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党啊,党啊,亲爱的党,你就像妈妈一样,把我培养大。教育我爱祖国,鼓励我学文化……” 这是杨秋梅17年来第一次唱出这么优美、动听的歌,这歌声传遍了九台市龙家堡镇的千家万户,乡亲们深深地知道是党和人民给了她又一次学习的机会。 杨秋梅出生在一个不幸的家庭,在她10岁时母亲弃她而去。14岁时,患有癫痫病的父亲外出打工一去杳  相似文献   

2.
陈知建 《湘潮》2012,(1):25-27
1961年3月,刚过完58岁生日的父亲,突然离开了我们。那时我正在北京四中读初中。3月16日上午,父亲的秘书陈克勤突然把我从课堂上叫了出来,告诉我父亲病危,要我们兄妹立即随他飞往上海。我先是一惊,随后想到父亲一生打败了无数凶恶的敌人,经历了无数艰险,已经两次挺过了心肌梗塞,这次也绝不会被打倒的。但一下飞机,给我们一人发了一块黑纱……父亲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当时,我还不满16岁。从此;我要想了解父亲,只能从资料和别人的回’忆中去寻找。  相似文献   

3.
姐姐成为“最可爱的人" 姐姐谢若愚,生于1931年,比我大十多岁。幼时只记得姐姐自白胖胖的,笑声特别响亮。她在万县市读书的情景,我记忆中已没一点印象。姐姐1948年由万县女中考到重庆,进了抗战时内迁至渝的上海公大文史系。 父亲当时在万县市的金融、桐油界颇有名气。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时父亲公司驻渝办事处主任黎伯伯每次回到万县,都要向父亲说:“大小姐某月某日又来取了多少银元。”父亲就点头。家里人便常对我说:“她想用钱就到办事处去取,你爸没给她定限额,你长大了也去外地读大学,像她一样花钱。”为  相似文献   

4.
我第一次感受到美国“妇道文化”。是在一次课余时间:一位女教授听说我的父亲49岁时就离开人世.很出乎她的预料,情绪一下子低落下来。她悲伤得就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这种情绪共鸣,一下子拉近了我俩的心理距离——一股来自女性的温暖与关怀,掠过我的心底:尽管她比我大将近20岁.又是大名鼎鼎的科学家,  相似文献   

5.
报刊博览     
1975年12月26日是毛主席82岁生日。这天,因毛主席早已有话,不准任何人以任何形式为他祝寿,因此住地平静如故。毛主席躺在睡床上,微闭双眼,好象在想中国前途与命运。这时,旁边工作人员轻声向毛主席报告:“有位农村妇女非要见您,说是给主席送寿礼来了,说啥也不肯走。”“农村妇女?”主席惊奇地问道。停了一会儿说;“去代表我谢谢她,礼物不收,劝她走吧!”大约十几分钟后,工作人员返回报告:“她说是奉她父亲遗嘱,有重要情况向主席报告。”一听有重要情况报告,主席从床上坐起来问:“她父亲是谁?”工作人员答道:“她说她父亲是西柏坡  相似文献   

6.
一 我与杨尚昆叔叔接触不多,但短短的几次见面,使我终身难忘。第一次见他是新中国刚成立不久,那时继母张越霞依靠组织,把我们几个流落在各地的孩子找了回来,我们兄弟姐妹六人团圆了,但没有了父母,全靠继母照顾。她在“四八”烈士祭奠大会上致悼词时曾对父亲承诺说,要担负起抚养、教育子女的重任。新中国成立初期,继母在假日常带我们到与她较亲近的同事家走走。到她的难友家去得较多,还去在延安一起工作过的人家中。一天,她带着我们四个孩子去看望杨尚昆叔叔。我和吉玛未见过杨叔叔,但他见到我们来很高兴,问我们多大了,上学了没有。当时,我刚从老家来到北京,对他一点儿都不了解。  相似文献   

7.
罗西 《廉政瞭望》2010,(15):64-64
原来在我家做钟点工的小杨,因为有过小偷小摸的记录,所以被我们社区集体辞退。换来了一个新的曹阿姨,她第一次到我家做卫生,就大张旗鼓地批评她的前任来:“你看,厨具也没有洗。”、“死角她都没有去注意”、“哎呀,键盘也没有擦”……我有些烦了,便回了一句:“她的工钱比你少。”她这才止住了批判。其实,小杨不是没有优点,她做的卫生也不错,她错的地方是有时手脚不干净。  相似文献   

8.
老爸无奈     
野田圣子37岁就当上了日本内阁的邮政大臣,在重男轻女的日本,成为无数现代职业女性的精神动力和学习楷模。她为什么能够如此突出?在一次演讲中她说.这全得益于她刚进入社会时的一次培训。  相似文献   

9.
1949年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八军在赣州成立教导队.学员由所属各师选送,条件是共产党员、打过仗、有文化、身体好、25岁以下的男同志.教导队学员共100多名.当时郭俊卿仍女扮男装,名字叫郭富,是144师选送的.我是142师选送的.教导队分班,郭俊卿和我编在一个班,我开始认识她.班里她最小,不足20岁,个子也矮,大家都称郭富是小弟弟.郭俊卿嗓音粗,平时语言又少,在学习时,她却积极发言,还联系自己的苦难家史.她说:“我15岁那年迫切要求参军,就是想为父亲报仇;16岁入党后,经党的教育才懂得为阶级仇去打仗、杀敌的道理”.她又说:“我在战场上不怕牺牲的勇敢劲儿,就是为全中国人民都得解放……”.她爱好文艺,“北风吹”、“兄妹开荒”等歌曲,她唱得挺好,每次唱完,  相似文献   

