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7年,高中毕业后,我回到了村里。看到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一块块土地给村里人带来的只是微薄的收入,部分土地已经撂荒,我心里憋着一股劲,难道靠养育自己二十年的土地就不能走出一条致富路吗?经过收集阅读一些农业生产资料和反复考察,我把眼光放到了村里撂荒了多年的沙滩地上。磴口村是河东乡紧靠黄河边上的一个村子。多年来村南就有一片因黄河水的侵袭而无法耕种的荒地,如果能将这片土地利用起来,搞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就一定能走出自己的一条致富之路来。在家人的支持下,1989年,我毅然与村里签订了开发承包这…  相似文献   

2.
正我是凯里市大风洞乡官庄村第一书记孙奕航,驻村一年来,我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沉下身子、想出点子,融入群众,为老百姓干了实事。官庄村在重安江畔有一块耕地坝子,土壤肥沃、灌溉便利。为了发挥土地最大价值,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我挨家挨户推动土地流转,以每亩800元的年租金共流转120亩土地,并且招引蔬菜种植能手,扶持返乡创业农民共同经营土地,从无到有建立了蔬菜生产基地。接着,我申请资金  相似文献   

3.
正桐梓县容光镇因地制宜谋发展,结合土壤、气候、日照等条件,发展花椒种植并引进相关配套企业,助推当地经济发展。"我栽种了200多亩花椒,二至三年后开始结果,五年左右就能达到丰产。"桐梓县容光镇诚雄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花椒种植大户苟能飞说。容光镇位于桐梓县西南部,距县城62公里,境内山峦起伏,沟谷交错,土地瘠薄,气候温暖,宜林荒山资源丰富。  相似文献   

4.
《实践》2015,(4)
<正>我出生在丰镇市的一个小乡村,我的家乡因为太小并没有正式的名字,村里人自己唤作班门村。父母依靠土地刨食,深知生活的艰辛,从小就告诉我要好好读书,考上大学就能脱离农业社,就能过上好日子。我深信父母的话,把考大学的梦想深深种植在心里,从公社的小学到乡里的初中,再到市里的高中不敢有一丝懈怠。生存的艰辛逼迫我无限放大了追逐梦想的动力,唯有勤奋学习,才能不负父母期望。终有一天,我如愿以偿考上了自治区的重点大学。实现  相似文献   

5.
慎言农村土地私有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有不少官员主张土地私有化,专家、学者中主张土地私有化的也大有人在,甚至有不少学者认为,中国“三农”问题的症结在于土地公有制,说只有土地私有化了,农民就有了产权、有了人权、有了一切,国家就有活力了,就可以进入一个理想世界了。对这些站不住脚的观点,笔者持有疑义,不敢苟同。于是,我在许多场合,都很明确地表明我对农村土地私有化的担心,因此招致很多人善意的批评。尽管如此,我仍要说出我担心的理由。  相似文献   

6.
正"既然找到了帮助村民致富的路子,那就要把魔芋种植产业发展好。农民看重的是实惠,我带头示范种植,种植成功了,那他们自然会跟着我种。"赫章县朱明镇发开村党支部书记陈效说。2015年,陈效退伍后回到家乡,村里依然交通闭塞、房屋破旧、土地荒废……恰逢支部换届,发开村老支书找到陈效鼓励他竞选村党支部书记,希望他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7.
编辑同志: 我是新疆兵团农七师一二九团场八连的一名普通农工。和众多一线的劳动者一样,在农场那无垠的土地上耕耘了三十多年。我深深地热爱着这片土地,这些年来,我在连队大田收获了财富,也在自家那一亩来地的庭院里收获了希望。我要说:大田种植粮棉是我们农场人的根本,是柱石,庭院经济则是我们尽快脱贫致富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8.
我原是某企业的处级干部1999年8月主动申请内退回到家乡承包100多亩土地,带领兄弟姊妹搞种植、养殖和旅游开发,走上了农村创业致富之路.  相似文献   

9.
正"我太幸运了,赶上了团里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种了枣树,光2011年我就盈利了37万元。"近日,笔者在地头和李维莲聊起去年的收入时,她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李维莲是农二师三十三团十八连职工,她自1995年从四川宜宾市来团承包土地。17年来累计承包种植过1958亩土地,其中4年承包50亩红枣园,共向国家交售了2150吨优质棉花,50余吨特级商品果,向国家、集体上缴了34.3万元税金利费,她多次荣获团"致富带头人"和"先进生产者"称号,2011年  相似文献   

