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若兰 《两岸关系》2015,(3):59-61
<正>台湾诗人余光中著作的《乡愁》的最后一段是"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40年后海峡两岸通航,余光中先生又续文一段:"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梁,你来这头,我也去那头。"而今,我应了余老先生《乡愁》的续文,我真的通过武汉开放赴台湾个人游这条长长的桥梁,去了海峡那头。2014年3月16日,我与先生舫兄登上飞往台湾班机,我庆幸,梦想多年、筹备多日的台湾之旅终于成行了。自1949年在昆明与已是国民党高级将领的父亲一别,他去了台湾,  相似文献   

2.
正"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这首歌伴随我一生,唱了一遍又一遍,我常常热泪盈眶。这首歌让我爱憎分明、立场坚定、励志奋斗、懂得感恩。不忘党恩发奋图强我幼年时,父母因痨病撒手西去。我们兄妹三人顿成孤儿,流落街头。年幼的哥哥给一家老板当了学徒,吃尽苦头。5岁的妹妹被迫给一户人家做了童养媳,挨打受骂,受尽折磨。我时年8岁,无路可走,主动要求跟着一位远房亲戚,她是位老师,我想边干活边读书。亲戚住在一座山上,嫌我命差,温暖甚少。我每天要从山下往山上挑水做饭,还要砍柴、  相似文献   

3.
前几天,我的一个客户联系我,说他的朋友有个案件需要找律师,尽管他已经推荐了我,但他的朋友仍然希望找一位男律师,所以想请我帮忙介绍一位。在工作中,女律师或多或少都会遭遇类似的性别歧视。但我们很少去讨论这个事情,因为在我们看来,这是个历史遗留问题。  相似文献   

4.
叶廷芳 《同舟共进》2008,(10):14-14
从来没有想到过会当政协委员,但1998年初,报纸上公布的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名单中居然有我。当时有位很有名望的老朋友打电话嘱咐我":廷芳啊,共产党对你不薄呀,你以后在政协发言要记住这点呀!"我很感谢这位朋友的至诚,但我不完全认同他的嘱咐:一个  相似文献   

5.
{先忍受寂寞再当高手} 性格决定命运.我就是个内向、安静、骨子里要强的人,有人称我为"寂寞高手". 我小时候的理想是当个画家.我3岁开始学画,那时候,父母去上班,因怕我一人在家不安全,就把我反锁在家里,一锁就是一整天,而我就安安静静地待在家里画画,一画也是一整天.  相似文献   

6.
正我不想当工作狂,也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伟大。我只是喜欢我的工作,这已是我的一种习惯,就像一个人每天要吃饭、睡觉一样。"——王家奎在重庆市渝北区中医院超声科,有这样一位身材清瘦的医生,他双眼如炬、忙碌不停。他就是重庆市渝北区第十六届、十七届人大代表,2014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渝北区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区中医院超声副主任医师兼医技业务副院长王家奎。  相似文献   

7.
《台声》2014,(12):3-3
<正>"亚太梦想"、"一带一路"、"北京路线图"、"APEC蓝"、"北京纲领",无疑,这一个又一个带有东方古早味的新新词儿,使得北京APEC会议更具有历史性意义,中国提出、中国提倡、中国阐述、中国准备、中国宣布、中国发展,遂成为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里程碑。我喜欢这里程碑。儿时,一条不算宽的石子路,像刀,将我的村庄斩成两截,我便在了刀的上头,路的东边。至今不知,是有了村庄被刀斩,还是村庄依路而存。依逻辑发展,应是村庄被路斩。总之,家门口前二十来米的地方就是路。大人说,那叫马路,是车跑的地方,小孩子不能到上面去。渐  相似文献   

8.
<正>当我看到"我与《中国民政》征文"时,感恩之情从心底涌出。这情感,不仅因为我是民政系统的一分子,也不仅因为《中国民政》刊发了我的文章,更多的是我在它浓浓墨香熏陶下,一次次加深了我对民政工作的认识和热情,不断提高了工作水平。我与《中国民政》接触有20年之久,但真正喜爱是近十多年的事。1998年9月的一天,我的一位朋友不知是"有意"还是巧合,拿着第9期《中国民政》去给一位退  相似文献   

9.
思辰 《观察与思考》2008,(13):33-33
2003年的夏天,高考过后,百无聊赖。鼠标在网上一阵乱点,把我带到了一个叫“金庸茶馆”的地方。谁知这一点,却点出了一段难以割舍的情怀,点出了一场我和三个结拜兄妹的友谊,点出了一个用一生去实现相见的美好诺言。  相似文献   

10.
《台声》2016,(15)
正日与夜、夜与日,甚至是分秒的移动间,是否有无数个小精灵穿梭移动着,轻巧地让你我忘记了现实与记忆与梦境里的区隔?每一个区块都有其真实性,但也都可以幻化成泡影。这周一,带个男性朋友去看媒体试片,看电影是距离他日常生活很遥远的事。我们以不同的角度欣赏这部很夯的电影。片后,其中的一位主要演员上台说话。我向来是躲在远方,不喜凑热闹的人,趁着媒体访问即将进行前,我缓步移到这名演员身边。  相似文献   

11.
这一天,在江苏省南通市台联为青年台胞办的学习班的讲台上,出现了一位高高大大的年轻人,他显得那样沉稳。自信,又是那样的谦虚和蔼。这就是今天的主讲人,他叫范森森。他要讲他自己奋斗成材的经历——(一)范淼森14岁便由于家境贫寒而辍学了。虽然那时候农村普遍都很穷困,但像他们家的困难却很有其独特的内容。他们家兄妹5人,妈妈和爸爸都来自台湾。爸爸曾经在上海一家茶叶公司当职员,因有业务需要,他去了台湾,在工作期间和一位女同事从相识到了解,并很快结婚了——这就是他们兄妹5人的母亲。这对新婚夫妇在台湾拜过堂、吃过祭祖…  相似文献   

