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山西省西北部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蓝天,白云,黄土,牧场,塞北风光。桑干河,河道蜿蜒,绵延曲折;雁门关,巍峨耸峙,雄浑挺拔。这里自古就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汇处,从春秋战国起就演绎着征讨杀伐的边关传奇,久历沧桑却雄风不减。  相似文献   

2.
《实践》2010,(2)
<正>游牧文化是游牧生产生活方式下产生的一种文化。一种文化得以形成并发展,有赖于与这种文化特质相一致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我们说,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存在会孕育与之相应的文化,生产生活方式的发展推动了与之相应的文化的发展;而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变化,肯定也会影响到与之相应的文化发生变化。当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游牧产业已经深刻受到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和当代商业文明的影响,草原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也早已发生了变  相似文献   

3.
导师毛泽东     
正东临大海,西及巅峦,北达极寒,南至酷暑,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家园,在这片广大的土地上,中华民族创造出灿烂的农业文明,辉煌时富甲天下。天圆地方,我们中国人在大地中央,这是过去我们中国人理解的世界,这一惬意的、优哉游哉的农耕生活方式,被西方工业文明的强盗式侵入打个粉碎,农业文明根本无力与新兴的工业文明抗争,在十九、二十世纪的近百年中,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不懈努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生态文明思想,既有对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的传承,也有对马克思、毛泽东朴素生态文明观的继承和发展,对于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全面建设具有科学的理论价值和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的辨证哲学思想和毛泽东朴素生态文明观为邓小平生态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注重结合中国实际实现理论创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实现由驾驭征服向共生共存转变,推动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创新发展,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有助于营造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健康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5.
古代中国社会建立在一套充满中国传统智慧的农耕体系之上,这套农耕体系就是天人合一理念的现实载体,因而它是一个可持续的社会。这套农耕体系之所以可持续,核心就在于我们的祖先构建了一个能够变废为宝的经济体系。大力建设生态文明是党和国家的战略决策,关系人民幸福和民族未来,为了更好建设生态文明,应该充分吸取中华农耕文明的传统智慧。  相似文献   

6.
《实践》2019,(10)
<正>"乌兰察布"是蒙古语,意为"红色的山崖",就是常说的"红山口",当地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光荣的革命传统。这里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水乳交融的沃土,乌兰察布岩画再现了几千年来游牧文化的丰富与神秘。元代集宁路古城遗址,见证了草原丝路曾经的繁华。这里是一片红色的热土,贺龙、乌兰夫、姚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运筹帷幄、指挥战斗,还有远近闻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精神光辉照耀,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相似文献   

7.
丰富而多元的本土文化资源,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相交融的社会发展环境,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本土文化产业化发展带来了契机,即在满足和引领市场需求前提下,以三种文明特征进行区域内本土文化资源分层,通过农耕文明价值再造、工业文明市场效率和生态文明公平发展三种路径,赢得本土文化产业化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的提出如同人类社会逐步由低级向高级过渡一样,人类的生产活动也经历了由农耕文明向传统工业文明再向现代生态文明的转变。在农耕文明时期,先人依靠人力、畜力、铁制农具,在耕地、山林、草泽和水资源许可的范围内,日出而作,生息繁衍,谋划和操持着自己的生产和生活,并尽可能地把人类活动的有机废弃物回归大地和自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自我调节的和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经济型态。尽管农耕文明经历了数千年,其间也有刀耕火种、放火烧荒等落后生产方式对自然  相似文献   

9.
传统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根脉、灵魂和动力。但是,由于生存基础发生了变化,再加上外部冲击、保护重视程度不够等各方面原因,现在的传统农耕文化遭遇着认同危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传承困境。我们要汲取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磅礴力量,弘扬乡风文明新时尚,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拓展农耕文化产业链条,创新乡村产业振兴新模式,开创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0.
宁夏作为西北之门户,扼内陆与西域之交通要道,是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界线。因此,它的发展与变化直接反映了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由于古代中国以农耕文化为主体的中原王朝往往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和侵扰,大多数时候宁夏都是处在双方交涉、对峙的中间地带。所以历史上宁夏的开发随中原王朝的兴衰时断时续,约分三个时期:第一期始于秦,盛于汉而废于三国两晋;  相似文献   

