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瞭望》2006,(8)
中国经济发展近年来出现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高速增长的经济,带动就业能力不仅没有上升,反而呈现出下降趋势。从上世纪90年代中前期来看,中国 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大概能够带动 120万个就业岗位;但是进入到90年代后期,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大概只增加了不到80万个就业岗位。进入新世纪,就业增长率虽然有所提高,但“高增长低就业”现象明显。  相似文献   

2.
一、本世纪末农村劳动力剩余状况及转移前景(一)本世纪末农村劳动力供给由于生育率下降的滞后影响,与80年代相比,农村适龄劳动人口增长的压力在90年代会有很大缓解。按中国标准计算,1982年一1989年农村劳动适龄人口年均增加14276万人,年均增长率为2.24%。1990—1998年,农村劳动适龄人口年均增长量下降到835万人,年均增长率则下降到147%。劳动适龄人口只是潜在的劳动力供给,实际需要安置的劳动力取决于劳动力资源的参与李。1990年我国劳动力资源的参与率为82%。农村由于教育落后,参与率一般在90%。按这样的参与车计算,90年代…  相似文献   

3.
陈剑 《瞭望》1990,(15)
目前,世界上每年增加的人口绝对数仍在增加。80年代的前8年,世界人口年均增加8900万人,比70年代的年均增长数多1000多万,而1989年的年净增人口数已达到9300万。据美国人口咨询局1989年4月公布的数字,1989年年中,世界人口可达52.34亿.进入90年代,世界人口接近53亿,目前世界人口正以1.8%的年增长率继续增长。到本世  相似文献   

4.
一、近年来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从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和2001年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以及其他相关统计资料分析比较看,近年来我国就业规模扩大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非公有制单位特别是私营企业已成为促进就业的主导力量。从全国各类法人单位的所有制形式看,近几年新增就业人员主要集中在非公有制法人单位特别是私营企业。2004年末,我国第二、第三产业全部法人单位就业人员达到21460万人,比2001年增加近600万人,年均增加约200万人。其中,国有、集体法人单位就业人员8896万人,比2001年减少3600多万人,年均减少1200多万人。股份制企业及其…  相似文献   

5.
“高增长低就业”现象及原因分析改革27年来,我国经济以平均9.4%的速度增长,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六位。但是,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就业增长却相对缓慢。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呈下降趋势,形成“高增长低就业”现象。在改革初期,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会带动约0.4%的就业增长,但到了2000年,这一拉动作用降低到只有0.1%。这几年,这种情况还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高增长低就业”现象的形成,一方面反映了工业化进程中,劳动密集向资本与技术密集转变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也有着深刻的体制机制原因。一是在发展思路上,没有把经济增长与就业增…  相似文献   

6.
我国外贸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强劲拉动作用正在逐渐消失 我国改革开放近20年来,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在出口增长的带动下,我国经济也取得了快速增长,同一时期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高  相似文献   

7.
沈艳兵 《求知》2005,(7):38-39
1.服务业增长速度加快,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高。“九五”时期,我市服务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4%,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2003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8%,比上世纪80年代服务业年均增速6.7%的水平高出5.1个百分点。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33.5%上升到2003年的45.5%,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六五”时期的33.2%提高到“九五”时期的54%。服务业已经和制造业一起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8.
袁元 《瞭望》2004,(20)
分析目前三大经济体对华影响,王建认为新一轮欧盟东扩后引发的经济变动非常值得关注。在他看来,欧盟东扩的效应将类似于10年前北美自由贸易区启动后的对我贸易影响。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前半期,受美国需求的拉动,中国的出口曾经增长得非常快,当时中国已成为美国市场最大的纺织品供应国。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出现,极大地刺激了墨西哥经济。1994~1998年  相似文献   

9.
当前实施发展转型,必须逐渐转变劳动所得占GDP比重较低的利益格局除了上世纪80年代初期短暂的三五年外,我国自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以来,劳动所得在国民经济分配中一直存在着地位下降或地位较低的状况。这种利益格局导致了较快的投资增长,以及以投资需求和出口拉动为主的发展形式。当前实施发展转型,必须逐渐转变劳动所得占GDP比重较低的利益格局。  相似文献   

10.
50年来,中国就业人数有了巨大的增长,1952年仅有20729万人从业,到1997年末增加了2倍,过69600万人。特别是改革20年间,从业人员共增加了29448万人,年均增加1500多万人,可以说,中国50年来较好地解决了就业问题。如果考虑到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和人均资本占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的水平,这一成就就更令人瞩目了。与我国50年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的轨迹相适应,我国的就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劳动力从低生产率、低收益的产业不断向高生产率和高收益的产业转化。其一是城乡劳动力结构的转变。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88%的劳动力在乡村从事…  相似文献   

