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周易》在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发和孕育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起了决定性作用。《周易》的忧患意识生发和孕育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周易》鲜明地倡导团结统一的观念和倾向生发和孕育了“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周易》崇尚和谐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生发和孕育了“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周易》责·巨、贵志的思想信条生发和孕育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文化史上,《周易》被尊为“群经之首”、“六艺之原”。几千年来,大到治国安邦,小到家务琐事,人们都习惯于到《周易》中去寻找答案。《周易》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至深至巨,的确是其他任何一部书都无法相比的。在汉语中,有200余条成语源出《周易》经传。这些成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民族精神,其中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类成语,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文化史上,《周易》被尊为“群经之首”、“六艺之原”。几千年来,大到治国安邦,小到家务琐事,人们都习惯于到《周易》中去寻找答案。《周易》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至深至巨,的确是其他任何一部书都无法相比的。在汉语中,有200余条成语源出《周易》经传。这些成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民族精神,其中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类成语,  相似文献   

4.
姬立玲 《求实》2006,(Z2):11-12
(一) 从炎黄时代起,中华民族就有一种自强不息、生生不已的奋斗精神.这种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理论渊源于孔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学派十分强调自强不息的精神.<周易·乾卦·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话深刻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积极进取意识,这种意识是中国文化的精华,它代表着我们的民族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总纲.  相似文献   

5.
赵洪祥 《理论学刊》2004,4(12):49-50
支撑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是其民族精神。没有令人振奋的精神和高尚品格的民族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 ,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 ,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这个民族精神对我党的执政有着有益的启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最早见于先秦时期《周易》一书乾卦的《象传》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意为有道德的君子应该效法天体的运行 ,刚健有为 ,努力进取 ,凭借自强 ,以达永不停息。后来 ,孟子对这一思想进行了阐发 ,提出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  相似文献   

6.
我们在进行中国特色的高校德育工作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传统文化问题。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 ,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 ,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 ,继承优秀的遗产 ,使之为我们的高校德育工作服务。中国传统文化应成为高校德育的执着目标。笔者结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和从事德育工作的实践 ,就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择要阐释。一、“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文化精神。这种精神深深地浸染在中华炎黄子民的灵魂深处 ,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精神。《周易·乾·象传》说 :“天行健…  相似文献   

7.
中国“和”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吸收了人类社会建设的有益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一、中国文化中关于“和”的理念中国“和”文化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保合太和的宇宙观。二是合二而一、仇必和而解的辨证法。三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价值观。四是和为贵、泛爱众的处世哲学。五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于《易经》中的两句话,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前者讲的是进取…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在中国哲学,中国哲学的主干在儒学,儒学的形而上学在《周易》,《周易》的主体观念在阴阳和谐。阴阳和谐贯通天、地、人三才,并使之达到天地通泰、人和政通、家和国兴、协和万邦、“与时俱化”、“保合太和”之境界。由此,《周易》和谐思想对民族精神建设、伦理道德建设、发展方式变革、思维方式优化、化解文明冲突等,具有不可或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体现的民族精神进行分析与探究,阐述了中华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提出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也是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胜利的观点。从“爱国主义”、“团结统一”和“自强不息”三个方面阐述民族精神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所作的贡献,纪念抗日战争的胜利,着力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展现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英勇无畏的民族气概。  相似文献   

10.
正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创新精神在中国有久远的历史,《周易》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中华文明历来注重自强不息,革故鼎新。正是这种"变则通"的思想与中华民族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相碰撞,  相似文献   

11.
全面认识“自强不息、开拓开放”的重庆人文精神内涵 “自强不息、开拓开放”,寥寥八字,内涵却博大精深。 自强不息,对于个人来说,是人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对于一个地区、国家和民族来说,体现为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发展和壮大自己的精神。中国文化讲的“自强不息”,主要是指人的自强不息。《易传》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说,天道运行,一往无前,生生不息,人的活动也应效仿天道,做到自强不息。有了人的自强不息,才会有地区、国家和民族的自强不息。  相似文献   

12.
伟大建党精神是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的深度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精神命脉。在建党百余年的历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基本精神融入到建党精神的内涵中去,本质上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具有必然逻辑。伟大建党精神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大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强不息”“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等一系列核心理念的同时也就带上了中国特色的文化烙印。新时代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在坚持问题导向、守正创新、“两个结合”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纵向深入,让中华民族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持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相似文献   

13.
每个时代的优秀文化,都融注着每个时代新的民族精神。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都一再表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已经深深地熔铸于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这是中华民族得以绵延千载、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更是凝聚中华民族空前力量的无尽源泉。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包括了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民族优良传统,这些都是古…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荣辱观——民族精神乐章的时代强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志发  邓美英  李忠 《求实》2006,1(11):68-70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土壤之中,又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时代步伐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但反映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源和精神根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新时期的升华,也为中华民族精神乐章奏响了时代强音。  相似文献   

16.
坚持独立和主权,发扬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致力于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精神,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基本精神。在《振兴中华民族》这篇谈话中,小平同志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集中力量搞四个现代化,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他强调“中国人要振作起来”;“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本文试从历史的角度,谈谈“振兴中华”这一导引中国历史前进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这是十六大报告向全党发出的号召。在学习中加深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理解,对于更好地贯彻和落实十六大精神,很有必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意义我们这里所说的民族精神,指的是在中国这块土地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由汉族、壮族、蒙族、藏族等诸多民族共同构建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积极向上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等的融合,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精神是中华…  相似文献   

18.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不仅构成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国家认同的精神源头和逻辑起点,而且是当代中国在参与全球化过程中,回应西方文化霸权扩张坚实的思想力量。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警惕西方文化霸权的干扰。  相似文献   

19.
《党课》2008,(4):16-17
中华民族是一个饱经忧患的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和积累了丰富的关于忧患意识的思想。《周易》曰:“《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明于忧患与故”,旨在使人认识忧患所在及忧患之因,这是关于忧患意识的最早表述。《周易·系辞》借孔子之语说:“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  相似文献   

20.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被誉为“群经之首”的《周易》无疑最为深邃。其中蕴涵的自强不息、求实创新、兼收并蓄、敬天为民的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乾坤之道对今天改革、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