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当我走进朱东华婆婆家时,房间干净整洁,无臭味。老人穿得干干净净地坐在轮椅上。朱东华正在给婆婆洗衣服,我们就聊起来。朱东华1984年嫁到陈家,和婆婆是隔壁邻居,公公婆婆有个头疼脑热的,朱东华跑前跑后地给老人买药,端水端药。公婆非常满意。2009年12月,和她生活了25年的婆婆因做胆结石手术后,突患脑梗塞导致半身不遂,瘫痪在床。婆婆瘫痪后,由于三分之二大脑坏死,造成婆婆丧失语言功能,不能说话。为方便照顾好婆婆,朱东华和丈夫商量,搬到婆婆家住。商店  相似文献   

2.
宋文明 《新长征》2014,(10):50-51
焦瑞芹今年57岁,是蛟河煤矿建筑公司退休职工。焦瑞芹拥有的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家庭,她不但要照顾瘫痪卧床的丈夫、智障的小叔子,还要奉养高龄的祖母和公婆、孝顺自己的两位母亲。多年来,她凭着坚韧的性格、心甘情愿的付出,让一个瘫痪多年的丈夫重新站起来,为一个家庭撑起了一片天。可面对别人的称赞她却总是淡淡地说:"这都是我应该做的。"  相似文献   

3.
"妈,快春节了,咱去看人家排节目。"2022年1月5日,小寒。吃完午饭,迎着冬日暖暖的阳光,77岁的肖建芳亲切地招呼着100岁的婆婆到社区观看迎春文艺节目排练。20多年来,肖建芳悉心照顾着婆婆,使婆婆幸福健康地活过了100岁。肖建芳在照顾婆婆同时,还伺候着患病的公公、瘫痪的丈夫、残疾的女儿,还抚养着两个外孙女长大成才,用人间大爱诠释亲情美丽。  相似文献   

4.
正夏燕姣的家庭是由两个民族组成的,丈夫库德来提是农五师八十六团五连一名维吾尔族职工。婚后,夏燕姣不仅和丈夫相敬如宾,指导丈夫科学种田,建立起自己幸福的家庭,而且一有空就到婆婆家抢着干些家务活,与老人唠唠家常;每逢过年过节,她总要为婆婆添置几件漂亮的新衣服;婆婆遇有头疼脑热的,她更是忙前忙后地细心照顾,做上可口的饭菜,买  相似文献   

5.
依依婆媳情     
<正>农二师三十团六连张宏珍精心照顾瘫痪在床三年的婆婆在全团已成为佳话。婆婆喻远兰患有严重风湿心脏病已数年,有一次外出时不小心跌倒在地,幸亏被人发现及时送往医院抢救才捡回了一条命,但不幸的是她永远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站起来了。这突如其来的灾难毁灭了这对新婚夫妇的幸福。  相似文献   

6.
曹新杰 《党的建设》2011,(10):51-51
“不抛弃、不放弃”,十年来,杨爱花独自用自己柔弱的身躯撑起了不幸家庭的一片天——她不仅要照顾瘫痪在床的丈夫、伺候年逾古稀的公公婆婆,还要一个人操持家里的近20亩山地、拉扯年幼的两个孩子,村里人说,“老五”(杨爱花小名)家里家外“一把手”,是个大孝子,像这样的女人十里八乡都少见啊!  相似文献   

7.
宋莹璇 《党课》2009,(10):90-92
案例:2002年,金欣的丈夫赵明出差期间出了车祸,经抢救无效死亡。得知噩耗后,中年丧夫、老年丧子的婆婆李氏因忧伤过度而病倒,卧床不起。刚失去丈夫的金欣强忍悲痛,精心照顾婆婆。因为娘家没有什么亲人,金欣此后便一直和婆婆相依为命,始终没有改嫁。金欣的小叔子赵亮在外地工作,因工作较忙,除了每月寄点生活费外,很少国家照看母亲。因婆媳感情很深,金欣也没有任何抱怨,始终尽心竭力照顾婆婆。  相似文献   

8.
面对一个身患绝症的丈夫,她想方设法筹钱精心照料他,直到去世;面对一个瘫痪在床的婆婆,她多年如一日侍奉,让人竖大拇指;面对一个养女,她如亲生女儿一样对待……"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这句话  相似文献   

9.
正俗话说:自古婆媳水火不相容。但这句话如果用在七师一二六团五连职工范丙春和她的婆婆身上,那可就不灵验了。为什么不灵验呢?话还得从头说起。1985年,范丙春和刘永春喜结良缘,走进了婚姻的殿堂。结婚第一年,丈夫就和她商量:与公公婆婆共同生活。刚开始,她很担心与公公婆婆生活在一起,日久天长必然会产生矛盾,难以相处。但在丈夫的耐心劝说下,她考虑到:丈夫的4个妹妹还在上学,丈夫的哥哥在边远连队工作,公公婆婆年  相似文献   

10.
正在农一师沙水处干部职工中,一直传诵着一个婆婆的好媳妇、丈夫的好妻子王伟的感人事迹。王伟是沙水处机关的一名普通的医务工作者,在工作中,她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勤勤恳恳为职工提供医疗服务;在家庭中,她不辞辛苦,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老人和重病在身的丈夫,尽到了一个好媳妇、好妻子的责任,受到广大职工群众的一致称赞。  相似文献   

