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日、韩两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基础主要表现为历史和文化价值的约束,差异主要体现在企业性质、雇佣关系、人际关系等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层面上。目前,两国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普遍面临着管理核心转向知识管理、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具有高风险性等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日、韩两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开始出现“以人为本”的业绩辅导流程管理方式、人员甑选方式呈多元化与弹性化等方式相互渗透与融合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Harbison and Myers(1964)首次提出人力资源开发(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简称HRD)这一术语。从那时起,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一个具有实践性和研究性的领域或学科,与许多领域(特别是组织开发和培训及发展)走到了一起(Mclagan,1989年)。在人力资源开发学科发展的40多年间,HRD学科由一门实践领域向一门学科发展,其国际社会认知度逐渐提高。2007年,我国诞生了首个人力资源开发专业;2007年3月,华东师范大学获得国务院学位的批准在教育学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立了“人力资源开发与教育”专业,学科代码为040727。  相似文献   

3.
陈洁莲 《东南亚纵横》2009,(10):107-110
社区主导型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农村发展模式,已被诸多国际机构和组织如世界银行(以下简称世行)、国际劳工组织(ILO)、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和西亚经济社会委员会(ESCWA)等作为农村发展的主要工具所采用。社区主导型发展是指在社区的发展过程中,社区能够支配和利用影响他们生存与发展的资源,并享有控制和决定这些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决策权。这意味着社区在有关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的支持和帮助下,对发展项目的提议、规划、实施、管理、  相似文献   

4.
俄罗斯非政府组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联解体后,伴随社会转型,俄罗斯的非政府组织从无到有,迅速发展起来,并对俄社会产生了深刻而重要的影响。本文以俄社会转型为宏观历史背景,介绍苏联解体以来俄本土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历程、外国非政府组织对俄的渗透,归纳俄非政府组织的构成、分类及其运作方式,深入剖析非政府组织在俄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作用与影响,并对俄当局管理非政府组织的经验与教训进行较为全面的总结。  相似文献   

5.
为了拉近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薪金差距,并且挽留公共部门的人才,新加坡政府已从今年7月1日起调高各级公务员和部长的薪金.新加坡总理吴作栋说,目前当务之急,是找到能在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环境中管理新加坡经济,但又了解普罗大众所关注的问题的一支接任队伍;而只有在说服一批优秀人才从政后,他才能做到这一点.而在目前的形势下,人才难求是不可避免的现实,在求才若渴的情况下,新加坡政府别无选择,必须紧跟在私人企业之后,用高薪吸引足够的优秀人才组成政府.  相似文献   

6.
人力资源是一个国际最重要的资源和最有力的竞争资本。目前,东北亚各国人力资源的数量与质量都存在着较大差别,各国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合作存在着经济不发达国家技术人才外流、对引进外国劳动力存有疑虑、合作方式仍处于初级阶段等问题。因此,应采取由初级劳务合作向更高层次的合作发展、有目标分步骤地促进东北亚地区人力资源的持续开发与合作等措施。  相似文献   

7.
中印俄投资环境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通过对中印俄三国经济发展指标、产业结构特征、商业环境和人文环境、市场需求潜力等宏观经济环境,包括科技人力资源和创新能力在内的资源禀赋,金融市场化程度与管理、税收制度和关税水平等方面现状与趋势的分析,对三国投资环境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8.
组织滴虫病是由组织滴虫属的火鸡组织滴虫(Histomonasmeleagridis)寄生于禽的盲肠和肝引起的,对火鸡的危害尤为严重。近年来,随着养殖业的发展,组织滴虫病在一些养殖场暴发流行,用常用药物已难以控制。为此,我们选用迪美唑进行了预防和治疗试...  相似文献   

