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区域治理的政策定位中,一体化治理的目标诉求偏于理想化,在操作中难度很大,而协同治理的目标定位更切合实际,行动路径也更具操作性。京津冀区域发展的治理定位,就经历了从一体化诉求转向协同治理的政策变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既要顺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也要尊重地方行政区划和管辖权的现实格局;既要推进跨界发展规划,也要遵循互利共赢原则,保障各方权利与义务相对称、责任与收益相对等,调动各方积极性,提高协同合作的实际成效。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污染气体排放不断增多,京津冀地区雾霾问题日益严重。大气污染跨地域治理难度加大,区域合作成为必然选择,而建立和完善区域合作机制成为解决雾霾问题的关键。目前,京津冀雾霾治理的府际合作机制仍面临着参与主体单一、各组成部分首要目标不一致、合作机制水平低、地方政府执行力不足等问题。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完善京津冀雾霾治理的府际合作机制。在领导机构上,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环保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在组织构成上,设立办公室、专家咨询组两个日常机构;在组织运行上,建立健全多元主体参与机制、京津冀利益协调机制、区域协作长效机制、合作成效保障机制,以推动京津冀的府际合作。  相似文献   

3.
京津冀环境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协同治理是解决京津冀环境问题的有效手段。在京津冀环境协同治理过程中,存在着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污染企业等治理主体,各治理主体利益是决定在整个治理过程中地位和表现的关键因素,对各主体利益博弈进行分析有利于加深对京津冀环境治理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我国的一项重大国家发展战略,而京津冀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既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京津冀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但在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发展方面,还存在着产业布局与梯度转移不合理、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环保治理地区政策不统一、环保推动和地区发展矛盾冲突等方面的问题,对此,建议应从构建新型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发展合作机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优化区域产业布局、联合开展技术创新等方面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5.
网络化治理是治理理论兴起至今的重要理论分支,其产生和发展是为了解决新公共管理运动过分强调分权与效率的滥觞带来的公共部门碎片化和职责同构等乱象。网络化治理理论强调治理结构网络化、治理工具市场化和价值取向民主化,这些观点为公共部门、私营部门、第三部门和社会力量之间网络关系的构建、权力的平稳运行和还权于社会的实践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考途径。西方国家的公共服务体系已具备了显著的网络化特征,因此网络化治理的实践推动着网络化治理理论的迅猛发展。我国的公共服务供给也已初步体现出网络化特征,国内学者对于网络化治理理论的研究正逐步从译介阶段向本土化应用研究迈进。  相似文献   

6.
工会联系引导劳动关系领域社会组织是工会构建劳动关系治理场域一次重要尝试,更是工会"强三性去四化"的重大举措。工会以走向整体性治理的工会的逻辑,以"强三性去四化"为逻辑起点,用改革作为动力,系统提升工会服务职工群众的能力。这种治理逻辑主要通过政策性、组织化、机制性表征呈现出来,构成了工会联系引导劳动关系领域社会组织图景。新时代,工会在联系引导劳动关系领域社会组织中应注重建设协同高效伙伴式治理关系,在竞争合作中互为嵌入强化政治引领,善于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构建关系领域协同精准治理的工会。  相似文献   

7.
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是新时代中国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历史使命。社会组织作为城市治理重要主体,其单一的组织结构及个体建构,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治理的需求。多元化社会建构不仅成为建设良序善治城市的逻辑起点,而且网络化城市治理组织是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引导、公众参与的系统化有序运行。更为重要的是城市治理社会组织的共同愿景、组织效率、组织间信任度、信息共享程度的运行机理及运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城市协同治理的水平。基于这种认识,提出加强社会组织协同治理体系的系统化建设、主体的专业化调整、治理水平的智能化发展等城市协同治理组织增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基于城市群的区域协同发展已成了国家重要发展战略。但区域协同治理中的不同壁垒制约治理策略的实践效果。以京津冀为例,从不同的角度挖掘区域协同治理中隐含的多重壁垒,拓宽对协同治理中约束性因素的理解和认知。根据京津冀区域现实差异及共通性议题,将协同治理壁垒分类并概念化界定为技术壁垒、经济壁垒和环境壁垒,探讨不同壁垒的发生机制、相互叠加、相互转化及其现实影响,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从社会治理视角来看,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深圳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方面逐步形成了"立法推动、党政主导、工会维权、企业配合、员工参与、社会协同"的局面。然而,当前深圳的劳动关系仍然面临劳资纠纷上升、劳动者权利意识和维权能力增强、工会维权职能存在不足、劳工NGO积极推动集体谈判等棘手问题,深圳仍需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重新思考社会治理理念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领域的原则与实践。  相似文献   