10.
闻哲 《党史纵横》2002,(5):46-46
1963年,李敏难以忍受江青的淫威,被迫搬出中南海。从此,李敏见爸爸的机会越来越少了。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对于李敏而言,中南海的红墙如同一条生死的界河,把她同爸爸隔开了。1974年,毛泽东81岁,身体很不好。李敏想去看看爸爸,可连中南海的门都不让她进去。气得她在门外大吵:“你们凭什么不让我去看爸爸?搞运动就是让骨肉分离吗?”“你们这样做,就是封锁毛主席,好干那些见不得人的事儿,我爸要是知道了,也会反对你们的!”然而,权在江青等人手中,一道禁令将她拦在门外,她没有见到爸爸。1975年的一天…  相似文献   

11.
李讷看上去比过去随和开朗了许多。我第一次同她接触,是1993年初秋,听说她对我写的关于她父亲的书印象颇好,我便打电话求见她,可她说:“你搞错了,我是一个很普通的人,没什么可看的。你看了一定失望。” 我说:“不,我没搞错,我一定要去看看你。” 第二天,我在万寿路她的家中见到了她。李讷的家朴素而简洁,李讷本人的打扮也同样朴素简洁,她梳一根马尾辫,衣着完全是60年代的样式。她自嘲地说买10块钱以上的衣服她就要心疼了。我细细端详了她一会儿一一这也许有点不礼貌。我发现她的鼻子和服睛酷似她的母亲,但脸型、额头和嘴却极像她的父亲,她的肤色微黄,像她的父亲,她的身材较胖,也像她的父亲。她说话的声音  相似文献   

12.
父亲的身份     
《党建》2016,(8)
正70岁的父亲近来一直黑着脸,紧锁眉头。那天,家里人都嚷嚷着要给父亲办个生日宴。正好他的长孙刚好10岁,我这个"老幺"也年满36岁。以三代"共庆生"宴请亲朋好友,怎么也说得过去吧?母亲刚在饭桌上开了口,却见父亲立马双眼一瞪,把饭碗重重放下,斩钉截铁说道:"不办!我是什么身份?"这话一出,我们皆扑哧笑出了声。我故意激将":爸,您是什么身份?村主任都退位快20年了,现在就一个庄稼汉……"刹那间,父亲火了,霍地  相似文献   

13.
《党建文汇》2007,(7):F0002-F0002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我。”“我13岁时看着母亲饿死,14岁离家打工。父亲告诉我,将来有了钱一定要救穷人。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我。我这样做,没有任何要求,只想回报党,回报人民,回报社会……”  相似文献   

14.
“爸,这2000块钱您快拿上,地里的活儿多雇几个人,别太累着……” “闺女,爸爸不能拿你的钱,你挣钱也不容易.” “爸,你不要这么说,你抚养我20年,你就是我的亲生父亲,我孝顺你是应该的……” 2014年10月16日,五师八十六团十连职工李兰平与养女李慧的一番对话,让在场的每个人闻之动容. 过去20年里,李兰平义务抚养3个孩子.如今,他们都长大了,跟父母特别贴心,比亲生的孩子还要亲.  相似文献   

15.
让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那个晚上,竟然成为我和父亲今生今世的诀别——父亲往往是男孩成长中最重要的导师。直到我做主持人,退伍,转业,进入中央电视台,父亲几乎从不干涉我对事业的选择,父亲信任我。尽管我没有自始至终继承父亲的军旅生涯,但是我却继承了父亲做事做人的原则。在我的记忆中,父亲看到电视屏幕上的我,只有淡淡的两个字:"还行。"在我记忆中,1999年父亲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监督我主持了一台节目,而让我最刻骨铭心的是,那次竟成了我和父亲的诀别……  相似文献   

16.
“你幸福吗?”“我姓福。”“你为什么幸福呢?”“因为我爸姓福。”“为什么你爸幸福你就幸福呢?”“因为我是我爸亲生的……”这条在微博上流传甚广的段子,源自一家媒体近期播出的调查节目。一位外来务工人员被记者问到“你幸福吗”时,回答说“我姓曾”。这看似文不对题却令人遐想连篇的回答火速在网络走红,被网友称为“神一样的答复”,随之引出了更多的“神一样的”评论和段子。  相似文献   

17.
正"那是我小时侯,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都说养儿能防老……"崔京浩的一曲《父亲》唱哭无数家庭和儿女,也唱出了无数儿女对父母的思念,唱出了无数儿女感恩父母的心声。上世纪60年代初,我的父亲响应党的"屯垦戍边,建设新疆"的号召,转业进疆,成为一名开发建设新疆的拓荒者。当过班长,干过排  相似文献   

18.
花天有声     
北风刺骨,雪花飞舞。16岁的袁敬华在地上跪了一个小时,她恳求父亲说:“您让我去教那些聋哑人吧,他们能说话,一定能!”  相似文献   

19.
杜美 《新湘评论》2011,(8):51-52
"想我时,你就吃一粒糖,这样的想念就会甜甜的"。这是一个母亲对4岁的女儿说的临终告别。 当时,阳光暖暖的,母亲躺在病床上,两颊微微泛起红光。父亲把她抱到母亲跟前,母亲抚摸着她的头说:“孩子,妈妈要去糖果山上采糖去,可能很久才能回来,你若是想我,就在嘴里含一粒糖果,这样,妈妈就知道你想妈妈了。”  相似文献   

20.
文中主人公的父亲是高宫,家庭条件优越。初恋时因为她“传统保守”,男友另觅新欢。后来为了避开世俗,她作出惊人之举:从大都市嫁到山区去。然而,在短暂的“幸福时光”后,她发现对方看重的不是她,而是她父亲这个事业跳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