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立 《台声》2006,(2):80-82
“谜一样的人物”曹聚仁,由于其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在过去整整一个多世纪以后的今天,仍扑朔迷离,至今还没有人能够真正解开其身上的谜团。特别是他晚年曾为两岸和平统一奔走一事,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且看与曹聚仁有过接触的当事人如何说?“颐和园一夕谈”惊人之举1956年6月,离别大陆整6年的曹聚仁决定重回大陆。国务院原副秘书长兼总理办公室副主任罗青长说“:曹聚仁是通过费彝民介绍来大陆采访的。”费彝民是香港大公报社社长。事实上他并不仅此一途。邓珂云(曹妻)说“:1956年春,曹聚仁寄我一信,内附一信,嘱我转寄北京邵力子先生,信的…  相似文献   

2.
柳哲  岸文 《两岸关系》2005,(3):45-47
"谜"一样的人物"曹聚仁,由于其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在过去整整一个多世纪以后,至今还没有人能够真正解开其谜团。特别是他晚年曾为两岸和平统一奔走一事,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且看与曹聚仁有过接触的当事人徐淡庐的说法?  相似文献   

3.
张持坚 《当代广西》2014,(23):60-60
正此前有关曹聚仁的报道,多是讲述他作为"两岸密使",为两岸和谈而奔波,但对其前半生的描述语焉不详。本文则重点讲述曹聚仁前50年的激昂人生。曹聚仁1900年6月生于浙江浦江县,其父是清末最后一科的秀才。曹聚仁天生聪慧,先入私塾,熟读经典。1915年,曹聚仁考入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五四运动时,他和宣中华、冯雪峰等领导了著名的"一师风潮"。1921年,他从一师毕业后来到上海,成为邵力子主编的《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的主要撰稿人。依靠《民国日报》的圈子,他结识了许多师友,例如陈独秀、张闻天、  相似文献   

4.
现在“拥胡抑鲁”很热闹,于是就想,不仅要读鲁迅,读胡适,还应多读点80年来对鲁迅的各种批评,即指出鲁迅的优缺点,评论他的好坏。近日读的是曾聚仁先生的《托尼学说,魏晋文章》(选自曹聚仁《鲁迅评传》)。尽管鲁迅先生在世时与曾多有书信往来(1981年版《鲁迅全集》有致曹聚仁的信22封),关系显得较亲近,可据我看来,曹先生这篇文章写得还是比较客观。  相似文献   

5.
柳哲 《协商论坛》2016,(6):56-57
1900年6月26日,我国杰出的文化大师、爱国人士曹聚仁先生,出生在浙江省浦江县通化乡蒋畈村(今属兰溪市梅江镇),1972年7月23日,他在澳门含恨病逝.他一生扑朔迷离,富于传奇,著作等身,成就卓著.曹聚仁曾批评学者刘大杰时,曾写过一篇杂文《标点三不朽》,我借题发挥,来说说曹聚仁的“三不朽”,算作深切缅怀!  相似文献   

6.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香港知名记者、新加坡《南洋商报》驻港代表曹聚仁,曾充当"国共密使",穿梭于香港与北京之间,秘密沟通海峡两岸高层之间的联系。其间,曹聚仁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接见,见证了中共对通过和谈解决台湾回归问题的诚意。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著名作家曹聚仁(1900-1972)诞辰115周年。在非常时期,他曾作为"两岸密使",数十年如一日,为两岸和平统一事业奔走呼号,赍志以殁。他的中国和平统一梦,虽然至今仍未实现,但历史不会忘记他的功绩。解放前夕,《前线日报》社长马树礼先生,为曹聚仁全家买好了去台湾的船票,但最后他选择留在上海迎接解放。1950年7月,曹聚仁只身奔赴香港。行前,他写信给夏衍、邵力子等人。邵力子答复:在海外,也一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他这一去,羁留在外22年。1956年至1959年间,曹聚仁先后六次应邀回内地  相似文献   

8.
一九五六年六月二十八日,周恩来总理在全国人大一届三次会议上作了关於目前国际形势、我国外交政策和解放台湾问题的发言。他的谈话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反响。一九五六年七月,原国民党中央通讯社记者曹聚仁受新加坡《南洋商报》的委派,作为新加坡工商考察团(由前部长马绍尔作顾问)随团特派记者访问北京。七月十六日晚,周总理在颐和园接见并宴请曹聚仁,同席者还有陈毅、张治中、邵力子及其夫人傅学文。席间,曹聚仁就周总理不久前在人代会的发言问及:你许诺的“和平解  相似文献   

9.
曹景行 《两岸关系》2009,(11):29-30
1956年的7月16日下午四点左右,一辆蓝色的“华沙”牌轿车载着我和父母三人直奔颐和园。邵力子先生和夫人傅学文女士已经在门口等着,他同我父亲曹聚仁是“亦师亦友”的关系。父亲没有同我们一起回去吃晚饭,他和邵老留在了颐和园。  相似文献   