12.
仁余 《中国保安》2010,(5):31-31
转眼间,我在保安这一行当里,已经摸爬滚打了近二十年的时间。应该说,我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保安事业。保安给了我事业的舞台,让我串演了一回大都市小保安的角色,有机会品味人生的苦辣酸甜,有机会去体会岗位在肩的责任重大,有机会去体会由自己守护出的和谐与安宁。万家灯火里,有一盏明灯,是在从事着保安工作的我。  相似文献   

13.
初恋女友     
我的一个朋友失恋了。失恋的主要原因,是他向现在的女朋友提到了前女友。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没有心眼的男人,心里想什么嘴里就会说什么。他提到前女友的原因,是因为现女友吃的一串糖葫芦。他见她吃的高兴,很自然地想到了前女友,他觉得真是奇怪,竟然在一个相同的地方,碰到了两个完全不同但都喜欢吃糖葫芦的女孩。她呢,生气了,站在天桥上和他吵,你总是提她?你如果还忘不了她,你如果觉得我没有她好,那你找她好了!他急了,我早就忘了,我现在根本没想她,我想的是你。她说,想我?那你为什么还再三的提她?我和她有可比性吗?他抓住她的肩膀,像…  相似文献   

14.
电视剧《难忘岁月——红旗渠的故事》中有这样一个片断:当红旗渠修好要放水时,源头的施工者们打来电话,向工程指挥部报告渠水畅流的喜讯,可主管工程指挥的县委书记阎运德听到电话铃声却不敢去接,害怕传来不祥的消息。他向身边的技术员小刘说:“如果红旗渠修成了干渠、废渠,我就从这太行山崖头上跳下去,你将我的碎骨拾起来,埋在太行山下,在坟头前树一块碑,  相似文献   

15.
创业"高工"的辉煌近日笔者去郑州市一家民营企业采访,正在与该企业的一位法律专业人士交谈时,几位员工大踏步跨进办公室,他们是来咨询法律问题的。涉及的内容倒不稀奇,只是彼此之间的称呼让我感到惊异":刘律师"、"陈高工""、方技师""、王首席""、王主编(企业报刊)"……待这几位企业员工转身走后,笔者有点羡慕地问这位法律从业者:这么年轻的人,30来岁模样,都成了高工、技师、首席?太厉害了!他哈哈一笑:这些"高工"都是我们企业内部的"土专家",他们大多只是高中毕业,有几个还是初中毕业。但是,到我们企业工  相似文献   

16.
2月3日早上一上班,我匆匆提上相机,来到西宁市城东区民政局。当我迈进局长办公室,局长马英兰正一边忙着手里的工作一边等着我。见面便起身指着正打电话的一位男同志说,"这是我们的李副局长。"随后快步走出门,转眼叫来一中等个头的女同志,"这位是朱副局长。我们是个多民族的领导班子,李副局长是汉族,朱副局长是藏族,我是撒拉族。"这一说都认识了,我就开门见山地说明意图。马局长说"我们正准备去慰问一户残疾人,咱们一块去。"出局机关大院,拐了两个弯走进一条小胡同,约走了四、五分钟,马局长指着两扇半掩的院门说"就是这家。"…  相似文献   

17.
刘汉中  龙玉纯 《传承》2010,(25):19-19
我背着一袋钱,骑着一匹黑马,在敌人的炮火下机敏地穿行……这不是电视剧里的情节,而是我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真实写照,那时,我是一名战地汇款员。1952年夏天,我在中国人民抗美援朝志愿军第四十七军一三九师四一七团政治处当干事,那时刚20岁。一天,政治处主任把我找去,说是要交给我一项"我军25年建军史上没有开展过的工作任务"。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在50年前的特殊年代,一位女中学生给“最可爱的人”写去慰问信,一位志愿军战士受命复信,她与他鸿雁传书3载,结下一段无瑕的“兄妹情”,后来因故通信中断。时过半个世纪,一家晚报刊登报道,使这对天各一方的“兄妹”重聚。当年中国——朝鲜“军爱民,民拥军”的佳话演绎成了而今南昌——并封两个平民家的续缘。  相似文献   

19.
正5月10日晚7点多钟,当董秀英老人一踏进南京的家门时,久久地握着专程从300多公里外的宝应县护送她回来的李锦华的手,开心地说:"在宝应,你这个‘儿子’对我十分照顾,让我吃好玩好,这辈子遇到你是我的福气,以后有机会,我还会去宝应住上几天。"一位是南京市民,一位是宝应县小官庄镇敬老院院长,本来天各一方、素昧平生的陌生人,缘何成为相处融洽的"母子俩"呢?这还得从30年前说起。  相似文献   

20.
编辑同志:我是一位待业女青年,也是《中国残疾人》杂志的忠实读者。当我从杂志上看到国内这么多残疾人生活在幸福中,看到残疾人保障法在全国各地引起强烈的反响,我感到高兴和自豪。可是我们山区的残疾人仍然得不到重视,招工因种种条件而被拒之门外,这与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亚的政策相距大远了。一想起这一些,我就心灰意冷,再想到自己就更苦恼!我没什么手艺,也不会写作,至今白白浪费了几年光阴,是一个无用之材。爸爸为我以后能自食其力地生活,操碎了心,依然四处碰壁。现在我对一切都失望,也没勇气去战胜这一切。前途茫茫,路在何方?望指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