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6年,是郭雅涛来大陆投资办厂的第九个年头。 身为香港中睦有限公司总裁,他同时兼任天津新宝天洋家电有限公司董事长、天津台北大圆碗快餐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新宝电器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北京台资企业协会副理事长、天津台资企业协会副会长。他在大陆工作、生活了八年多,从大陆的投资环境,到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都有切身的体会和看法。前不久,记者采访了他。他就在大陆投资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对记者侃侃而谈——  相似文献   

2.
投资大陆的第一位台商颜静三德集团主席高新平1988年从台湾来厦门投资,成为最早在中国大陆投资的台商。三年后,他一路考察,又在南通找到了理想的投资地,兴办了南通三德兴电子工业有限公司,生产和销售用于电子及通讯设备的硅导电橡胶按键及其精密橡胶配件。首期投...  相似文献   

3.
正林易陞祖籍福建,1956年生于台湾彰化县。1996年来大陆投资兴业,先后在天津、山东、河北、甘肃、青海、福建、厦门等地成立了数十家公司,现为天津康农食品集团董事长,并任全国台企联常务副会长兼农业工作委员会主委。从四十不惑时来大陆投资到现在已年愈花甲,如今他已是发展科技农业,  相似文献   

4.
1985年,台胞高新平先生带了30万美元来到厦门经济特区投资,创办了厦门第一家台资企业——三德兴工业有限公司。经过14年的辛勤经营和拼搏;这家公司已发展到员工1300多人,自建5幢大厂房(占地2万多平方米)和回幢8层办公大楼。在厦门三德兴工业有限公司的基础上,又创办了20多家子公司,组建了三德兴(中国)集团有限公司,总投资达2亿多美元。集团公司董事长高新平先生说:“在祖国大陆投资是我事业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如果没有来大陆,三德兴不可能有今天的辉煌。”登高望远:看准企业发展方向三德兴集团董事长高新平于60年代大学毕业后…  相似文献   

5.
张传国 《台声》2003,(7):11-13
“非典”疫情自2002年11月从广东爆发以来,对两岸经贸关系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由于海峡两岸每年有400亿美元以上的贸易往来,350万人次以上的人员往来,这些因素决定了“非典”不会从根本上对两岸经贸关系造成实质性影响。SARS疫情对两岸经贸关系的直接影响主要包括对大陆台资企业、两岸贸易与两岸投资所产生的影响,但这些直接影响都是短期的,是有限的。对大陆台资企业的影响从国际分工看,大陆台资企业有相当部分是为国际跨国公司代工生产,目前各主要跨国公司对大陆的投资与生产还没有因SARS疫情而受到明显影响,短期内大陆台资企业…  相似文献   

6.
樊宁 《台声》2002,(5):32-34
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来到祖国大陆工作、生活。江苏省苏州市是台商投资的密集区,其中,很多台资企业落户苏州新区。为了谋求产业的第二春,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为了阖家团聚,台商老板、台籍干部携带家属来到大陆这个全新的环境。他们怀抱怎样的梦想来到大陆?圆梦的有多少?带着诸多疑问,我走进苏州新区“台商圈”。“台商到大陆投资是挡也挡不住的”2000年9月当选为苏州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会长的王勋辉,身材魁梧,很富有感召力。身为苏州中化药品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他1992年就从台湾来到苏州新区投资兴业,…  相似文献   

7.
对省政协委员、中诺科技创意影像集团董事长高玉鼎来说,2020年的春节过得非同寻常。"原本已经与家人按计划在日本度假了。最初得到疫情发生的消息,还没有太大的警觉。可短短两三天之内看到国内疫情暴发的势头越来越猛,我当即中断了度假计划,开始在日本采购口罩,一边买一边往国内寄。"高玉鼎回忆道。随着疫情日益严重,日本的口罩已难以大批量采购。于是高玉鼎先飞往韩国首尔,直接联系口罩生产企业采购了18万只口罩,随后又飞往泰国、南非等地采购——这一趟下来,高玉鼎共采购了160万个防护口罩。  相似文献   

8.
《小康》2021,(4)
正聚焦数字赋能,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衢江区正致力于用数字化改革撬动"一次都不跑",这也是当地深化"最多跑一次"的亮点之一。从家纺流水线转型到生产口罩,作为被列入浙江省重点民用口罩及关键材料生产企业(第一批)名单的一员,好梦来家纺有限公司董事长葛国强坦言,这样的转型过程不仅体现了政企关联的紧密性,更说明了衢江区政府与企业"患难见真情"。  相似文献   

9.
《政协天地》2014,(6):39-39
钟江波,厦门湖里区六届、七届政协常委,厦门新景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2012年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因家境贫困15岁时他就外出打工,拼搏于工地上。1998年,钟江波从安溪来到厦门。在他的悉心经营下,公司从一家小企业很快发展为厦门房地产业前20强,中国服务业300强、累计纳税达19.57亿元。  相似文献   

10.
德兴发家私装饰公司由黄书法委员于1973年在香港筹办创建。公司从1985年开始投资大陆并稳健发展,逐渐形成了拥有世界一流生产设备和流水线的家具制造企业。公司于1997年正式命名为德兴发(集团)有限公司,并直接管辖以深圳嘉发高档家私有限公司为首的大陆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11.
交流集锦     
赵楠 《两岸关系》2010,(6):53-54
2010年5月19日,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下属全资子公司——台湾獐子岛渔业有限公司在台北喜来登大饭店举行了隆重的开业典礼。这是大陆水产业投资台湾的第一家企业,也是东北地区投资台湾的第一家企业。图为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董事长吴厚刚(左四)与嘉宾共庆典礼。  相似文献   

