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正>1991年7月,离休后的耿飚同志和夫人赵兰香回到阔别50年的甘肃庆阳,当地群众热情地欢迎耿飚一行。许多陇东老乡闻讯赶来,纷纷要求和耿飚见面,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来找他告状的。离开庆阳那天,耿飚心情沉重地跟县里的主要领导讲述了一件往事:"50年前,我们三八五旅在这里驻防。部队一个战士犯了严重损害当地人民群众利益的错误。旅部决定按纪  相似文献   

2.
<正>耿飚是老一辈的革命家,当年的"杨罗耿",曾经横扫千军,然而在他的回忆录中,很少讲他的金戈铁马,写他的赫赫战功,却说了"一件非常痛心的事"。1991年,已经退下来的耿飚,重返半世纪前战斗过的陕甘宁陇东某县。晚饭后,他住的招待所外忽然人声鼎沸,黑压压来了一群"告状"的老百姓,诉说他们对一些县乡干部的不满,怎么劝说也不肯  相似文献   

3.
张茜 《传承》2010,(19):50-52
《柳堡的故事》诞生于一则真实的故事。解放战争期间,我军某连队驻扎在江南的一个村子里,那时的军人在姑娘心目中地位特别高,找军人做伴侣是许多姑娘的愿望。这个连队一个战士被房东姑娘相上了,但粗心的战士对此却浑然不知。这也难怪,因为那时连队战士们与老百姓关系相处  相似文献   

4.
换届之时最应摒弃"浮躁心理"最近,某乡党委书记调走,当地许多老百姓说:"送他辆汽车都不多,他确实为这方百姓操透了心、出透了力。"相反,有的干部调走,老百姓拍手称快,说"早该走了"。听这话就知  相似文献   

5.
<正>3月9日,李克强总理在听取陕西代表团介绍当地脱贫攻坚情况时,共同回忆起3年前他看望的金坡村留守儿童,当时,那位留守儿童在总理的鼓励下操着浓浓的陕西口音给爸爸打电话:"爸,俺家来了大人物(dǎrēn wù)!"。总理高兴地说:"我记得,小女孩很可爱。其实,老百姓是天,人民群众是我们心中的大人物。"  相似文献   

6.
读到一则振聋发聩、惊心动魄的故事——不,这不是编写的故事,而是千真万确的历史事实。耿飚夫人在一篇回忆耿飚的文章中说: 耿飚从领导岗位退下来以后,安排了一次陇东之行。我们住在县招待所,当晚,招待所外人声鼎沸,耿飚叫小女儿耿焱出去看看怎么回事,女儿回来报告说,外边黑压压来了一群告状的群众。保卫人  相似文献   

7.
正2017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到第七十一集团军视察。在第七十一集团军某旅,习近平主席看望了王杰同志生前所在连官兵,参观了王杰生平事迹展览。习近平感慨地说:"我小时候就知道王杰的故事,王杰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他勉励大家,要学习践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加强战斗精神培育和战斗作风训练,传承好红色血脉,做新时代王杰式的好战士。这则新闻引起了我一段几十年前的回忆。  相似文献   

8.
他40出头,中等个,黝黑的国字脸上写着和蔼、坚毅,浓浓的眉宇间透着沉稳、干练,他就是吴炳福,一位乡镇人大主席,老百姓的贴心人,一位来自基层的市人大代表,农民的代言人。他心系百姓,关情群众,十几年如一日,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无悔、无私、执着地为父老乡亲分忧解愁。当地流传一句话:"老百姓有事  相似文献   

9.
《传承》2006,(2):28-29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毛泽东也和普通老百姓一样,忘不了这个节日。从革命战争年代到新中国成立后,春节期间,毛泽东除了团拜以外,还深入基层,和当地党政军机关,革命战士甚至和广大普通群众一起欢度春节,给人们留下了许多佳话。1935年春节:把自己分得的一碗红烧肉、几只辣椒送给战士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扭转了中国的革命航向,全党全军喜气洋洋。当年的2月4日就是春节,后勤部门想多弄点鱼肉庆祝一下,无奈贵州实在太穷,一时难以筹到足够几万人的食品。毛泽东也只分到一碗红烧肉、几只辣椒,但他舍不得吃。因…  相似文献   

10.
郑旭彬  蔡威 《公民导刊》2011,(12):60-61
通乡公路,水泥铺就;田间地头,欢歌笑语;中药材基地,错落有致、漫山遍野……走进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隘口、钟灵、孝溪等乡镇的金银花、天冬种植基地,记者感受到了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而这一切,在当地老百姓的心中,无不饱含了一个人的辛勤汗水,这个人就是重庆市人大代表、秀山红星中药材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再江。在秀山,熟悉杨再江的人很多,一说起他,老百姓都会竖起大拇指交口称誉:"杨代表是一个热心肠的人"。同时,他们会告诉你一  相似文献   

11.
我们是谁 ?———老百姓 !“老百姓”这三个字儿体现了我们中国人民大众对自己身份最自然而然的自我认同。谢晓东那首家喻户晓的歌不就是乐在其中地高唱 :“咱们老百姓啊 ,今儿个真高兴 !”吗 ?中央电视台就有个收视率非常高的栏目———“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以及 :“天地之间有杆秤 ,那秤砣就是老百姓。”……本文要批判的却恰恰就是这个“老百姓”。因为 ,“老百姓”———这个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天天挂在嘴边的词儿———每时每刻、不知不觉地维护着、强化着一种中国文化中深入骨髓的“臣民、草民意识” ,严重阻碍、扼止了现代文明…  相似文献   

