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在法治运行中,立法者是立法环节的主体,司法、执法主体的法治观念亦至关重要,直接影响执法的公正与法律的尊严。人们对法观念法理念的逐步认同并内化于心,乃至上升到法律信仰,促进守法主体自觉遵法守法,完成一个从立法、司法、执法到守法,再到促进立法完善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2.
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付出了极大的生态成本,生态问题亟待生态法治建设解决。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指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方向。生态问题的严酷现实,很大程度上在于法治体系的不健全。应运用法治思维,基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视角,分析生态法治建设中的缺失缺位,探索我国生态法治建设的法律方式和措施,使法治思想贯穿生态文明建设之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立法、严正执法、公正司法和严格守法,保障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3.
提升法治水平,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必须遵循坚持党的统一领导等三大原则,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法治建设协调发展等四方面的关系,切实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规范政府行为、推进司法改革、加强法律服务、优化法制宣传等环节.  相似文献   

4.
法治文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精神内涵,是科学立法、公正司法、严格执法的内在动力,也是全民守法的内在因素;法治文化具有教化与调控的功能,具有软约束力,在精神与思想深处制约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在文化软实力的语境中研究法治文化可以使人们在更深层面上把握法律的要求,根据法治的精神推动立法、司法和执法走向更高的水准;法治文化还可以使人们具有判断力,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5.
建设法治国家与法治政府是新时期的重要目标。法治政府的核心就是最大限度地保障公民权利,因为政府产生的基础、政府行为的界限与政府权力的目的从根本上讲都是公民权利。政府保障公民权利的机制包括立法机制、司法机制与执法机制。立法机制就是要合理配置权力并完善权利体系,司法机制强调要确立公民基本权利的司法救济制度和违宪审查制度,执法机制则涉及公民权利的消极保障与积极保障以及权利限制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和谐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促进和谐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只要我们实现了立法、执法和守法的和谐,也就实现了法治的和谐。因此,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法治的理想变为现实,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立法的完美;二是执法、司法的公正适当;三是守法的和谐。  相似文献   

7.
中国法治国家制度建构的路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于我国法治国家制度的建构路径的探讨,我们试图从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四个方面进行,同时抓住我国法治国家制度建构过程所要特别注意的两个问题:一是依法治国制度的建构与吸取其他国家先进法治经验;二是法治国家制度建构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以期能对中国法治国家制度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精神内核,具有科学的内涵和深远的现实意义,构成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指导思想和内在驱动力。只有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才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9.
法治中国能在根本上保证实现“中国梦”的凝聚力.通过公信力的视角,省察转型期的中国法治建设具有重要价值.法治公信力的系统结构涵盖法律权威、信号传递与信任机制三个相互作用的方面.法治方式可分立法方式、执法方式和司法方式,法治方式的优化有助于法治公信力的提升.法治公信力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相似文献   

10.
依靠法治保障人权是法治建设与人权保障从分离、结合到高度融合的历史发展结果。法治是人权保障的重要环节,法治的根本目的是保障人权,人权是衡量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尺。法治奠定了保障人权的理论基础。从法治各环节来看,立法是法定人权,执法是落实人权,司法是救济人权,守法是维护人权。  相似文献   

11.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了生态法治建设的力度,也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还存在生态法治建设体系不够优化、生态环境执法司法体制机制尚待完善、问责机制建设滞后等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下一步就需要在坚持生态法治建设基本原因的前提下,着力通过积极彰显公权力手段的强力"效能"、切实营造全民守法氛围的强大"气场"、真正触动违法行为责任主体的"灵魂"等举措,切实推进生态文明法治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2.
法治建设主要包括立法建设、执法建设和司法建设,研究法治建设中的公平必然要研究立法公平、执法公平和司法公平。立法中的公平强调良法之治,需要解决好谁立法、如何立、立什么的问题;执法中的公平强调实效之治,执法公平要做好执法主体的公平、执法对象的公平、执法程序的公平和执法内容的公平;司法中的公平强调正义之治,即司法要通过分配的正义实现分配的公平、通过补偿的正义实现救济的公平、通过协调的正义实现衡平的公平以及通过惩罚的正义实现心理的公平。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就法治建设发表重要论述,阐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和路径,指出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强调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建设法治中国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必须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习近平同志关于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指明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方向和道路,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对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全面推进和深化各个领域的改革,需要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要注重以法治中国建设来建立和凝聚改革共识。法治中国建设的实践要求是推进科学立法、实行严格执法、实现公正司法、做到全民守法。以法治中国建设凝聚改革共识,需要以法治凝聚改革的价值、目标和路径共识,以法治建构改革中的利益共识,以法治建构改革主体行为取向的共识。  相似文献   

15.
严密法治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其实质是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法治体系,体现了法治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推进,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具体运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践行严密法治观,加快完善生态法治体系,须实现科学立法严密化、严格执法针对化、公正司法权威化、法治监督实效化、党内法规完善化、全民守法自觉化。  相似文献   

16.
刚刚召开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是改革开放以来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中央全会。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的历史起点上,吹响了"全面"推进我国依法治国的号角,而对于依法治国应当如何全面推进的问题,全会所给出的明确解答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条道路的内涵十分丰富,既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也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三者的共同推进;既要实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一体建设;也要保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之间的协调统一。唯有如此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才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出有力和坚实的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17.
任何法律都应包含理念和制度两个层面。法治理念是法治活动的灵魂,它不仅决定着法治行为,而且决定着法治的实效。树立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将为我国的法治建设向广度和深度的推进提供精神动力,对我国的立法、执法、守法、法律监督、法学理论及其法治传统,产生全面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建设法治政府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保证,也是政府自身建设和反腐败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的法治政府建设在行政立法、行政执法、政府职能以及执法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突出问题,迫切需要通过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精细化,强力转变行政管理职能,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等措施,实现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法律的特征和性质决定了法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基础作用,要发挥法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基础性作用,首先要完善立法制度,改进立法工作;其次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再次就要加强司法监督,维护司法公正;最后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法律素质。  相似文献   

20.
论民主法治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与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主法治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第一条,内涵深刻,意义深远。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民主法治建设成就斐然,从党内民主到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依法治国作为治国的基本方略确定下来。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国的法律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力度需进一步加大,全民的守法意识还需进一步提升。我国民主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具有先天缺陷、后天不足等原因。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需从完善党内民主制度、完善民主制度、完善立法工作、坚持依法行政、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和推进监督体系等方面加强建设,以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民主法治建设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