环形泰勒焦虫病。这已经通过试验和在生产中大批推广应用后,取得明显免疫效果而证实,然而这种具有特异性的免疫反应和保护效能,仅在预防环形泰勒焦虫病中发挥着应有的作用。但对于免疫泰勒属中的其他种(牛瑟氏泰勒焦虫)能否起到良好的安全保护作用,目前在国内外尚未见报道。因此我们考虑在家畜原虫学的免疫中,在同属异种中通过一种虫苗,能在同  相似文献   

3.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推动下,我们于1967、1969和1970年在宁夏地区,对危害牛只较大的寄生虫病之一——牛环形泰勒焦虫病进行了人工免疫试验。经过三年的试验证明,裂殖体疫苗具有明显的免疫能力,并能保护被接苗牛安全渡过泰勒焦虫病流行季节,从而给牛泰勒焦虫病的防制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国产贝尼尔制成以来,甘肃省兽医研究所和甘肃省兽医药品厂曾做过临床毒性和对牛环形泰勒焦虫病疗效实验;他们又和贵州省畜牧兽医研究所、贵阳奶牛场做过对乳牛双芽焦虫病和瑟氏泰勒焦虫病的疗效试验;山东省济宁县兽医院做了对马媾疫的疗效观察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后国产贝尼尔逐步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为便于人工感染和制作诊断抗原,笔者对牛的大巴贝西虫(Babesia major)、双芽巴贝西虫(B.bjgemina)、环形泰勒焦虫(Thcileria annulata)、环形泰勒裂殖体(Schizont)、牛边缘边虫(Anaplasma mairginale)和绵羊边虫(A.ovis)进行了超低温冷藏试验,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牛环形泰勒焦虫病为我国北方地区危害较大的一种血液寄生虫病,裂殖体(Schizont)或柯霍氏小体(Kochs bodies)是泰勒焦虫在网状内皮系统发育阶段的一种形态,主要寄生在肝脏,脾脏和淋巴结的网状细胞和成淋巴细胞内,具有很强的病原性和免疫原性。目前,通过细胞培养的方法,已能使裂殖体连续不断地在体外繁殖。  相似文献   

7.
牛环形泰勒焦虫裂殖体细胞苗液氮内冻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环形泰勒焦虫裂殖体细胞苗,是由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研制成功并在国内最先用于生产实践的寄生虫苗。从1974年起在疫区中进行区域试验,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性,有效地控制了该病引起的严重死亡;但含裂殖体细胞的存活期短,对种子细胞和已经大量繁殖起来的制苗细胞的保存,是科研和生产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当前液氮冷冻保存技术为国内外长期保存微生物、原虫、精子和动物组织细胞的最好手段,它在医学和兽医学上  相似文献   

8.
低温保存家畜寄生原虫,国外多有报道。关于环形泰勒焦虫(Theileria anulata)的低温保存,B.T.(1973)证实用液氮保存环形泰勒焦虫495天仍存活。等(1975)认为环形泰勒焦虫裂殖体,以10~15%的甘油作保护剂,用干冰先冷却到-70℃后入液氮,保存120天仍有活力。国内仅张中行等(1980)作了人工培养的环  相似文献   

