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论公共危机事件管理中的公众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慧平 《学理论》2009,(27):151-152
近年来,我国公共危机事件频发,对我国政府应对危机的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危机事件的有效解决不仅需要提高政府自身的管理能力,还必须注重社会公众的有效参与。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危机管理中公众参与的现实困境,从政府、制度和社会公众三方面寻求改善的途径,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公共危机越来越呈现频发的态势.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官员问责是重要的一环.公共危机管理的事前预防和事中应对都需要建立官员问责制,以有效预防和应对危机.目前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官员问责体系在问责主体、问责客体、问责法规、责任认定以及对被问责官员的处理方面还存在若干问题,对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官员问责制,以规范而又严格的对官员责任的追究来有效地进行公共危机的管理.  相似文献   

3.
万朝珠 《行政论坛》2012,19(4):61-64
日益频发的公共危机需要政府作出有效的决策,因此公共危机决策是政府危机管理的先导和主要手段,一切危机管理都离不开危机决策。而公民的有序参与是科学、民主与合法地进行公共危机决策的重要保证。但是,现阶段我国公民有序参与公共危机决策还存在许多困境:危机信息的传播缺乏公开性和透明性,公民的参与意识和能力不高,公民参与渠道不畅通,政府与公民之间缺乏良性互动,公民参与危机决策缺乏法律制度保障,公民参与政府危机决策的组织基础薄弱。因此,应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危机信息公开化,提高公民参与能力,培育公民参与的主动精神,建立政府与公民的合作治理机制,加强公民参与的法治化和制度化建设,培育和发展社会自治性组织,以促进公民有序参与公共危机决策并及时有效地消除公共危机。  相似文献   

4.
钟莉 《行政论坛》2009,16(4):17-19
近年来,我国进入了公共危机事件的高发期,风险事件越来越多,这严峻考验着我国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根据风险的多维度治理思路,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提升必须从多角度、多方向来考虑,采取多种有效的措施:建立健全危机管理预警机制;重视专家队伍的力量,提高公共危机决策的质量;完善危机管理的法律制度建设;加强公共危机教育,提升危机救治能力;建立信息资源库,畅通信息流通渠道和加强公共危机管理的国内外合作等措施来提升公共危机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5.
创建公共危机管理学的必要性与内容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危机管理是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将是政府长期面临的一项挑战性的工作。目前我国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力较弱,公共危机管理理论研究和教育薄弱、滞后。因此,为了更好地指导公共危机管理实践,整合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成果,明确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目标和内容,应当创建公共危机管理学并明确其内容体系。  相似文献   

6.
公共危机管理考量政府公共关系能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共危机管理是我国政府要面对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也是政府能力的具体体现。政府与公众在公共危机管理的环境中形成了特殊的公共关系 ,公共危机的特性不断地挑战政府的公共关系能力 ,考量政府的行政能力。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公关策略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它应在信息、舆论的沟通、协调和引导上 ,在政府形象的修复和塑造上发挥自身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7.
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转型期的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危机频发的阶段.政府危机管理的理论和应用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提高一个国家管理公共危机的能力和水平,及时、妥善而有效地治理危机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中国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的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执政党和政府主导着公共危机的管理,地方党委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职责和权力主要包括:贯彻执行权责、重大问题决策权责、协调各方力量权责四个方面.成都市委在汶川“5·12”大地震、“6·5”公交车燃烧事件两大危机管理中,充分体现了地方党委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也遇到了各类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的困扰,需要政府采取有效的预防、处理措施,建立综合型城市公共危机管理联动模式,努力破解公共危机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国内的公共危机管理研究已经有十余年的历史.在此期间,学术界在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理解上始终存在争议,实践中也暴露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务实的态度重新思考界定公共危机的内涵,提出了危机的三个属性和判断公共危机事件的四个标准,并厘清了公共危机的预防和预警问题在认识上的误区;指出在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实践层面,公共危机预防与预警重视不够、公共危机应急预案形式大于内容、政府危机响应侧重点偏失、整体化的危机救援能力不足等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四个问题,对此应当从危机管理的重心转移、问责机制、公众利益、机构规格和社会转型等方面完善公共危机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21,(9)
人们习惯于将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视为一个整体,但对危机管理中的府际协作问题却重视不够。政府职能、危机的扩散性和资源有限性要求各级政府必须以协作的方式应对危机,并树立维护安全、提高效益等共同目标。在府际协作达成中既有公共利益等正向驱动力因素,也有地方主义等负向驱动力因素,多种因素在同一场域下进行博弈从而产生主动协作型、命令协作型等协作模式。  相似文献   

