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旭 《台声》2001,(1):30-31
不久前,台湾老音乐家吕泉生——“台湾儿童合唱音乐之父”首次返回福建老家,在厦门短短两天逗留接触中,我深深感到他是一位坚强的爱国者,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中国人”。(一)吕先生祖籍福建诏安。他的祖辈迁台已数百年。他小时候受到日本推行的“皇民化”教育,长大后留学日本。他曾说过,在20岁以前,完全是一个与日本人无异的台湾人,可他心中仍流淌着炎黄子孙的热血,始终不变。1943年,他奔父丧回台,后因战争影响交通断绝,没能再去日本谋生,就留在台湾教书。1945年台湾光复后,吕先生担任过《台湾文学》季刊编辑,后在台湾广播电…  相似文献   

2.
李艳 《台声》2006,(12):39-40
年少志向高祖籍福建的王正南,现用名林云。湖南省台联名誉会长。出生于台南,今年81岁高龄。1939年初黄埔二期学生、台湾著名革命志士李友邦将军组建台湾义勇队和台湾义勇队少年团(简称台湾少年团)时,他积极响应,报名参加,是台湾义勇队的元老成员。“第一批队员仅有24人,连我在内一共6个小孩,都是李友邦将军从福建崇安带过来的。”王正南回忆说,当年自己只有12岁,崇安是台胞流亡回内地后受迫害而被集中的地方,也是李友邦将军组建抗日的台湾义勇队发源地。王正南的父亲是抗日积极分子,因在台湾遭日本殖民者通缉,才举家迁居福建。李友邦将军发…  相似文献   

3.
《台声》2020,(5)
正"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人在台湾台中的廖文如,这周开始通过网络课堂,给福建闽江学院学生上课。"80后"的廖文如目前是闽江学院新华都商学院副教授。她告诉笔者,自己通过网络课堂讲授的课程是"财务报表分析",主要用语音搭配PPT展示。近年来,福建吸引了廖文如等一批台湾教师前来  相似文献   

4.
王亮 《两岸关系》2013,(4):31-33
陈鼓应,台湾著名哲学学者和著名保钓人士。1935年生,福建长汀人。1949年赴台,1960年考入台大哲学研究所,取得哲学硕士学位后,先后担任台大哲学系讲师、副教授。上世纪70年代初,积极参与并支持台大学生运动及保钓运动。1973年因"台大哲学系事件"遭校方解聘,  相似文献   

5.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台湾研究集刊》原常务副主编李祖基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1月29日在厦门逝世。李祖基,男,福建省莆田市人,1952年出生,1964年考入莆田县第一中学初中部,1966年“文革”开始后,辍学回乡。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入厦门大学历史系,1982年1月毕业,同年考入厦门大学历史系中国地方史专业,师从著名学者、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首任所长陈碧笙教授专攻台湾史。1984年硕士毕业留校工作。生前为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先后担任历史研究所所长、《台湾研究集刊》编委、常务副主编等职务。  相似文献   

6.
正2016年11月5日至9日,我到台湾探访了大叔一家。回想此次历程,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既有遭遇挫折的颓丧,又有喜事终圆的喜悦,更有得到无私帮助的感动。难以割舍的亲情1949年大叔初中毕业后就参加国民党军队,当时年仅16岁。从广西柳州经越南到达台湾,随后考入台湾凤山陆军官校,继续在军队服役,直至1970年结婚。大婶是祖籍福建  相似文献   

7.
叶劲光 《台声》2006,(7):52-53
作为福州台泥水泥有限公司总经理的余双福,直观感觉就是一个精明的企业家形象,名字也很有趣,双倍的幸福,他说他是双胞胎,哥哥叫余双财,一样也很有味道,真体现出前辈的一片苦心,良好的愿望,衷心的祝福。与很多台湾长大的人讲话都会感到对方有一种特别腔调,容易辨认出来,与余双福谈话,还以为他是福建或是江苏某个城市的人,难以看出他是台湾生台湾长、一位地道的台湾人。多次接触,感觉余先生处事比较低调、沉稳,不大喜欢张扬,很少谈自己的情况。他告诉我说,他在台泥工作已经三十多年了,来福州前,担任台泥驻江苏的代表,去年下半年才担任福州台泥…  相似文献   

8.
被称为中国国粹之一的京剧,在台湾省叫作“平剧”或“正音”,也尊称为“国剧”。这是祖国大陆最早传入台湾的剧种。 京剧传入台湾,至今已有300多年。早在17世纪前期,即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期间,有位福建南安人叫何斌,他原是跟随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到台湾从事开发工作的,后又在台湾当通事(即翻译)。当时何斌曾从祖国大陆聘请京剧戏班,到台湾演出祖国传统的戏剧节目。  相似文献   

9.
《台声》2020,(3)
正2月17日,福建医护在武汉救治的台湾患者治愈出院了。出院时,他们高兴地向医疗队员们喊出了"中国加油、武汉加油、福建加油"的口号。一家四人相继入院按照惯例,家住台湾的江先生每年都会陪着夫人、女儿一起回武汉的岳父岳母家过年。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今年的春节会在他的人生中刻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甘南州合作一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寇治安同志,是陕西省周至县人。他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考入西北民族学院教育系政治教育专业,1963年毕业后主动要求到甘南工作。30多年来,他牢记党的根本宗旨,用党员条件严格要求自己,以雷锋同志为榜样,在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岗位上弘扬雷锋精神,全心  相似文献   

