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圣诞节厚礼     
9岁时,我家住在芝加哥,因急需挣钱,我找到《先驱美国人》报在本街区的发行负责人米塞利先生,求他给我安排一份课后送报的工作,他说只要我有自行车就行。父亲当时一人干4种活儿,他给我买了一辆二手自行车,但还来不及教我骑就患肺炎住了院。幸好,米塞利先生并没提出检验我的骑术,于是,我推着车让他过目,  相似文献   

2.
张振邦 《法制博览》2009,(17):19-19
“顾命大臣”一般是由先皇亲自挑选的老成持重、才德超卓的大臣,以辅佐继位的小皇帝。他们代替皇帝执掌朝政,在朝中权高势大、说一不二,甚而能决定皇帝的废立。然而,“无限风光在险峰”,风光与风险往往是相伴相生的。透过“顾命大臣”的表面风光,我们可以看到,这其实是个险活儿,甚至是个玩命的活儿。  相似文献   

3.
环顾今日之世界,恐怕再也难以找到一块象中国这样适合自行车栖身的乐土。对于自行车,我们向来怀有一种独特的感情,同时也为它感到自豪——当今的中国是世界上自行车拥有量最多的国家,不愧为自行车“王国”。这一点,或者连自行车的发明者做梦也想不到。当年,退位的清末皇帝溥仪,为了在宫中骑自行车,竟叫人将所有的门槛锯掉。由此可见,中国人对自行车的偏爱, 并非始于今日。很难怪人们对自行车情有独钟,因为它轻巧、灵活、方便。如同中国以人口之多而著称于世上一样,自行车也在中国这片乐土上——  相似文献   

4.
图说     
《工会博览》2010,(16):9-9
7月30日,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为自行车出租计划做宣传。当天.伦敦市正式推出自行车出租计划.有315个自行车车站和5000辆车投入使用。参加该计划的市民和游客可以以低廉的价格在伦敦街头租用自行车.且每次使用的前30分钟免费。  相似文献   

5.
唐旭 骑着单车去上班 从自行车正式为人类服务至今的100多年时间里,自行车绿色的身影遍布全球每个城乡的大街小巷,一直在千家万户间传递着人类的喜怒哀乐和悲愁苦欢.新中国成立后,创建了“红旗”、“永久”、“飞鸽”等品牌,引领了几代人的消费时尚,开创并演绎了中国自行车辉煌的历史.在那时,自行车是奢侈品,与缝纫机、收音机并列“三大件”.拥有一辆“永久”、“飞鸽”或后来的大链盒“凤凰”就是财富和身份的标志.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交通拥堵成了所有城市的通病,噪音喧嚣、环境污染无不侵害着人的身体,无论是城市还是乡下,轿车越来越多,骑自行车上班的人越来越少了.  相似文献   

6.
李北方 《南风窗》2013,(18):2-2
上世纪90年代,当中国的经济增长进入快速通道时,经济学家们是欢欣鼓舞的。他们那时经常使用一个比喻来说明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好处:经济发展就像骑自行车,速度太慢容易摔倒,骑得快了才稳。与此同时,增长被描述为国家合法性的最重要来源。高增长逐渐成为无需质疑的道理,"保八"多年来是政府工作的第一要务,无论附带的代价是什么。"自行车论"许久没有听到有人提起了,也许是因为高增长的合理性没有进一步论证的必要了。但是,这是一个错误的  相似文献   

7.
和工 《工会博览》2005,(4):57-57
近日,二商集团工会召开劳模座谈会。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孙杰.总经理王天麟参加会议。集团领导向劳模们致以亲切慰问。感谢他们带头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多年来为二商改革发展故出了卓趣贡献。  相似文献   

8.
卢琪荣 《工会博览》2014,(22):13-13
2014年.北京有23万从中学走进高校的大学毕业生怀着不同的心态.走出了校门:与此同时.北京还有126人,在7月19日这一天,举行了毕业典礼.拿到了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证书。同样的毕业生,却有着不同样的意义。因为他们用自强不息的追求,升华了他们生命的价值,使他们从此扬眉吐气.他们就是北京市总工会实施的“首都农民工大学生助推行动计划”首批受益者。这126人,在拿到毕业证书的那一刻,激动得高声呼喊:我们也大学毕业啦!无不发自内心地笑了……  相似文献   

9.
既然所有的人都属于人口百分比中的“少数人”,那么我们社会就要养成认真对待“少数人”的思路和眼光,不要忽视少数人的利益、不要以多数人的名义,剥夺少数人的利益,觉得可以将他们牺牲掉。  相似文献   