9.
中日两国人力资源管理特点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夏光  陆珍珍 《东北亚论坛》2006,15(5):104-107
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企业面临外来企业的冲击,为了能在这种冲击狂潮中生存,中国企业必须尽快建立自己的具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研究中日两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和特点,可以证明两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在改革方式、员工素质侧重、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招聘、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存在差异。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还存在平均主义、论资排辈、任人唯亲、官本位等不足,需要中国的企业进行文化建设、设计完整的薪酬体系、加强员工培训及绩效管理等,以有效地促进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日本二战后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利用不到30年的时间从百废待兴跃居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成为全球经济、科技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日本经济的发展有赖于强有力的人力资源开发。本文从日本人力资源的现状出发,总结其正规教育、企业管理和政府干预等方面人力资源开发的措施,发现日本通过完善职业技能教育、改善健康水平,极大提高了其人力资源质量,保障了其经济发展的潜质。本文进一步利用VAR模型对日本19602015年的经济增长、教育和健康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验证了教育和健康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教育可能对人力资源积累造成的"侵蚀效应"及其对经济增长的抑制。研究日本人力资源开发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有助于我国借鉴日本的经验,优化人力资源开发策略,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新加坡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生存阶段、效率阶段、能力阶段。新加坡有4种语言出版的儿童文学。新加坡英语儿童文学的发展见证了新加坡政府力图创建新加坡民族魂的决心和重构民族认同、民族道德观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新加坡劳资关系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加坡经济在短短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其和谐、稳定兼具灵活性的劳资关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对新加坡劳资关系发展历程、发展特点及发展的动因进行分析,并针对我国建设和谐劳资关系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泰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2004年印度洋海啸发生后,泰国政府从完善和制定与防灾减灾相关的法律入手,从财力、人力、物力等各方面加大投入,在灾害管理体制建设方面取得了许多新的成效。本文拟在考察泰国构建灾害管理体制以及完善减灾救灾相关法律的同时,对泰国政府应对2011年特大洪水灾害的实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1987年以来,马来西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为该国国民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农村城镇化的成功又使得绝大多数的劳动力进入到人力资源市场,加之政府积极的就业政策、网络、报刊杂志、职业中介机构等的推动力量,这些都促成了马来西亚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的形成。然而,种族思想与大量外劳的存在使得其人力资源市场在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足。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评价GMS经济合作机制下影响我国矿业企业投资经营的柬埔寨区位自然环境、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矿产资源潜力、矿业发展前景和矿业管理体系。提出我国矿业企业“走出去”与柬埔寨矿业企业进行合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边境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是依托相邻国家边境线上的自然、人文资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旅游方式,是国内旅游的延伸。它不仅可以繁荣边境地区的经济,还可以促进边境地区人民之间的友谊,巩固边疆的稳定,而且对整个国家的对外开放和国际经贸合作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广西作为全国少有的沿边、沿海省区,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但与其他边境地区相比,广西边境旅游发展仍然落后。文章在借鉴国内外发展边境旅游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广西边境地区旅游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广西边境旅游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7.
人力资源是新加坡的唯一资源。充分发挥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并坚持大力投资教育,建立完善合理的用人机制构成了新加坡人才立国战略的"三步曲"。  相似文献   

18.
新加坡经济波动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新加坡经济出现了急剧的波动。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经济全球化下受到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周期波动的冲击和金融危机后国内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影响。面对国内经济的迅速衰退,新加坡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大力实施国内经济重组与调整。从中长期看,新加坡经济增长速度将放缓而波动将加大。  相似文献   

19.
我国辽宁省东部地区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同处于东北亚区域的中心地带,双方在人力资源、物资资源、货币资源、管理资源、技术资源等主要经济资源方面存在着各自的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双边资源开发与互补优势,加强双边经贸合作,实现双边经济资源合作利用的有效途径,必将推动东北亚区域内各国经济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中叶新马华人社会与华南互动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探讨新马华人社会的社会群体及经济组织在新马及华南的互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及依赖的基础,希望弥补以往研究新马华人社会与华南侨乡互动时只注重实际交往的不足,而进一步探讨这一实际交往的基础即无形的信息流动。另一方面,跨国社会联系又是建立在国家的基础上,因此希望能在探讨跨国社会网络的同时也回到国家层面,进一步揭示国家在网络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