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中山先生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伟人,他的法治思想涵盖提倡法治、反对人治、重视民权与法治之关系、宪政思想、关注民生、保障人权等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坚持党的领导应是法治建设的核心要素,衔接法治建设与经济、政治建设是法治建设的前提条件,重视法律的限权、监督作用是法治建设的当前重点,树立法律权威、提高公民法律意识是法治建设的主要保障。  相似文献   

2.
“法治”是十八届四次全会的主题,这说明我国在今后的社会管理与国家治理中,将进一步深入深化法治社会的构建,从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实践法治,发挥出法治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文章基于作者自身对十八届四次全会的深入学习与研究,主要对十八届四次全会所蕴含的法治精神进行了探讨与分析,以期能够对我国社会的法治构建提供有效值的参考与指导。  相似文献   

3.
从某种意义上说,政府、市场、法治已经成为公法学者讨论社会变迁中的中国经济问题的关键词。法治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市场机制的稳定与顺利运行,离不开一种由法律调控所提供的普遍秩序。法治作为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成功的制度安排,能够有效地发挥政府与市场的积极作用。不同于立法和司法分支,“行政政府”在政府作用于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承担了具体而繁重的任务,行政自由裁量权作为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必要手段也日益膨胀,与此相对应,作为法治核心内容的行政法治也经历了时空的变迁。控制行政权、特别是行政自由裁量权成为现代行政法治的主要特征。这其中,美国的经验具有典型性。本文主要以美国行政法作用领域和方式的演变为例,探讨了行政法治与经济发展之问的协调作用,以期为中国提供某种借鉴。  相似文献   

4.
论普遍性法治理念及其构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治现实是法治理念在社会实践中的体现。在一个大社会中,同时存在多种法治理念。以整合度为标准,可以将法治理念分为个体性法治理念、群体性法治理念和普遍性法治理念。只有普遍性法治理念才是法治现实的最近点。普遍性法治理念既可以因自然整合而成,也可以依政府力量在优位的群体性法治理念的基础上予以构筑而成。这种构筑以合意的群本性法治理念的选择为前提,以定向启蒙为主要技术要件,而持续双向整合是其主要的过程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法治的主体与主体的法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尽管法治是“一个无比重要、但未被定义,也不能随便就能定义的概念”①,但是法治是运用法律治理国家的方式的观点毋庸置疑。是主要运用法律还是主要依靠贤能的个人及善良的道德教化治理国家,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构成了“法治”与“人治”的最初分歧。在法治的这一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6.
论职务犯罪侦查权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高职务犯罪侦查水平,适用法治文明与进步,是检察机关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重要方面。在法治语境下,应当从法治社会的要求和职务犯罪侦查所面临的严峻考验出发,以控制论为指导探索主动控制侦查工作的主要途径,使职务犯罪侦查适应现代法治社会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依法治国与精神文明建设刘仁文一、法治对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基础性作用首先,法治的本质在于秩序和规则。由于法治具有国家强制性,任何人都要无条件地遵守国家法律,否则就要受到制裁。这是以自律为主要特征的精神文明所不能比拟的,法治的推行势必有助于培养全社会普遍的...  相似文献   

8.
关于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事实上已把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上日程;认为民主政治同法治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时也必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认为市场经济与法制建设相伴繁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同时也是实行法治的过程;并着重论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的几项主要原则。  相似文献   

9.
论当代中国的德治心态──兼析官本位在中国的法律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的法律观主要有两家,即法家和儒家,把这两家的观点用法治与德治来概括是不准确的。法治是近代以后以启蒙思想为基础的法律观念,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与中国法家有着木质不同。传统中国法治和西方法治不是法治之间的区别,而是人治与法治的区别;废除官本位的根本在于法治建设。文章认为有必要将中国的传统法治改称为刑治,以区别于近代以来的西方法治,而德治只不过是别治的一种特殊形式。德治的灵魂是官本位。民水位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灵魂,正象官本位是封建法律的灵魂一样。  相似文献   

10.
论法治国家与刑事法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法治国家与刑事法治的一致性自近代以来,国家形态经历了警察国家、法治国家与福利国家三种类型。所谓“警察国家”又称“行政国家”,主要指封建主义集权时期或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国家形态。这一时期,国家强调“国家本位”为特征,国家至上,行政权力高度集中,无限...  相似文献   

11.
《公民与法治》是省人大常委会的机关刊物。近年来,杂志始终坚持“关注百姓生活,弘扬法治精神”的办刊宗旨,宣传质量不断提高,发行数量稳定增长,社会影响逐步扩大。为了更好地发挥《公民与法治》在宣传民主法制建设中的主流媒体作用,我们每年都召开一次办刊工作座谈会,主要目的就是不断总结经验,深入研究办好、订好、用好这个刊物。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相似文献   