10.
郎岱现代农业综合产业示范园区位于六盘水市六枝特区郎岱镇境内,地处贵安新区和毕水兴经济圈结合部,2013年3月被列为省级重点现代高效农业产业示范园区.从2008年开始,六枝特区就以郎岱镇为核心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决定把郎岱镇打造成为六枝特区"一线蔬菜基地",鼓励农民种植蔬菜或流转土地,通过补偿部分土地流转费等办法,吸引大户、企业参与种植,培育蔬菜产业.  相似文献   

11.
<正>今年41岁的李自成是农七师一二四团十八连职工,他在种植上大胆、有股闯劲,因此大家都叫他"闯王"。2010年种植的900多亩棉花纯收入150万元。从2008年开始,职工在种植上自主经营,李自成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就开始大显身手,收入逐年递增。  相似文献   

12.
《当代贵州》2008,(7):49-49
当初决定当村支书.就做好了舍小家顾大家的准备.下定决心要千方百计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我与村两委班子起早贪黑紧忙活,翻山越岭搞调查.与村民促膝谈心,经过走访摆谈,找能人支招,找出了岩博村贫困的症结:一是群众文化素质低,思想落后:二是土地少.种植结构单一:三是基础设施落后。根据找出的症结,我与村两委班子三番五次地研究,经村民讨论,  相似文献   

13.
正我叫顾光胜,是从江县斗里镇台里村驻村第一书记。2018年3月,我第一次来到台里村,初次走访,我的满腔热情并没有换来村民的回应。对此,我并没有泄气。一个多月时间里,我将全村走了个遍,慢慢跟村民热络起来。台里村土地贫瘠,但却很适合肉猪、香鸡养殖,油茶种植。我通过多次  相似文献   

14.
正大学毕业后我成了一名光荣的"垦三代",这个"垦"不是"啃老族"的"啃",而是军垦人的垦。最初我把这个想法告诉朋友,大家都不是很理解,好不容易考出去为什么还要回来呢?我说我就像风筝,飞得再高再远,只要线的那头轻轻拉扯,我就会舍弃广阔蔚蓝的天空回到我起飞的地方。当年爷爷奶奶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从沿海来到了边疆,在这里屯垦戍边,后来有了爸爸妈妈,继续为这片神奇的土地奉献着青春,再后来有了我。我生在这片土地,长在这片土地,这片土地上承载的历史深深影响着我。常常听老人们讲当年刚进疆的  相似文献   

15.
<正>2010年对于农四师七十一团三连职工王文萍来说,是个值得庆贺的年份,这个从学校毕业后就一直从事农业种植的女人,凭着自己对土地的那份热爱和执着,用自己的智慧加上辛勤的汗水,再一次从土地里获得了回报,2010年虽遭受持续低温雨水、大风等恶劣天气,自己种植的近千亩地也不同程度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还是获得了相当好的回报,除去成本,净收入20余万元。  相似文献   

16.
正一师二团二十一连职工杨序团夫妇每人承包了40亩棉花,由于土地盐碱大,每年棉花产量不高,收入较低。当他看到部分职工走"田+园"种植模式走上致富路后,他就萌生了也种植红枣的想法。于是,他就在团党委成员和机关干部来连队召开的座谈会上提出了职工走"田+园"种植模式的建议。二团党委采取职工提、党委议、代表定的"三堂会诊"方式,解决职工群众反映的实实在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团场种植有大量白杨树,它们像卫士般护卫着团场的万顷土地,阻挡风沙对庄稼的侵袭,我不是诗人,无法写出对白杨树赞美的诗句,更无法用丰富的词语赞美白杨树,但白杨树的精神令我敬佩.  相似文献   

18.
掰起指头一算,我担任三家寨村党支部书记已有23个年头了。在8000多天的时间里,各种酸甜苦辣,只有自己清楚。别人问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我,我的回答是:“我不想看到乡亲们受穷。”“人多地少、山高沟深、坡陡弯急、交通闭塞、土地贫瘠。”这是我们村的实际情况,看到村民们一年辛苦半年粮,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酸楚。通过外出考察,我首先学会了天麻种植技术。  相似文献   

19.
要跳出城镇化解决城镇化,在土地上作文章,即在稳定现有土地政策不变的前提下,按照"自愿、有偿、互惠"的原则,鼓励土地向种田能手和种植大户集中,制定鼓励土地流转政策。  相似文献   

20.
向淳 《当代贵州》2024,(1):28-29
<正>4关注点药食两用佳品,世界第一份额。大家好,我是兴仁薏仁米。我可是中国名米,还拥有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海拔2000米以下的地区是最适宜我生长的区域,我的家乡兴仁市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土地耕层较厚,生态环境良好,为我的生长和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当地农户用首诗盛赞我:“不与粮烟争肥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