11.
七师一二九团四连职工莫杨梅七年如一日精心照顾瘫痪前夫王回乡,用自己柔弱的肩膀两次将王回乡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一手将年幼的孩子抚养成人,她用别样的爱为前夫和孩子支撑起了一个温暖的家. 1988年,19岁的湘妹子莫杨梅随着新婚的丈夫王回乡和婆婆一起来到了新疆,在一二九团四连安家落户,成为了兵团这个大家庭的一员.刚参加土地承包时,团场的大农业生产对于这个湘妹子来说的确是一个较大的考验,但是倔强的莫杨梅没有被困难吓倒,她坚信,只要自己和丈夫齐心协力,通过辛勤努力,小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相似文献   

12.
故事发生在1993年9月27日上午10时。这天,深秋的蓉城早已有了几分寒意,但两个月前退休的成都市18中校长冯音贤,心里却暖暖的。虽然她前年因车祸下肢几乎瘫痪,但丈夫却一直十分体贴照顾她。这不,丈夫又要为她的事外出奔波了。她  相似文献   

13.
俗话说:自古婆媳水火不相容.但这句话如果用在七师一二六团五连职工范丙春和她的婆婆身上,那可就不灵验了.为什么不灵验呢?话还得从头说起. 1985年,范丙春和刘永春喜结良缘,走进了婚姻的殿堂.结婚第一年,丈夫就和她商量:与公公婆婆共同生活.刚开始,她很担心与公公婆婆生活在一起,日久天长必然会产生矛盾,难以相处.但在丈夫的耐心劝说下,她考虑到:丈夫的4个妹妹还在上学,丈夫的哥哥在边远连队工作,公公婆婆年龄已经大了,他们身边必须要有人照料.于是,通过思前想后,心地善良的范丙春终于答应了这件事.  相似文献   

14.
她用爱心谱写人生●吴俊祥这是发生在江苏省射阳县农村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在一所破旧的3间茅屋里,东屋里躺着一位后脑萎缩、下肢瘫痪、衣食不能自理的丈夫;西屋里卧着一位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日夜呻吟不止的年迈公公;家里还有一位需要照顾、未成年的小姑子和一个年幼...  相似文献   

15.
尚德琪 《党员文摘》2007,(12):28-28
苏延花是兰州市一位普通市民,为了给瘫痪20多年的丈夫治病。欠下了几万元的债务。丈夫去世后,她和婆婆、女儿靠几百元的最低生活保障金维持生活,虽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对自己能享受低保政策一直心存感激。7月份,肉价涨得最快的时候,她对前去采访的记者说,她已经几个月没有买肉了,肉价涨了,低保金能不能涨一点呢?  相似文献   

16.
正十三师红星一场红桥社区居民叶迎春是一个很平凡的女人,30年来,她悉心照料家中父母四亲和多病的丈夫及乖巧的女儿,以自己的言行诠释了"爱"的内涵,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尊老爱幼"的赞歌,被当地人称之东天山深处绽放的雪莲花。1990年她和丈夫结婚了,因丈夫是独生子婚后也就和公公、婆婆住在一起,这一住就是20多年。1993年的一天,她的婆婆因骑车  相似文献   

17.
正幸福的家庭人人向往,但幸福的获得却需要无私的奉献和付出。在农二师二十七团综合厂,大家一提起李琼一家,都会说这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四口之家。结婚22年的李琼,一直和公公婆婆生活在一起,她把公公婆婆当作自己的亲生父母,公公婆婆是退休工人,他们有4个儿子,辛苦了一辈子的公婆,就喜欢和三儿子、媳妇李琼过日子。李琼的丈夫罗卫华在农业连队当卫生员,每天早出晚归,碰到急救病人,有时候还不回家。李琼既要工作,还要照顾生病的公公和孩子,家庭的重担压在身上,从无怨言。  相似文献   

18.
正田玉阁是十师一八三团十三连一名普通的女职工,她十年如一日,用爱照顾瘫痪的丈夫,用柔弱的肩膀扛起家庭的责任,用泪水和汗水换来了今天幸福的生活,成为师、团场公认的好妻子。初识田玉阁是2002年在奎屯接车的路上,她和丈夫吕全忠带着四个孩子和简单的行李从河南来。刚来时,心中充满了对新生活的期望,路途疲惫也没有挡住一家  相似文献   

19.
在农二师二十九团一连,有个远近闻名的好媳妇叫王春萍,她15年如一日,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患有帕金森病的公公和心脏病的婆婆,成为职工口中孝顺的楷模。8月15日,夜已深沉,春萍正忙着给两位老人赶制两件厚实的毛衣。再过几天,就是公婆金婚纪念日了,她准备好好张罗一下。躺在床上的丈夫催了她好几次:"明天家里的  相似文献   

20.
正俗话说:"婆媳关系最难处",然而王潘荣却几十年如一日,对婆婆纯笃至孝,细心照顾半瘫的丈夫,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书写了孝亲敬老的感人故事,平淡之中蕴含着浓浓的真情,面对别人的称赞,她总是淡淡地说:"我只是在尽儿媳、妻子、母亲的责任。"知道她的人都说:她是孝媳、是贤妻、是良母,她在用自己的言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柔弱臂膀撑起家庭王潘荣出生在河南省的一个普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