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价值共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认同的一种表现,是文化自信的彰显,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入挖掘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不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加强对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共有、共赏、共享、共传。  相似文献   

2.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新的历史时期,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时代生命力,加强对企业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企业家将自身成长精神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脉搏相结合,有助于引导企业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更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市场经济带来的现代化、全球化,迅速深刻地改变着人类。但市场经济进程中凸现了道德危机。面对市场经济中的道德危机与共同伦理建设,我们有理由寄希望于中华传统文化作出新的贡献。化解市场经济自发运行的道德悖论,不妨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激活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必须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指出,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有中国精神,而中国精神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下,积极深入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世界,把长期以来我们民族形成的积极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充分继承和弘扬起来,使之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指出,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有中国精神,而中国精神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下,积极深入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世界,把长期以来我们民族形成的积极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充分继承和弘扬起来,使之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伟大论断。新时代我们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软实力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滋养文化自信的根基和源泉,是中国坚实的支撑力量和深厚的软实力。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通过深入到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中去学习思想精髓,以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为价值旨归,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与创新中华传统文化,才能坚守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趋势对民族文化的挑战,把弘扬民族精神提到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弘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精神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要反映时代发展变化的要求;要做好汲取与借鉴工作。  相似文献   

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哲学思辨、道德情操、审美取向、科技教育、宗教信仰等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树立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与精神导向、垂范中华民族的思想德行与伦理规范、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等方面有巨大的社会作用。面对中华传统文化时,文化自负与文化自卑都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一种不客观的认知。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理性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以文化自信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努力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脉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老根"。优秀传统家风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有效传承,也是一个家庭、家族、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当代家风文化蕴含的宝贵品性与优良品格对于健康家庭单位的形成、良善社会风气的培育、优异民族精神的塑造具有不可低估的时代价值。优秀传统家训家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现代性转换,必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对接,形成当代家风文化。  相似文献   

10.
当前,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强势下,许多国家的民族文化认同产生了危机,国家文化安全受到严峻挑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遗产和民族精华,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已经并将继续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品格、精神道德产生积极影响,需要我们发掘、继承和弘扬。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来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和发展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1.
石浩  杜仕菊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23,(4):97-106+115+12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形塑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主体,构筑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本框架,也为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赋予内生动力。对标新时代精神共同富裕的要求和目标,从文化供给来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挖掘与阐发不足;从文化消费来看,深受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价值立场不符的思想和观念冲击;从文化参与和发展来看,存在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求不匹配的城乡及区域不平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路径主要有:以物质奠基,健全城乡及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不断发展壮大文化产业;以价值引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以创新驱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彰显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12.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最具代表性的“符号”,学校具有传承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办成人民满意的学校,就必须将办学理念、学校精神、教学管理等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立德树人有机结合起来,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大力传承和创新,形成有一定特色的学校文化。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是勇于追梦的民族,中国人民具有伟大梦想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延续不断的民族灵魂,伟大的中华民族铸就伟大的梦想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熔铸于中华民族血脉的优秀文化基因中,是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伟大梦想精神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继承和发扬伟大梦想精神极具时代价值,伟大梦想精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提供了不竭动力,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增添了时代特质,在时代新人的培养中树立了精神旗帜。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通过剖析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义,厘清继承与创新发展的关系,指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源泉,远古神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源头,影响了民族心理,形成了民族精神。中国远古神话蕴含着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爱民厚生、崇德尚善、博大包容、团结合作思想,所体现出的创新意识和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重新认识并挖掘远古神话中的优秀思想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意义非凡,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价值观,激发创新创业意识,培育创新创业精神,提升创新创业道德,培养创新创业素质。  相似文献   

16.
<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含着丰富的道德规范、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具有十分重要的精神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殷墟遗址时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7.
构建新时代中国的文化自信,离不开深厚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土壤的滋养。优秀传统道德文化蕴含着世代中国人所传承的伦理精神、民族性格和价值追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内容,并以其深刻内涵和价值意蕴对当代人类社会和精神文明的进步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深入挖掘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对于涵养和提升新时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文化自信乃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桂西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和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也面临抵抗市场经济冲击能力弱、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式微明显甚至面临消亡的困境。在新时代,要推动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做到保护和挖掘先行,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实现优秀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使之既保持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同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1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丰厚沃土、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了文化自信深厚历史底蕴。文化自信源自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文化自信源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璀璨文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走向辉煌,要坚持实践标准,确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坚守精神实质,传承弘扬丰厚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从时代价值、文化内容、发展原则等多个方面展现了传统文化的结构、属性、特色和功能。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十九大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论述突出了传统文化资源挖掘整合、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相关论述突出了传统文化在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文明传播等领域的时代功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的重要课题,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自强的基础性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