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由来“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全球普遍重视并不断探索与追求的新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认为:发展的内涵应当既包括经济发展,也包括社会发展和保持、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条件;控制人口增长与消除贫困是与保护生态环境紧密相关的重大问题。可持续发展现特别强调下述两点:一是公平性。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追求代内公正,即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此地区的发展不应损害被地区的发展,而且还要追…  相似文献   

2.
《求知》2007,(2):46-47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陈清泰认为,与发展一样,现在所讲的和谐是一个大概念。不能片面理解“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因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而这需要多个因素来支撑。在经济很不发达、温饱问题还没解决的时候,经济增长显得尤为重要。在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的今天,从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需要出发,只注重经济的增长就远远不够了。发展的概念不仅包括经济的发展,同时还包括社会的发展,需要社会事业的发展来满足人们的社会需求。同样,和谐也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强调,在人与人的和谐上,当前最重要的事情是,政府要处理好劳动者和投资者的关系,通过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构建起一个公平的制度框架,“既要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要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两方面的权益都要有明确的法律界定和制度保障,”这样才能带来社会的和谐与效率。  相似文献   

3.
一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源于社会发展的“非持续”演进。这种非持续演进已使社会面临着严重的“发展危机”。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是在对传统发展观和发展模式全面反思的基础上,旨在探寻一条人与自然、人与人相互协调的发展之路。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看,可持续发展内含以下几层意思:     (一 )可持续发展体现了社会发展过程中事实与价值的统一。事实与价值的统一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特征,这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内在意义上的,指社会发展既有客观的运行法则,又渗透着人的目的和要求,发展是合规律性…  相似文献   

4.
《团结》1996,(3)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构成威胁的发展”。这是一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新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及其战略,已经在世界各国引起普遍关注,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就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的基本发展战略和行动指  相似文献   

5.
新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当代中国的继续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最终指向的是人的全面发展,融合了历史与现实、实存与本质、理论与实践。贯穿其中的红线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深刻地体现了于历史中发展变化着的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具体说来就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就我国而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单纯的经济发展不能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社会主要矛盾因此随之发生改变。我们必须牢牢抓住社会主要矛盾,才能把握新发展理念,正确回答时代问题。这个时代问题就是以"以人民为中心"为根本立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新发展理念建基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基础上,是对时代问题的正确解答,是唯物史观的创造性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又一次伟大创新。  相似文献   

6.
宋天和  李祥 《行政论坛》2010,17(1):27-29
行政发展观与和谐发展理念的本质和关系问题是行政学的根本问题和向度问题,二者的本质和关系问题是行政学研究与实践不能绕过的问题,包括确立行政发展观的依据和途径的关联性问题。行政发展观与发展理念是互为因果、相互提升的关系,并对行政发展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以人为本”行政发展观及和谐发展理念的成熟,不仅实现了行政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引领了行政管理制度的变迁和体制机制创新,并推动着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7.
李邦松 《学理论》2008,(2):29-31
马克思曾经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主体发展的“现代困境”。当代西方“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观的出现。并不能真正提供破解困境的答案。科学发展现实现了对西方“以人为中心”发展观的超越,对于破解“现代困境”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意味着什么呢?大体说来,笔者认为它至少应包括这样几个方面:首先,“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要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须遵循一种合理的代价原则。这主要体现在空间和时间这样两个维度上。在空间意义上,任何发展都不能以牺牲或妨碍大多数人的利益为代价。只有建立在尊重每个人的不可剥夺的权利这一基础之上,发展的人性化要求才是真实的,从而才能够避免抽象的共同体异化为剥离了任何具体内涵的虚假规定。特别是在发展的代价、风险和获益的分配上,均应体现公平原则,以防止出现那种一部分人只获益而没有风险,另一部分人更多地承…  相似文献   

9.
纠正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但不是否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在发展中如何摆正人与物的关系问题是发展观的基本问题。根据人与物的关系,可将发展观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物为中心,见物不见人的发展观,这是经典的、传统的、“以物为本”的发展观;另一类是以人为中心、为目的,通过“物”的发展来实现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  相似文献   