12.
政府公共危机处置的阶段划分与管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共危机管理是现代政府亟待加强的重要职能之一,为了提高政府公共危机的管理能力,应当科学认识政府危机管理的全过程,正确处置危机管理程序.政府危机管理依据工作重点的不同可分为储备、预警、控制和恢复4大阶段,针对政府危机处置的程序,可以从10个方面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13.
由于志愿失灵、社会资本的负外部性、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的失效以及集体行动的困境等因素,我国非政府组织在参与危机管理中存在着“参与失灵”现象,表现为无法参与、参与失效、参与绩效评价不高等.矫正危机管理中非政府组织参与失灵必须与改造我国危机管理体系相结合,注重加强非政府组织自身建设,建设服务型政府,构建危机合作参与机制,推进我国危机管理体系的升级和优化.  相似文献   

14.
构建公共危机治理体系关键是构建公共危机参与主体的协作机制。本文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文章以政府、社会为逻辑起点,分别对公共危机治理中的政府间、社会间、政府与社会间协作障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公信力重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公共危机,政府在危机管理中的理念、行为和效率都会影响其公信力。因此,政府在危机治理中,需要在行政理念、公共政策运作机制、干部人事管理体制、政府法制建设与管理、政府组织与运作、国际沟通与协调机制等方面积极创新,提升其公信力。  相似文献   

16.
进入21世纪各种公共危机频繁发生,一个个痛苦的案例促使人们积极探索公共危机管理及其有效性问题。文章将心理学的专业术语——心理契约移植到了公共危机管理领域,提出了危机心理契约的理论假设,阐明了危机心理契约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功能表现,从实践操作的层面提出了促进民众危机心理契约满足、避免危机心理契约破裂与违背以提升政府危机管理效能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随着各种危机事件的频繁发生,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应运而生.在发展过程中,公共危机管理逐渐明确了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形成了规范系统的概念、理论和方法论体系,具备了自为的知识共同体.同时,我国理论工作者也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紧密关注和揭示公共危机事件千变万化现象之下的机理规律,探寻危机预防和应对策略,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总结分析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现状基础上,提出公共危机管理的转型路向和未来重点研究的主题,以求对现实发展进行理论关照和回应.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6,(9)
近年来,我国地方城市的公共危机事件急速增长。这考验着我国地方政府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本文以大庆市化工厂爆炸事件为例,对危机管理预警机制进行具体分析,总结规律性的危机管理预警机制,从而提高政府危机管理的能力,更好地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9.
论政府危机管理的共治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现代社会,突发性公共事件越来越频繁地发生,对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政府依靠自身建设来提高危机管理能力的做法,其成效是有限的。面临频发的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挑战,改善政府危机管理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引入共治模式。西方原创的共治模式其预设的条件并不符合我国国情,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本土化的改造。根据我国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我国应该依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要求来建构有中国特色的政府危机管理的共治模式。  相似文献   

20.
政府危机管理机制与对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已经进入以市场经济为基本架构的社会,社会公共危机事件会时常出现,因此加快政府危机管理机制的建立,提高政府危机管理的水平,是当前我国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对政府危机的概念、特性等进行分析,提出构建完善的政府危机管理机制的措施和处理各类政府危机的程序与策略,以期为我国政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