9.
甘肃省兰州兽医研究所1971年曾用国产贝尼尔对黄牛的临床毒性和牛环形泰勒焦虫病的治疗做了试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为了确定国产贝尼尔对乳牛的安全性和对乳牛血孢子虫病的疗效,甘肃省兰州兽医研究所、甘肃省兽医药品厂、贵州省畜牧兽医研究所、贵阳奶牛场于1971年4~9月份在贵阳奶牛场共同进行了下述试验。通过试验基本上肯定了贝尼尔对乳牛在临床应用上的安全剂量幅度,并认为该药对乳牛轻型瑟氏泰勒焦虫病、双芽焦虫病有很高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环形泰勒焦虫(Theileria annulata)病是对牛危害较大的一种血液寄生虫病。虫体经缺缘璃眼蜱(Hyalomma detritum)传播给牛体后,在肝脏、脾脏和淋巴结内发育成裂殖体(schizont),即柯霍氏小体(Koch's bodies),然后侵入红细胞形成配子体(gameto-cyte),可引起牛只严重发病,甚至死亡。裂殖体具有很强的病原性和免疫原性,目前,通过细胞培养方法,已能使裂殖体长期地在体外生长,为进一步研究虫体的生长繁殖特性和环形泰勒焦虫病的疫苗免疫,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1.
自从Tsur氏1945年用血浆凝块法培养环形泰勒焦虫感染牛的脾脏或淋巴结碎片,首次将环形泰勒焦虫裂殖体在体外培养成功后,Tsur氏和他的同事随后对培养方法不断加以改进,用膨酶消化单层细胞培养法代替了血浆凝块法,使裂殖体的人工培养前进了一大步,为近年来扁瓶静止培养法大量培养含裂殖体细胞打下了基础。由于动物细胞在玻瓶内培养要经过贴壁繁殖的过程,因此充分利用瓶壁面积,使细胞尽量多地得到贴壁机会,是提高细胞增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微线体-棒状体蛋白在环形泰勒虫裂殖体及其在感染环形泰勒虫裂殖体的淋巴细胞中表达情况及亚细胞定位,应用Western-blot验证了该蛋白多克隆抗体的特异性;通过条件摸索找出最佳比例的固定剂和最佳一抗、二抗的工作浓度;利用优化好的条件对微线体-棒状体蛋白进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用激光共聚焦技术确定该蛋白在环形泰勒虫裂殖体和其在感染的淋巴细胞中表达及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微线体-棒状体蛋白主要定位于环形泰勒虫裂殖体的表面,而在宿主淋巴细胞细胞质中分布较少。  相似文献   

13.
牛环形泰勒焦虫补反抗体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资料报道,补体结合反应(CF)是动物和人感染原虫后出现的一种比较特异性的血清学反应。 ( 1966)用环形泰勒焦虫红细胞型虫体作抗原。检测了实验感染环形泰勒焦虫牛的补反抗体,对补反阳性牛进行攻蜱试验,结果表明阳性牛具有对该病的免疫力。P.Hooshmand-Rad等(1971)利用环形泰勒焦虫组织培养物作抗原成功地测定了牛体注苗后血液中的补反抗体。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国内尚未见报道。本实验以人工培养  相似文献   

14.
在环形泰勒虫裂殖体胶冻细胞苗工厂化生产中,将小转瓶培养改为大转瓶培养,在此基础上又用成年健康黑白花牛血清代替犊牛血清,加犊牛血清的培养液收获细胞数为146 .0 万个/ m L,而加成年牛血清的培养液在2 次细胞培养中收获细胞数分别达153 .8 万个/ m L 和162 .0 万个/ m L。  相似文献   

15.
泰勒焦虫裂殖体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性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泰勒焦虫病人工免疫研究的早期工作中,一些作者对含有泰勒焦虫配子体(Gamedocyte)的血液疫苗,曾做了不少的研究。许多人把寄生在红细胞内的配子体,通过甲醛溶液或牛体传代的方法进行致弱,试图制作一种弱毒疫苗,结果证明这种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性均不可靠。后期则认为,保护性抗体的产生与裂殖体(Schizont)有关,配子体不能产生抗体。兰州兽医研究所实验了Co~(60)致弱的血液疫苗和裂殖体脏器疫苗,也  相似文献   