10.
王鑫 《党政论坛》2012,(19):30-32
一、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特点各地政府在政府绩效评估工作的实践中,对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越来越重视,在指标体系的价值取向、指标设计的重要依据、指标体系逻辑框架的没置、指标体系设计的技术方法等多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尝试。呈现出如下一些特征:1.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设计的价值导向趋于人本导向国家发展观的调整决定着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和指标设计的理念与价值导向必须是与时俱进的。第一代发展观把经济增长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考核指标,出现“泛经济化”现象;第二代发展观认识到社会发展不仅仅是实现经济的增长,社会结构也应在变革,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开放的更大发展。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提出,是我们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发展,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在新时期提出的指导思想,是我国未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理念,在把握它的内涵时我们要区分“发展”和“增长”、“为物”和“为人”、“科学”和“盲目”、“单一”和“多样”等几个层面的问题,而且在谋求发展时要注意速度的调节、在统筹发展时不搞新平均主义、在倡导发展理念时不忘传统美德、在推动经济发展时协调社会发展。科学发展观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体现的是公平和正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体现了对地球的保护和对资源的节约,使道德精神得到了提升。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未来的理想社会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联合体来共同地、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把社会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消除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剥削等等。同时提出,在建设理想社会的过程中"不能一下子"废除私有制,不能用暴力"剥夺小农"等等,表达了以"渐进的办法"改变旧的社会经济结构的原则及思想。十月革命时期以及此后苏维埃国家经济建设时期,列宁阐述了采用"渐进的办法"改造旧经济关系的思想。经典作家的思想对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中国梦的理论与实践,有着理想奠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高扬 《求知》2006,(8):34-35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在经济发展中坚持以提高国民经济效益为优先目标,鼓励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在这一政策取向的主导下,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的成就。但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由于资源分配不平衡等原因.造成了居民收入和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这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不能及时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势必将对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造成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公共服务公共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公民的公共利益。但是在现实社会中,社会资源和公共服务是被政府垄断的,政府部门和官员的自利性客观存在,使“公共性”经常得不到满足,其结果是公民的利益受到损害,所以如何最大限度的满足“公共性”需要,为公民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是各国政府共同期待的目标,处于变革与发展时期的中国也面临如何维护社会正义和更好地提供公共产品的现实问源。公共服务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本质上就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作为增进公共利益的手段,公共服务不是实现个人意志的工具,而是要为大多数人谋利益,促进大多数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贯彻邓小平同志“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的战略思想,就必须充分认识和正确处理可持续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这是实施现代化建设重要战略决策的现实需要。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是人类精神文明水平的升华。可持续发展观是人类对自身生存环境、条件及发展趋势的最新认识,是人类认识上的一次飞跃。自人类在地球上诞生以来,人类就离不开其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但是,人类对自身发展与自然、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却经历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这就是可持续发展观形成的背景。…  相似文献   

17.
发展是一种人的有目的实践活动所产生的变化,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的生存并更好的生存;而人是关系的存在物,人生活在与自然、社会,与自我的多重关系中,和谐是现实人生的理想存在方式。传统发展观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发展的人学向度,科学发展观是对传统发展观的超越,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把和谐作为基本价值准则,其目的是满足现实生活中人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18.
实践业已成为人们认识价值本质的马克思主义新视野。在生态实践中人与自然间存在着客观的价值关系,判断这些价值关系的是非标准在于人的需要。同产生于人的虚假需要、过量需要和冲突需要的否定性价值关系不同,生态文明是生态实践中肯定性价值关系的集中体现,它的形成能够满足人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要,人与人和谐与全面发展的需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价值原则与历史原则的统一--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旭辉 《理论探讨》2006,3(1):58-60
可持续发展观本质上是关于发展的哲学研究,并把发展融入了哲学人类学的新视野,旨在重建发展的元价值及其深层意义。求真、明善、审美是可持续发展观蕴涵的自然价值观。公平、合作、道义是可持续发展观包容的社会价值观。全面发展、合理消费、生态人格是可持续发展观关于人的价值观。人类对生活价值信念与自由解放的追求必须通过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否定性的统一关系才能得以实现,这意味着,人所追求的自由幸福与真善美状态决非一蹴而就,而是建立在价值原则与历史原则相统一的基础上,无论是人与自然,还是人与人之间,都必须在实践中经过漫长发展的辩证历程才能真正实现全面丰富的一体性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两种不同的发展观——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历山学刊》编辑部孔祥敏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发生重大变化,开始由以经济增长为主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转向经济增长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并举的模式。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