11.
江河的盛景再次唤醒遥远的梦,使我们的幻想富于生气。大江大河,从本质上塑造了华夏民族的生活情感与民族意识。华夏民族的自然环境适宜农耕,农耕文明使人们春恋土地,他们以江河为生,与江河为伴。虽然比不上大海的浩瀚,但河流同样是宏大且神秘的自然现象,激起人们的敬畏和戒惧。  相似文献   

12.
青山之恋     
《实践》2017,(5)
<正>莽莽林海,绵延阴山。放眼神州,有哪一处如巍巍兴安岭,横亘古往与今来,俯瞰深邃而浩瀚;翻阅史书,有哪一页似莽莽阴山,撑起游牧与农耕,回望苍茫而幽远。山是大地的脊梁,绿是大地的希望。绿缚苍龙,大兴安岭深情守护着祖国北疆;绿染荒山,绵延阴山走过峥嵘  相似文献   

13.
金长城     
正中国的长城闻名全世界,一提起长城,人们就会想到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的万里长城。万里长城不仅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象征。然而,在万里长城以外的东北及塞上草原地区,还有一条长城,因其是在金朝时期修筑的,史称金长城。金长城又称金界壕,是金朝时期以女真人为主体,各族人民共同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辽天庆四年(宋政和四年,1114年),女真完颜部首领完颜阿骨打逐渐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并率部  相似文献   

14.
诺敏 《实践》2008,(5):48-49
在人类创造的诸多文明中,游牧文明是重要的一部分.游牧民族以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丰富了人类的文明史,扩大了人类视野.游牧文明的文化形态就是草原文化.  相似文献   

15.
正马匹是人类所驯化驯养的所有家畜中与人的关系最为亲密的动物之一。马不仅是用途最广泛的役乘工具和忠实可靠的生活伴侣,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特殊标志和载体。借助马,人类走向更加广阔、多元的历史舞台,缔造出波澜壮阔的草原游牧文明,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发达的交通、商业、军事文明及丰富多样的马文化。一、空前加强了草原文化的内聚力,形成了很多特  相似文献   

16.
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文明发展模式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文明从构成上不限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还有制度文明、信息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等文明形式。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有赖于文明观的转变和文明发展模式的调整。以人为本,多种文明一起抓,走综合协调的文明发展道路,选择生态文明为主导的文明模式,是文明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7.
正青海南连川藏、西接新疆、东邻甘肃,处在中巴经济走廊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十字要冲,是通往新疆连通中亚的重要门户,是稳藏固疆的重要战略节点。青海位于中西方文化、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融地带,多元文化类型在这里长期碰撞和交融。在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等方面与中亚国家有较强的共通性,具有与中亚国家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民族和文化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生态承载门槛较  相似文献   

18.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价值的新的文明发展观,它指向的是对人类未来文明形态的构想。它既超越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和现代世界体系中的"西方中心论",也超越了人类历史上已有的各种共同体思想,高度契合了马克思所设想的远大理想,其核心要义和价值所指是人类社会的整体性与命运的休戚与共,被视为"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唯一未来"。这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能成为全球性共识,既有理想感召,也有现实基础,也因此而被写入联合国决议。  相似文献   

19.
《党课》2013,(18):122-124
诚信绝不仅仅只有制度,更是一种社会文明。如果我们只是因为害怕受到惩罚而选择守信,那显然离“文明”还有距离——  相似文献   

20.
宜都简介     
《党政干部论坛》2012,(3):1+49-F0002
宜都,宜居之都,宜业之都。40万宜都儿女秉承背靠武陵巫山余脉、环抱长江清江的天赋神韵,光大7000年农耕、2200年建制的历史文明,抒写了三峡门城跨越发展的新风采。近几年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