10.
在广州,每个市民谈起自行车,都会有无尽的感慨——在广州,不丢失自行车,就算不上广州人,可谓是地域的风俗和文化了。而是否购买自行车则是一个战略决策:如果您住的是郊区别墅,又没有地铁、公交等其它交通工具,那么您只有放弃自行车,而选择买汽车;对于办公室离家距离不远,但走起来又辛苦的人来说,选择自行车是很适合的。可买一辆没几天就被偷去了,现金流只有出,没有进,固定资产频频报废遗失,实在可惜。于是一些人选择了步行,再也不买自行车了。 对于那些决定买自行车的人来说,就存在一个买二手车还是买新车的问题。这是采购渠道的选择和谈判能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张瞳 《工会博览》2006,(13):7-8
多年来,北京公交战线上活跃着一支为企业发展着想、为维护职工权益奔走忙碌的队伍,在城市交通这条巨大的动脉上,处处留有他们的足迹与汗水。他们是谁?他们的力量源泉来自哪儿……他们是公交集团公司工会系统的干部们,是北京公交集团的党政领导给予了他们强大的支持。  相似文献   

12.
待遇不同     
达夫与马特都是好逸恶劳的人。两人是好朋友,经常一起做些偷鸡摸狗的事。一次,两人进入一家工厂行窃。在爬围墙时,两人碰到了高压线,双双触电而亡。上帝念其罪还不致死,给了他们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选择进入天堂还是下地狱.  相似文献   

13.
每天傍晚,南国大都市广州有一大景观:一所所小学门前围着一群群人——那些个年轻父母或白发苍苍的祖父母辈,清晨匆匆护送孩子而来,眼下又在焦躁地等待孩子放学。他们或步行或骑自行车,也有驾着摩托车面包车甚至开着小轿车的,载着孩子来来去去。 这是一支寒暑不误、风雨无阻的接送大军。他们夹杂在繁  相似文献   

14.
符号 《南风窗》2013,(4):12-12
一群"背篼"腊月天在贵阳的街头露宿,令人惊骇。打上世纪80年代始,背篼成为贵州农民进城揽活的工具,于是"背篼"也同重庆的"棒棒"一样,成了颇具地方特色的群体代称。贫穷的"有钱用"的生存逻辑,驱使他们告别土地进入城市,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不完全是农民,也非一般的农民工,他们是"自雇职业者"城市边缘人。躲开异样的目光,很像流浪汉。无固定工作时间,无固定的收入,揽不到活儿就在街头打扑克消磨时光。  相似文献   

15.
柏邦妮 《法制博览》2010,(14):41-41
我的家乡是一个海边小城。始终也没怎么发展起来,生活带着一种平静舒缓的味道。整个夏季,因为剧烈的海风而总是夜晚凉爽。骑着自行车上学一年四季。有一个不太景气的电影院和藏书不太丰富的图书馆。所有人都认识所有人。据说派出所抓到两个斗殴的人,都不用调解,让他们自己聊,半个小时后,必找出一个共同的亲戚朋友,一起挽手走出是也。  相似文献   

16.
《法制博览》2009,(7):38-38
春秋时,齐国有田开疆、古沼子,公孙捷三勇士,这三人功劳都大.受齐景公的宠爱。这二三人义结成异姓兄弟,自诩为齐国三杰,他们依仗自己勇力过人,十分傲慢,目下无人,对齐景公构成很大的威胁。晏子请求除掉他们,景公认为毫无办法,派人去刺杀根本不可能,他们武艺高强,晏子就想出了一个计策。  相似文献   

17.
《工会博览》2010,(2):28-28
经过反复考核,张一山、李思和王胡三名大学生,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被局里录用。三人具体分到哪个部门.局里一直没有研究。直到三人报到时。人事部主任才跑去请示局长。局长说:“这样吧,我这里刚拟了一个发言提纲,你拿去复印三份,让他们去修改,一个小时后交来.”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与法》2007,(1):14-16
目前.我市拥有各类学校2107所.在校学生117万余人,其中中小学在校生80余万人.学生总数占全市人口的四分之一还多。开展好教育系统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对于全市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至关重要。多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的直接指导下.我们坚持预防和教育并重和校内与校外结合的原则.紧密结合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形式多样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依法整治校园周边环境.使广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知法、遵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市教育系统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大大减少.得到了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肯定。由于工作出色.2006年我局被省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评为先进单位。  相似文献   

19.
2006年4月12日,安徽省安庆市美家装饰有限公司经理连学军突然在家里接到绑匪的电话:“你的儿子小宇在我手里.拿4000元来赎!”警方很快在交钱地点缉拿了绑匪——一名在读男高中生。男高中生的交待让所有的人都大吃一惊,这次绑架行动的另一同伙,竟是住连学军对门的邻家女孩。女孩和男生是该市某高中的尖子生,一个在班上担任学习委员,一个担任副班长,他们索要4000元的目的是为了给女孩堕胎……  相似文献   

20.
在日本的超级市场,买100克进口猪肉只需花108日元,但有些日本人却宁可花220日元买本地猪肉。香港至大阪的机票,法航双程只需3200港币,而日航单程也要3200港币,但有些日本人却宁可坐日航。有人把日本人不买外国货或不乘坐外国飞机解释为日本人爱国,这实在是夸大了日本人的爱国主义精神。日本人无疑大都爱国,但他们无疑也爱自己的钱包。为了节省200日元,他们宁可舍公共汽车不坐而骑30分钟自行车去上班。为了节省10日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