10.
保障性住房的社区治理是影响住房保障政策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我国保障房社区治理深陷困境,特别是协同治理的动力不足、治理主体权责不清、治理路径不畅,导致现行的治理机制难以持续,利益关系尤为复杂。依据四螺旋相关理论体系,基于协同治理的共生目标,界定治理主体的权责利边界,疏通协同治理的路径,进而构建四螺旋协同治理体系,可以为保障性住房社区的善治提供有益探索,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逐步出台,京津冀协同发展已成为国家重要战略,保定市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中逐步探索出了自己的道路,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但是由于行政区域划分、历史发展及政策等错综复杂的原因,保定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本文试图对保定市在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的优势与劣势进行剖析,找到保定市协同创新发展新动能的提升路径,更好地服务于雄安新区建设、河北省经济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区域大气污染的治理,不仅关系到环境问题本身,更是一个典型的跨区域、跨领域与跨层级的公共治理问题,需要将区域战略和政策的演化一同考虑。中国的具体实践表明,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组织是在区域战略化与政策区域化的背景下产生并演化的。基于制度性集体行动框架的相关理论,区域战略和政策通过政策网络、制度规则影响交易成本与协作风险,实现对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组织的结构影响。从战略与政策的影响出发,中国的区域被分成了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的区域表现出不同的治理能力与治理需求。京津冀与长三角两个区域的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组织结构的变化受到战略与政策组合的影响,这种影响会表现在纵向化升级、网络结构变化和治理机制的调整等方面,京津冀的纵向化影响更为显著,长三角更倾向于横向结构性变化。未来应在治理体系上注重战略性组织与政策性治理组织的相互关系,实现层级扁平化下职能有效分工,而大气污染治理应该更注重根据"战略—政策"组合下的分类指导。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的环境监测数据表明,京津冀区域的各项环境污染指标远远高于全国其他地区。在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排名最后10位的城市中,京津冀区域的13个城市基本上要占据6个~8个席位。京津冀区域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现状,要求京津冀三省市在环境治理方面必须通力合作,通过协同治理使该地区的环境质量取得根本性改善。京津冀区域环境协同治理也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如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目标的偏好不同、区域内环境治理的法律规范不统一、环境监管分别执法、环境协同治理缺乏制度性保障等。为了使京津冀区域环境协同治理达到预期目标,应着力统一区域内环境治理规范,建立区域内环境信息共享机制和环境监管联合执法机制,完善区域内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并明确地方政府的责任。  相似文献   

14.
高效的社会保障协作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从以往的经济合作向协同发展转型迫切要求京津冀政府在法治条件下有序常态化地履行社会保障协作职能来加以应对。京津冀社会保障协作面临地区间法制化协同管理机构缺失、制度政策冲突与服务管理水平不足等现实制约。借鉴欧盟社会保障一体化的成功经验,京津冀社会保障协作应通过妥善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依法建立社会保障协同管理机构、清理京津冀间互相冲突的法规政策、创新社会保障异地转移接续办法、完善流动劳动力相关管理和服务等途径来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5.
高效的社会保障协作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从以往的经济合作向协同发展转型迫切要求京津冀政府在法治条件下有序常态化地履行社会保障协作职能来加以应对。京津冀社会保障协作面临地区间法制化协同管理机构缺失、制度政策冲突与服务管理水平不足等现实制约。借鉴欧盟社会保障一体化的成功经验,京津冀社会保障协作应通过妥善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依法建立社会保障协同管理机构、清理京津冀间互相冲突的法规政策、创新社会保障异地转移接续办法、完善流动劳动力相关管理和服务等途径来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6.
政府治理能力体现在政府运用公共政策进行社会治理效力。政策网络开辟了中观研究视角,成为制度研究和行为研究之间的纽带,也超越了多元主义视角研究的局限,构建的是政党、政府、市场以及社会的多维互动机制,可以重新审视政府治理能力问题。在政策网络视阈,政府治理能力受到政策网络中各主体协同互动程度和政策网络开放程度的影响。提升政府治理能力,通过"政策学习"提高各主体间协同互动程度,解决政策执行"中梗阻"现象;通过扩大政策网络开放程度,解决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现象。  相似文献   

17.
京津冀三地覆盖空间污染比较严重,区域空间生态备受关注。实施京津冀包括雄安新区在内的生态优先国家战略,实质是党和国家对我国面临的传统农业文明同现代工业文明之间的脱节掣肘而做出的积极回应。京津冀区域生态空间协同治理能深化马克思主义政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能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当实践载体,能使生态资源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凸显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以人为本"。践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行为方式,筑守区域生态空间治理的社会基础。优化公共权力顶层设计的系统功能,强化区域生态空间协同治理的政治意蕴。完善利益互惠共享市场机制,形塑生态共融命运共同体。健全多元参与衔接机制,促进生态共享协同共治。  相似文献   

18.
政府治理能力体现为政府运用公共政策进行社会治理的效力。政策网络开辟了中观研究视角,成为制度研究和行为研究之间的纽带,也超越了多元主义视角研究局限,构建的是政党、政府、市场、社会多维互动机制,可以重新审视政府治理能力问题。在政策网络视阈,政府治理能力受到政策网络中各主体协同互动程度和政策网络开放程度的影响。要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需要通过“政策学习”提高各主体间协同互动程度;通过“政策社群”提高政策网络的集成程度;通过“资源均衡化”扩大政策网络的开放程度。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及城市化、工业化的稳步推进,跨区域水污染问题逐步凸显起来。多年来,尽管中央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并采取了多种措施治理水污染,期间取得了很多令人瞩目的成效,但碍于各种主客观因素,跨区域水污染治理情况依旧不容乐观。当前,我国跨区域水污染治理面临着协作困难等主要困境,运用协同理论构建跨区域水污染治理新模式,通过"协作""竞争""制衡"三大机制及其运行关系,推动跨区域水污染治理协同效应产生、协同效能提升、协同效益持续,能使我国跨区域水污染得到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20.
京津冀地区严重的大气污染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雾霾治理已被提上议事日程。雾霾治理需要社会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公民是雾霾治理的重要力量。京津冀地区公民参与雾霾治理有相对较好的基础和便利的条件,但也存在着参与环境不充分、信息不对称、参与缺乏保障与动力以及信任危机等方面的困境。京津冀政府要以协同发展为契机,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加大制度创新的力度,调动社会组织的力量,为公民参与雾霾治理提供支持和保障,提高雾霾治理的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