12.
法治的成效主要不取决于程序内的制度运作事实,而是取决于程序外的反事实性的期望,也即对于法律的信任。法治评估主要是对地域法治水平的一种有意识反思与理论化认知,借用了政府一贯所使用的数字化方式,并极力搜罗法律程序内各种可视化的数字信息。但法治的定量评估很难评价以定性判断为特征的法律信任。法治评估大多情况下只具有管理意义,不具有学术意义。民意调查在法治评估中可以被视为一种对于法治的有意识反思,但其无法传达非反思性的法律信任实践。各种法治评估的信息来源大多局限于地方性与法律相关性的信息,但某一地方的法治水平和公众对其他地方法律的期望与信任是相互关联的,法律信任的信息基础不仅仅来自法律系统,可能还包括其他社会领域。法治评估实际是用线性、同质的数字取代了非连续性的现实,将源于方法论的建构取代了行为的实践依据,这种取代抽空了生活的意义,将一种“伪精确”强加给了现实,从而也很难切入大多数人的法律实践。  相似文献   

13.
陆德生 《江淮法治》2013,(20):52-53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为了全而推进依法治国.进一步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必须“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这里所说的法治思维,是一个新提法.新要求.具有深刻的内涵和重要的意义。为了增强法治思维.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必要探讨和弄清法治思维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点,从而自觉地加强这方面的修养.形成一种与推行法治相适应的运用自如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4.
孙赓 《中国律师》2000,(6):57-58
一、与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关的三个重要因素决定了西部大开发与法治密不可分。不难发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作出与三个重要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三个重要因素对中国今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也对西部大开发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决定了西部大开发与法治密不可分。其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其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笔者认为上述三个主要因素或者三个重要的历史背景必然决定了西部大开发与法治紧密关联。法治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必然和现实需要。从宏观的意义上考察,这是与…  相似文献   

15.
《公民与法治》杂志是河北省人大常委会的机关刊物,是省人大常委会加强与基层人大、“一府两院”联系的重要渠道,是宣传全省各级人大工作、展现人大代表风采的重要窗口。今年杂志改刊扩版后,始终坚持“见证法治进程,感受法治力量”的办刊宗旨,宣传质量不断提高,发行数量大幅增加,社会影响逐步扩大。为了更好地发挥《公民与法治》在宣传民主法制建设中的主流媒体作用,我们每年都召开一次办刊工作座谈会,主要目的就是不断总结经验,深入研究办好、订好、用好这个刊物。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相似文献   

16.
法治与精神文明的关系研讨综述●陇夫延平1996年11月5日至8日,在深圳大学召开了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1996年年会。会上,代表们对会议主题之一:法治与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进行了严肃、热烈、深入的研讨。现将研讨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一、关于法治建设与精...  相似文献   

17.
法治的尴尬     
法治在理论上并且在其自身的参照系内存在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在实践中至今为止也没有一国彻底实现法治理想。本文分四部分论证:第一部分,法治简史,通过梳理几位着名学者对法治的理解,得出法治的一些普适性原则;第二部分,法治的内在矛盾,从第一部分得出的法治的一些普适性原则出发,论证法治本身固有的、只可调和却难以克服的四对矛盾;第三部分,试图超越,本部分主要对两种比较典型的试图解决法治矛盾的方案进行点评,并认为法治的理想难以实现;第四部分,无言结局,无言并不是不说,任何试图超越或整合法治的方案,都是不切实际的,都是不可能实现的,最终都是没有理想结局的。虽然不能克服法治的内在冲突,但我们不能就此采取虚无主义的方式,彻底放弃法治。毕竟迄今为止,法治仍是治理社会、解决纠纷的最好方式,我们应该走一条申庸的道路,借助实用主义的法杖,在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两极之间行走,这样可能会得到最佳的法律秩序,而且能最接近法治理想。  相似文献   

18.
辩证法贯穿了行政法治的主要领域和中心环节,是行政法治得以凸现其生命力和张扬其精神魅力的哲学之维。本文从行政法治与主客观统一、行政法治与对立统一、行政法治与质量互变、行政法治与否定之否定四个方面来思考行政法治这一重大问题,有利于我国行政法治的健康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法治指数设计的思想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建设法治国家成为中国政府和民众的基本共识,随着“法治指数”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中国不仅从理论上开始研究法治指数和法治评估问题,而且在实践层面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也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法治指数设计并加以推广的运动。反思性地思考中国法治指数设计中虚与实、中国与世界、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与杂多、表象与实质、诚信与虚构、理想与现实、定性与定量、建构主义思维与法治的渐进主义逻辑、科学与人文这些相关的思想维度,有助于我们更为真切地认识和设计中国的法治指数,也有助于我们更为真实地理解中国的法治建设并理性而稳妥地在实践中推行法治指数。  相似文献   

20.
姚树冕 《政府法制》2013,(21):56-56
今年以来,山西省垣曲县司法局创新思路加大法治文化建设力度,按照“建阵地、重实效、树样板”的思路,坚持法治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法制宣传与法治文化相渗透,从而推动了全县法治文化建设的大繁荣和大发展。垣曲县司法局紧紧围绕全县转型跨越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大局,全力整合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法治文化的教育、熏陶、引导功能,建设法治文化阵地,开展法治文化活动,创新法治文化载体,努力实施法治文化“八个一”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