11.
笔者于去年岁暮之际,应台湾中华戏剧学会之邀,赴台参加纪念姚一苇先生学术研讨会。大陆应邀者共3人,除我之外,尚有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田本相、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朱双一。台方对这次会议甚为重视,当我与田本相先后抵达香港机场时,该会即派人前来迎接。姚一苇先生是台湾著名剧作家、戏剧教育家、文学评论家、美学家。他于1922年生于江西部阳,祖籍南昌。1941年考入厦门大学,1946年毕业。初学电机工程,后又转学银行业。在校时即热爱戏剧。1946年到台湾,在台湾银行任职达对年之久。在这期间,他在一些大学讲授…  相似文献   

12.
周一渤  矫雁 《台声》2005,(12):66-69
芒果,由于其热带水果的特性不易运输、保鲜,在我国北方水果市场上“登堂入室”的时间并不长,然而,在台湾却有一个“要把自己的一生交给芒果”,一天也离不开芒果的人,他就是被誉为台湾“芒果大王”的曾永长。祖籍福建的曾永长,1954年生于台湾省台南县南化乡,现任台湾南化宏联果菜运销合作社主席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曾永长国际农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无论在东南亚,还是港澳台,包括大陆的水果行业特别是芒果业界,曾先生都是响当当的人物,许多人都以他为师长,以他为合作伙伴。有人说,谁只要在芒果界被曾先生认可了,那他的事业就算成功了一半,如果…  相似文献   

13.
正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是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达1200多万人,台胞中80%祖籍福建。武夷山是福建著名侨乡,又是台胞出入频繁的地区,台湾知名人士谢东闵在畅谈台湾茶叶史时说,台湾冻顶乌龙茶是从武夷山跨海移植到台湾的。长期以来,两岸茶人对  相似文献   

14.
台声?微热议     
《台声》2017,(16)
<正>@台声杂志官方微博本期话题#黄景瑜:两岸一家亲#6月17日,青年演员黄景瑜受邀出席海峡青年论坛。现场,福建团委副书记杨溢为黄景瑜颁发了"闽台青年文化交流使者"证书,并感谢他在两岸青年文化交流做出的贡献。作为海峡文化交流大使,他谈到了自己对台湾的认识,大概10岁的时候叔叔出差给他带了台湾地图型的钥匙坠,那是他的第一个与台湾相关的礼物。后来随着拍戏接触到台湾的朋友,感觉台湾和大陆的年轻人有太多的共同话题,两岸一家亲的感  相似文献   

15.
东京有个“经营之神”叫土光敏夫,被称为创造奇迹的日本人.日本人又把这一美名赠给王永庆,这是中国人的骄傲.王永庆,1917年1月18日生,台湾省台北县人,祖籍福建安溪,自曾祖父迁来台湾,定居在台北县新店镇直潭里.他是台湾最大民营企业——台塑关系企业集团的缔造者,现任董事长,被称为“塑胶大王”,是台湾四大富豪中唯一靠制造业起家的人.  相似文献   

16.
台商庄先生穿着一双雨鞋,在600多亩的果场里走来走去,不时低头看看台湾品种印度枣的长势。"福建的气候和台湾相近,但温差比台湾大,在福建栽培出的印度枣更甜,更好吃。"他说。 庄先生是福建省福州市福清洪宽海峡农业创新示范场的副总经理。这家农场是一个现代农业试验基地。目前农场的投资总额已经达到1.1亿元人民币,共引进和自己培育各种果苗如番石榴、印度枣、杨桃、火龙果、芒果等20多个品种。2000年3月,试验场被评为"闽  相似文献   

17.
阿柳的故事     
“我的名字叫阿柳,我在冈比亚出生, 我虽然从小就被遗弃,对双亲一无所知,但我很想念我的父亲和母亲。我希望能有机会到台湾寻找我的爸爸,找到爸爸后,就能找到妈妈,我相信只有他能告诉我,我的妈妈是谁。” 有着一副黑色面孔和东方人面部特征的阿柳,体内流着中国人的血液,他甚至有“阿柳”这样一个很有台湾乡土味的名字,但是,他却始终与台湾这块土地无缘。 据台湾记者推算,阿柳今年应该是29岁,但实际上,连阿柳自己也不知道他是何时出生的;他本该有台湾的“中华民国国籍”,但现在拿的是冈比亚护照;他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  相似文献   

18.
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农业地理和气候条件相似,且台湾有80%的人祖籍在福建,两地语言相通、文化习俗相似。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为福建与  相似文献   

19.
陈水扁常以身为台湾人为傲,但他更要知道,从根源上来讲,台湾人无论是原住民还是汉族人,都来自祖国大陆,都是中国人。他的开台祖先陈乌就是从福建迁移到台湾的。  相似文献   

20.
最近,笔者专程拜访了在湖北颇有影响的来自台湾的年轻实业家张鸿哲先生。应笔者的请求,张先生在汉口他的寓所介绍了他回祖国内地投资办企业的经验体会。 张鸿哲1955年出生于台南,父亲是个医生。1977年,张鸿哲从台湾大学毕业,大学毕业当了2年兵,随后考入台湾联合报系,在《经济日报》当了一名财经记者。在报界干了半年多,张鸿哲又考进了台湾有名的台塑公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