12.
正人民出版社出版定价:120.00元耿飚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战功卓著的军事家和富有开创性的外交家。本书全面生动地再现了耿飚的成长经历和光辉一生,同时也多角度记录和反映了与他同时代的众多革命前辈们的艰苦奋斗历程,是一部内容饱满、有血有肉的个人回忆录,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献价值和很强的可读性。全书通过二维码插配了30余个短视频,生动再现了耿飚的音容笑貌和诸多珍贵历史场景,是第一部老一辈革命家著作视频  相似文献   

13.
《春秋》2001,(3)
决战时刻耿飚来到中央台1976年10月6日晚7时左右,秋天的夜幕已经降临,有几位未经打招呼的不速之客走进北京复兴门外的广播大楼,径直走进中央广播事业局局长邓岗的办公室。为首的是中联部部长耿飚。他的突然到来,是执行一项重大的、紧急的、特殊的使命。据后来耿飚谈到这一使命的时候说:10月6日抓起了“四人帮”,“是下午8点多一点抓完,我和北京卫戍区司令员邱巍高到电台来是7点多钟,不到8点”。耿飚在一年以后的1977年10月18  相似文献   

14.
《唐语林》载“卢杞为政,不唯己邑”的故事。讲的是卢杞在担任虢州刺史的时候,当地经常有野猪出没,骚扰百姓,妨碍生产,卢杞就上书德宗,德宗说“把它们赶到同州的沙苑去。“卢杞赶紧又上书:“同州百姓难道不是陛下的老百姓吗?把野猪赶到那里去,会危害那里的老百姓的。不如把它们捕杀  相似文献   

15.
古话说:"在其位,谋其政."就领导干部而言,这个"政",依笔者拙见,至少应该包括四个内容: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管坏事. 一要做好事多为老百姓做好事,这是作为公仆的共产党的领导干部的分内之事、应尽之责.不想做好事、做不了好事,就肯定不是一个称职的领导干部.我们现在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标准就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衡量是否"德才兼备"的一个重要因素应该是,是否具备为老百姓做好事的强烈愿望和为老百姓做好事的真实才干.在很多程度上,想为老百姓做好事就是"德",能为老百姓做好事就是"才".没有为人民群众做好事的强烈愿望和真实才干,就不能算作"德才兼备",更谈不上"以德为先".  相似文献   

16.
“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英雄!英雄的故事是唱不完的,英雄的精神是千古不朽的。电影《英雄儿女》更使我感慨万分。面对黑压压的敌人,王成同志面不改色,毅然拉响了爆破筒;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他毅然选择了后者。因为他的面前虽然是敌人。可他的背后却是母亲的胸膛——祖国的山河大地。战士!战士是什么?战士就是保卫祖国的盾牌。为了保卫自己的母亲,他宁愿献出自己宝贵的人生,美好的青春。多么惊天动地的壮举啊!如果把中国比作民族之林中的巨人,那么战士就是巨人的腿。之所以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就因为有战士为支…  相似文献   

17.
《小康》2020,(23)
正@中国小康网:#抗洪战士善意谎言向妈妈报平安#安徽安庆新洲乡,武警战士汪喜已在抗洪一线连续奋战几个昼夜。休息间隙,他给母亲打了个电话,却称"我们这里没有洪水"。说完便继续投入到紧张的抗洪抢险中……@洋洋:每遇洪灾,解放军战士、武警、消防等力量总会义无反顾奔赴到抗洪救灾一线,也诞生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最可爱的人们,一代接着一代传承着奉献和大爱。辛苦了!  相似文献   

18.
正"4年来,我们一直在进步。"捷佳润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温标堂自豪地说。2017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温标堂作为创新企业代表,向总书记介绍了产品情况。听完捷佳润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管理系统的介绍后,总书记问了他一个问题:"这个成本要多少,老百姓用不用得起?"这一问,一直被温标堂记在心上。4年来,温标堂和他的伙伴们每时每刻都在思考:怎么样把成本降下来,让更多老百姓用得上这个系统。  相似文献   

19.
我是从报刊、杂志和互联网上众多报道中了解郑九万这个人的,也从这些报道讲述的事迹中认识了这个名字的意义.特别是那句话:"老百姓在干部心中的分量有多重,干部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就有多重",让我体会了一个基层干部所需要的品质.  相似文献   

20.
大拼盘     
上古时代,冠是贵族服饰的标志。在出现了奴隶主阶级不久的夏代,就有了讲究的礼服、礼冠制度,用来显示贵族的身份。后来,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有资格戴冠的除了封建统治阶级外,还有服务这个阶级的士。在汉代,冠分十几种之多,供不同身份的人和不同场合使用。至于古代的老百姓,则是用巾包头或结扎发髻。所谓巾,就是用丝或麻织成的布。汉末黄巾起义军的农民战士,他们没有冠,只用黄巾包头,所以有"黄巾军"这个称呼。直到现在,西南人民仍用"帕子"包头,想来是古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