10.
柳哲 《台声》2002,(3):43-45
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记者和杰出的爱国文化人士曹聚仁(1900-1972),一生极富传奇色彩。有时声誉雀噪,有时沉沦坎坷,也曾深入枪林弹雨,还曾成为中南海毛泽东、周恩来的座上宾。曹聚仁的弟子、中国人民大学著名教授方汉奇曾为自己的业师作过如此的评价:曹聚仁在近代文坛和报坛上,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一生经历复杂,很不寻常,当过教授,当过记者,当过作家,当过各类报刊的自由撰稿人,和近代文坛上左中右的各方面人士,包括周氏兄弟(鲁迅等),都有过密切来往。对曹聚仁的一生和他的一些作品、活动,历来众…  相似文献   

11.
正曹聚仁是一位闻名遐迩的新闻记者、文学家,与国共双方高层领导人的关系非同一般。释放第三次国共合作的试探性气球自1949年蒋介石集团败退到台湾以后,大陆曾经尝试解放台湾,也探索和平统一的途径。1956年,经香港《大公报》社长费彝民介绍,曹聚仁以新闻人员身份访问大陆。6月28日,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一届三次会议上,代表政府正式表示:"我们愿意  相似文献   

12.
曹聚仁(1900-1972),浙江浦江蒋畈村(今属兰溪)人,著各记者和作家。曹聚仁是第一个发出台儿庄战役取得胜利消息的记者。1938  相似文献   

13.
原本是一场技术革命.一项科技创新,为何新产品长时间不能上市,为何主创人员东躲西藏惶惶不可终日?是谁在幕后制造着这个谜团?随着今年2月在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于兵案”的审理,一系列谜团逐一被解开。  相似文献   

14.
岸文 《台声》2006,(4):84-85
(接上期)曹聚仁的东北之行世事悠悠,白云苍狗,倏忽就变化万端,确实难以逆料。1958年年底,曹聚仁还浸沉在因“金门炮战”所发的两则独家消息而带来的兴奋中。1958年12月18日,曹聚仁在给曹艺的一封信中说“:我在南洋商报所发的电讯,恰到好处,也轰动了世界,这也是你们所想不到的。上回,就因为所发的电讯,把杜勒斯也吓坏了。这两个月,我一人住了四所房子,倒苦了我了。”这“四所房子”就是前面说到的“狡兔三窟”之意。曹聚仁绝没有想到进入1959年后,海峡两岸间的热线冷了下来并且中断。是年11月他回香港后,直至1972年去世,就没有再来过大陆。19…  相似文献   

15.
《精神文明导刊》2006,(5):50-51
“欧典”诺言惊爆行业潜规则地板业面临诚信危机,调查欧典先应解开免检、“3.15”标志与广告谜团,  相似文献   

16.
丁聪作 《今日浙江》2013,(23):61-61
习远平在《父亲往事》一文中深情回忆说:“在那些蒙冤岁月里,父亲对污蔑不实的所谓‘问题’,能揽过来的就坚决揽过来,宁可一个人承担责任,也绝不牵连他人。他说:‘我身上的芝麻,放在别人身上就是西瓜;别人身上的西瓜,放在我身上就是芝麻。’许多人听了这话落泪。”  相似文献   

17.
海峡信使     
(上接第4期)曹聚仁在北京呆了近三个月,陈毅、邵力子经常来看望他,与他交谈,所谈是“重要的拟议”。严格意义上讲,曹聚仁是个明使,他的两岸递话,主要还是把中共的信息,通过公开报道,向海外也向台湾传递。这表明了蒋介石的复杂心态,在作出决断前希望将中共的政策意图了解得更透彻  相似文献   

18.
如果有心,抽样调查各地工业园区的经济增速,将是解开经济大幅增长和发电量背离谜团的一条捷径.  相似文献   

19.
美国在二战结束不久就与昔日的敌人日本结为盟友,这从冷战思维、地缘政治以及战后意在称霸全球的"美国利益"角度不难解释,但这一反转如何在战后获得民众的支持,人们却知之甚少。《美国的艺伎盟友——重新想象敌国日本》一书从政治、文化、心理多方位入手力图解开这一谜团。文章重点落在性别、性别与种族的交叉点之上,对作者所揭示的美国主流媒体如何使用性别气质、成熟度和种族的话语来达到操控民意、化敌为友的内涵进行再解读。  相似文献   

20.
《时代潮》2001,(9)
一二·九运动是自发的,还是党领导的?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在众说纷纭的领导人中,谁是党的真正领导人?能解开这个谜团的历史当事人,终于持史作论,党史中争论了60多年的一大谜案真相大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