16.
当前,组织培养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手段已应用于家畜寄生虫病的研究领域,尤其在原虫病的研究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自Gavribov等(1938)报道了乌疟原虫(plasmodium capisfrauni)红外期体外培养以来,Tsur(1945)进行了牛环形泰勒焦虫(Theileria annulata)裂殖体在离体组织中生长繁殖的研究。Hulliger等(1964)用分散细胞单层来大量繁殖Tannulata裂殖体。patton(1965)在初代牛肾细胞上观察了脆弱艾美尔球虫(Eimeria tenella)无性期的发育。Dorna(1970)在细胞培养中观察到了鸡球虫完整的生活史。然而组织培养中原虫的培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卢氏县地处予西伏牛山区,为我省养牛数量较多的县之一。牛焦虫病从1966年确诊以来,病型不断变化。1981年以前,当地以双芽焦虫,环形泰勒焦虫发病率较高,1982年以后,瑟氏泰勒焦虫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特别是今年,该病约占焦虫发病率的90%以上,虽然临床症状比较轻,但由于病程长,患畜机体消瘦,犊牛生长发育受阻,在经济上造成的损失是比较大的。 (一)对卢氏县瑟氏泰勒焦虫传播者的初步看法 据文献记载,苏联瑟氏泰勒焦虫病的传播者是二棘盲蜱,国内材料报道瑟氏泰勒焦虫病的传播者有长角血蜱和二棘盲蜱。河南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1981年组织河南省畜禽寄生虫普查时对卢氏县蜱种类的鉴定为:长角血蜱、残缘璃眼蜱和微小牛蜱。我们从临床检验结果来看,瑟氏泰勒焦虫和双芽焦虫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8.
建立1株环形泰勒虫(Theileria annulata)感染的牛淋巴细胞系,分析其生物学特征,为环形泰勒虫病疫苗研发提供新的细胞系。用环形泰勒虫喀什株感染的小亚璃眼蜱成蜱叮咬健康黄牛,当动物体温升高,体表淋巴结肿大时,用显微镜检查肩前和股前淋巴结穿刺物涂片,出现裂殖体感染的淋巴细胞时,手术摘取淋巴结,无菌条件下进行淋巴细胞的分离培养;选择合适的培养条件对该细胞进行适应性传代培养,可稳定传代培养后,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测定细胞倍增时间和细胞周期,测定细胞系环形泰勒虫18S rRNA基因序列,通过序列比对分析其亲缘关系。结果显示,建立了1株可传代培养的环形泰勒虫喀什株裂殖体感染的淋巴细胞系(TaKashi),接种5.0×10~5 mL~(-1)的细胞,经72 h培养周期,细胞浓度可达到(2.8~3.0)×10~6mL~(-1),细胞存活率维持在90%以上;细胞群体倍增时间为33.4 h。细胞周期分析显示,G1期占46.2%,G2期占10.4%,S1期占43.4%,TaKashi传50代后仍然保持着淋巴细胞的形态学特征。18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及抗原基因Tams1同源性分析显示,该虫株与我国不同省份流行的环形泰勒虫虫株的相似性在91.9%以上,并处于同一个分支。  相似文献   

19.
青海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1978)和王奉先等(1980)先后报告青海血蜱(Haemaphysalis qinghainesis)是青海一些地区羊泰勒焦虫病的传播媒介蜱,随后甘肃省甘南、兰州地区和临洮县羊泰勒焦虫病流行区的传播媒介蜱亦认为是青海血蜱。有的报告认为森林革蜱(Dermacentor silvarum)是疑似传播者。关于此两种蜱的生活习性,也有人作过研究。 在宁夏南部泾源、隆德两县羊泰勒焦虫病流行地区,青海血蜱大量分布;此外,疫区内侵袭羊的蜱尚有森林革蜱,在草场和羊体上出现的数量远不如前者众多。为确定宁夏疫区内  相似文献   

20.
以被去除脾的昆明小白鼠为实验动物(40只),接种牛源环形泰勒虫吐鲁番流行株Ta-t,进行小鼠体内扩繁试验,并于接种后第8、12、24、48小时以及第3~10天每天经血液涂片检查接种后昆明小白鼠的红细胞染虫率,观察分析其扩繁情况;经昆明小白鼠心脏、眼球采血的方法收集其最高染虫率(15%以上)的血液内裂殖子,并进行冻存,摸索其保存、复苏条件等。结果显示,除脾术后昆明小白鼠均存活,检测其呼吸、脉搏、食欲、精神状态皆良好,说明摘脾手术成功;接种后第48小时可在昆明小白鼠血液里观察到裂殖子,第5~9天每组昆明小白鼠的平均染虫率可达15%~20%(最高峰),第10天后染虫率开始下降,血液涂片中裂殖子数量渐渐减少;经试验发现,在雌雄性昆明小白鼠体内的染虫率差异极显著(P=0.0070.01),去脾昆明小白鼠与未去脾昆明小白鼠的染虫率差异也极显著(P=0.000 20.01),牛源环形泰勒虫在除脾的昆明小白鼠血液内能被置换、增殖。染虫率为15%以上时昆明小白鼠血液里的裂殖子可用冷冻(-80℃)保存,亦可制作玻片裂殖子抗原备用,保存半年以内的裂殖子复苏活性最佳。该试验数据可为建立环形泰勒虫动物模型、教学、科研提供丰富的血液原虫株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