11.
我国建筑装饰行业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起步,从不被人重视的传统小行业,仅20年时间就飞跃成为社会高度重视的大行业。行业产值从几乎为零,增长到8000亿元以上,其年发展速度持续多年达到20%。目前,全行业共有企业近20万家,从业者达1000余万人。但是,随着我国住宅商品化程度越来越高,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像市场混乱问题,企业诚信问题,材料质量问题等等,涉及千家万户,对行业的发展和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12.
不同时期我国青少年价值观变化特点的历时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对全国七个城市的中学生和大学生1080人进行了价值观调查,并与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调查结果进行历时性分析比较,揭示了我国社会转型过程背景下,青少年价值观的变化特点。结果显示:青少年的价值观从上世纪80年代到2004年经历了重要变化,朝一个更强调个人取向的方向发展,而且这种个人取向的价值观正在由雄心壮志、奋斗进取逐渐向追求个人自我的舒适与快乐价值观转变,但这种变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潘燕  李利 《瞭望》1999,(39)
按可比价计算,1949──1998年间,我国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达13.6%;从1952年到1998年,工业增加值由119.8亿元增加到3354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58倍;固定资产原值由149亿元增加到74211亿元,增长158倍;从业人员由1246万人增加到13934万人,增长11.2倍;企业数由1957年的17万个增加到1998年的797万个,增长46.8倍。经过50年发展,工业规模不断壮大,工业实力显著增长。1998年制造业增加值居世界第四位,主要产品产量比建国初成几十倍、上百倍地增长。自1996年以来,钢、煤、水泥、农用化肥、棉布、电视机产量一直位居世界第一…  相似文献   

14.
开发区作为区域经济的孵化器、火车头,不断显示出其在经济生活中的持续拉动和目标驱动作用,受到政府的推崇和投资者的青睐。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经历了持续数年的“开发区热”,这对于促进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化进展,对于提升地方财政收入指数、拉动相关产业成长,对于吸引投资、扩大就业等等,均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开发区定位、开发方式的千篇一律化、各  相似文献   

15.
被称为中国第一考的公务员考试,今年报考人数超过百万,刷新了去年80万人报考的纪录。权威人士认为,这一新纪录隐含着一个不容乐观的现实,这就是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经济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剧,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开始显现,中国经济增速放缓,高校毕业生找工作困难不小。新一轮高校毕业生就业高峰转眼即至。不惟如此,我国还有数以千万甚至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两股就业洪峰碰头,使得就业这一民生之本问题一直都不轻松。今年的形势尤其严峻。就业问题,这些年来一直就是各级政府所要重点解决的重大民生任务。在解决之道上,各地也创造出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办法。但总体来看,对于解决非高校毕业的低学历劳动者,包括农村剩  相似文献   

16.
1998年,我国已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0多万家,合同外资金额572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673亿美元。外资占我国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已达14.8%。目前,全国从事出口加工业的就业人员已达3000万人,其中在外商投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的就业人员达1800万人。进出口贸易总额由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加到1998年的3239亿美元,年均递增15.6%。在世界贸易位次也由1978年的32位,上升到1998年的第9位;外汇储备由1978年的1.7亿美元,增加到1998年的1450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位在新中国五十年的光辉历程中,党和国家在七十年代末…  相似文献   

17.
《党政论坛》2013,(6):16-16
经济增速有望超“8”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全球经济需要再平衡,中国经济也在逐步转型。目前来看,内需已经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随着中国已经出台的稳增长措施效果逐渐显现,预计2013年中国经济将实现平稳温和的增长,GDP增长率为8.2%左右。  相似文献   

18.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与就业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基本情况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来,进入城镇务工就业。根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系统30个省近2万农户的调查监测,2004年全国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达到10260万人,比上年的9820万人增加了440万人,增长4.5%。近几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呈现出以下特点:(一)外出就业总量出现平稳增长态势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1992年之后,农产品供求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加上政策环境逐步改善,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迅速增加。预计今后几年,每年劳动力转移新增人数将维持在400~500万人左右,增长…  相似文献   

19.
<正>服务业比重的提升,是需求因素和效率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演化的必然趋势。服务业比重提高后,虽然暂时降低了经济增速,但有利于增加就业,保护环境,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并将为我国经济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创造战略机遇。当前,应着重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在新形势下实现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上世纪中叶以来,发达国家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持续增长。1947年美国服务业比重大约为60%,目前已接近80%。日本服  相似文献   

20.
一、在劳动力就业总量持续微幅下降的同时,呈现出劳动力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单向流动的明显趋势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上海市劳动力总量始终保持微幅下降趋势。据统计年鉴显示,本市从业人员由1996年的850.94万人下降到2001年的752.26万人,年均降幅为2.4%。与此同时,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近四分之一的劳动力从纺织、冶金、仪电等传统的第二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