12.
正"公司最近怎么样?在生产经营上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见到三明市十三届人大代表、福建天清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成文时,他正在走访调研,了解其他企业的发展困难。作为一名企业家,他用心经营企业,严把食品质量关。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李成文不忘积极回馈社会。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作为永安市长乐商会会长,李成文不仅带头捐款,而且带动商会会员筹款捐赠助力抗击疫情。当选人大代表以来,他牢记使命、认真履职,积极参加人大代表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3.
1月24日,由全国人大代表方同华任董事长的黑龙江珍宝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开足马力,夜以继日……不足半月,2月8日,"珍宝岛"就向湖北、北京、黑龙江等多省市医疗机构捐赠超过1100万元的抗病毒药品和医疗防疫物资。"为了抗疫,需要什么都行,只要企业能承受。"方同华说。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安瑞佳新材料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文龙不仅高薪请来生产口罩的"外援",而且他吃住都在车间,研究探索新工艺,调试生产线……20多天后,技术有了重大突破,每天可生产熔喷布4.36吨,可供生产普通医用外科口罩400万只。2月17日,两条熔喷无纺布生产线正式生产,过滤效率为94%,达到医用外科口罩标准。  相似文献   

14.
港口是厦门发展的生命线,是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砝码。厦门港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是厦门港的龙头企业,作为该集团核心企业的厦门国际港务股份有限公司则是我国大陆第一家在香港资本市场融资的港口概念企业。令人称奇的是该集团党委组建刚刚一年,就乘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之东风,以企业文化为载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改制过程中的“喉舌”作用,有力的推动了企业成功上市。  相似文献   

15.
李彬  刘亚亚 《台声》2006,(9):48-49
王克璋先生1957年出生于台北市,毕业于台湾科技大学化纤系,1983年担任台湾瑞毓股份有限公司销售工程师,1987年担任台湾聚隆纤维股份公司总经理特别助理,1996年担任济南聚大纤维有限公司总经理,1999年担任济南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会长,2000年担任济南大自然纤维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先生的父亲是台湾老兵,受父亲的影响,1989年陪父亲来大陆探亲之后,就决定在大陆开创自己的事业。见到王克璋先生的时候是在他的厂区里,炎热的天气让每个人心里都有些浮躁。而王克璋先生的热情,儒雅给我们带来了一丝夏日里的清爽。在会客室里,当我们表明采访意图…  相似文献   

16.
俞启炜  沙蓬 《台声》2002,(3):26-28
接受笔者采访的是位长者,身着黑色茄克衫,脚穿黑色旧皮鞋,身体硬朗,面容慈祥,看上去如同普通退休工人一般。不知底细的人,很难猜想到他是一位在常州拥有两家企业,总投资达2800万美元的台商。他,便是常州“长霖”、“丰霖”纺织印染有限公司董事长、常州市台资企业协会常务理事周炳林先生。成功的事业周炳林先生是90年代初来到大陆的,经过实地考察,选择了常州新区圩塘镇作为投资地点,并征地197亩筹建工厂。1994年1月17日,总投资2208万美元的常州长霖纺织印染有限公司开业,周炳林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小儿子周…  相似文献   

17.
“第一次到大陆时,我的印象并不好。”台商温先生一点也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他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有着7年在可口可乐公司、雀巢咖啡公司工作的经历。最初他没有想过会到大陆来工作,但现在他不仅自己出任台资企业、杭州康莲国际食品有限公司的董事长特别助理,还把太太和两个孩子也带到了上海。“杭州是我最喜欢的城市。”温先生这样对记者说。 台商到大陆投资,在社会生活上有些什么不便?当我们在浙江的台资企业中采访时,答案几乎是共同的:即子女教育,业余生活。但同时,我们也找到了另一个答案:对于真正想在大陆求发展的台商来说,两岸社会环境的差异并不会影响他们的投资决心。  相似文献   

18.
面前的萧宜佳,外形亮眼,1米76的高挑身材,相当出众,聊起天来,开朗大方,很有个人魅力。这个曾经当选过城市小姐冠军的台湾女生,如今是台中元老级建筑企业十兴建设的董事长。在此之外,她还有一个工业设计师的身份,参与旗下商旅、青年旅社的设计。有意思的是,十几年前曾在演艺圈闯荡的萧宜佳,到过大陆拍戏,那时候的厦门在她印象中就是"黑麻麻一片",如今看中大陆房地产业蓬勃发展,毅然决定到厦门投资房地产、开发休闲产业。  相似文献   

19.
在福建省“鞋都”晋江,有一位民营企业家领导他的企业在行业竞争中,从一家只有一台缝纫机的家庭作坊发展为本地区规模最大的鞋底专业化生产企业。他就是省政协委员、福建宏玮鞋塑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响亮。  相似文献   

20.
缪璐 《台声》2023,(5):74-75
<正>“大陆的‘自我修复’能力还是蛮强的。大多台商台企看重大陆市场的潜力,不会轻易离开,并与大陆在高质量发展方向同步,以抗疫为契机,加快企业转型升级。”这是上海根莱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史家怡在2022年上海疫情时告诉媒体的。同时,她也是上海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副会长兼青年工作部部长,协助在上海创业和就业的台青扎根圆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