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王雪梅 《前沿》2011,(2):163-166
《异域录》是记录康熙朝图理琛使团出使土尔扈特的一个出使记录。从《异域录》中,我们可以看出康熙对清俄关系的认识:清王朝仍旧把俄罗斯看做周边的蛮夷小国;康熙帝愿意与俄罗斯建立友好关系;康熙帝重视对俄罗斯历史地理的研究;康熙对外交礼仪的通达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康熙皇帝1661年继位时年仅8岁,六年后14岁始亲政。康熙帝一继位,就遇到黄河发大水。康熙元年五、六、七三个月黄河就在曹县、武陟、睢宁、开封等地决口,此后黄河下游几乎年年都决口。一到汛期,报决奏折经常出现在康熙的龙案上。康熙十五年,也就是康熙帝亲政八...  相似文献   

3.
清朝治理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思想及举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铁 《思想战线》2001,27(1):53-57
清朝治边思想的核心仍是传统的"守中治边"及"守在四夷".以这一思想为指导,清廷在前半期注重边疆的巩固与管理,并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经济方面,清朝把移民与云南的开发以及实现人口合理分布联系起来,造成了规模空前的平民移民垦荒运动.清朝还把云南看作国家赋税和金属产品的重要供给地,使云南成为全国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松州》2010,(5)
<正>乌兰市统古战场乌兰布统古战场位于克旗西南红山子乡。康熙二十九年(1691年),康熙帝御驾亲征,在乌兰布统大败反叛清廷的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史称"乌兰布统之战"。该遗址2006年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全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5.
"生生"观念是宋代理学本体论和境界观的重要内容.儒家仁学发展到宋代,形成"生"的哲学,仁的内涵由"爱"而演变为以"仁性爱情"为特征的"天地生物之心".以"生生之仁"为特征的万物一体境界,是理学家的共同追求,并形成宋儒特有的"气象".本文认为,理学"生生"观念不仅仅来自《周易》,而且深受道家哲学的影响.这种影响首先表现在"生生"观念与老子的"道"及老庄阴阳观念有着重要的渊源关系;其次是理学"生生"观念也吸收了道家自然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的治边方略,包括中原王朝的治边方略、边疆王朝与边疆政权的治边方略,是历代王朝及政权在边疆治理方面,经过长期的实践而形成的基本谋略与传统。古代治边方略是历史经验的结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影响十分深远。在中原王朝的治边方略中,较为重要的是经营边疆与应对外邦的方略、地缘政治方略、博弈谋胜方略。论内容充实及完善的程度,中原王朝的治边方略领先于边疆王朝与边疆政权。另一方面,中原王朝与后者的治边方略,又存在相互影响、彼此借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陆陇其是清康熙年间的八股文创作与批评名家。陆氏身为康熙重臣,其论理学,以"明学术"、"正人心"为己任;论八股,则坚守"文以载道"的八股文功用传统,再以程朱理学为思想主脉,以经世实学为实践规引,继之以"代圣贤口气发挥义理,束学者心思于规矩绳墨之中"的创作要求。陆氏于八股文批评识见独到,从意、体、法、辞等多个角度进行了辨析和阐释,体现了其"扬义遵朱"、"以古为范"、"文章贵乎有用"的批评思想,而通过该种思想也可管窥明末清初八股文因变发展的一种趋势。  相似文献   

8.
马国君 《思想战线》2011,37(2):123-128
康区位于今川、滇、藏及甘、青交界地带。元代始于其地设土官。明朝为隔绝蒙番,屏蔽川、滇,继续在这里设置土司。明末清初,漠西蒙古和硕特部乘西藏动乱之机举兵入藏,并控制康区,对川、滇、青边境构成巨大威胁。清廷惮于国内不稳,边疆多事,乃对漠西蒙古和硕特部实行"绥抚"。康熙末年,漠西蒙古准噶尔部袭占拉萨,形成挺进川、滇、青态势,西南边疆遂成为清朝内陆边防的"软肋"。康熙帝乃实施"驱准保藏"之战,以加强对康区的控制。雍乾时期为防范漠西蒙古再次入藏,清廷在康区实施"改土归流",从而使西南与西北连为一体,为击败准噶尔蒙古,实现祖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于浩 《中国人大》2020,(4):39-39
"治国必治边"。边境地区既是我国实施对外开放战略的前沿阵地,也是确保国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为此,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了兴边富民行动"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专题调研。2019年4月至8月,以曹建明副委员长为组长、白春礼主任委员为副组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和民族委员会组成人员以及部分少数民族全国人大代表为成员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  相似文献   

10.
八沟羊汤     
李立华 《乡音》2014,(10):46-46
八沟羊汤是河北一道美味,它的由来有个美丽的传说:有一次,康熙皇帝来到围场沟打猎,看见一只梅花鹿在林中穿行,便纵马紧紧追赶。这只梅花鹿好像故意逗引康熙帝,不论康熙怎样快马加鞭也撵不上。眼见天色已晚,这只梅花鹿跑到八沟一处柳林便消失了。康熙皇帝此时已疲惫交加,忽然发现林中不远处有酒幌子在风中摇动,便打马过去。原来是林中开设的一家小店,香味氤氲,康熙帝大为喜悦。  相似文献   

11.
宋代具有理学色彩的"官箴"大量出现,这是理学政治实践的必然结果。"官箴"通过培育具有理学气质的官员,使其在在为政理念、为政品质以及为政能力上完成对官员的自我改造,并承担起重建社会秩序与改造社会的使命。因此,以"官箴"为核心的理学的政治实践实质是官员的自我改造与改造社会的结合。  相似文献   

12.
康熙时黄河泛滥,经年不治,治河工程上马后又众说纷纭,意见不一。治河老臣靳辅在黄河上滚打了十几年,因与康熙看法不一被贬。后事实证明他的意见正确,康熙又召他回来。他上书说:"我已70岁,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还是请皇上另选他人吧。"康熙说:"我知道你老了,我是用你的心,不用你的力。"黄河于是得治。类似的故事还有一个。  相似文献   

13.
黄性震述评     
康熙二十二年(1683)八月十五日,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将郑克塽以台湾归附清朝的消息报到北京皇宫。从此,结束了台湾与大陆隔绝的局面,这确是清代前期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这个事件中,康熙皇帝、施琅、姚启圣都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历史学界的同志们都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是公允和符合历史实际的。令人惋惜的是在肯定康熙帝、施琅、姚启圣历史  相似文献   

14.
沙勇 《求索》2014,(8):158-162
中国历史上的历朝政府,为了控制和管理边疆地区,设立机构,配置力量,协调民族关系,积极拓展国家统治力量对边远地带的渗入,治边理论和经验日趋成熟和完善,取得了一定成效。与此同时,由于统治阶级的民族观念和阶级属性等所决定的自身缺陷,历代王朝所宣扬的以"因俗而治"、"以夷制夷"、羁縻政策等为主要内容的治边理论或政策也暴露了诸多问题。明王朝在治理北部边疆和处理与蒙古关系问题中的成败得失就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15.
康熙帝曾经说自己凡事但求实际,不务虚名。(《清圣祖实录》,卷二六八)这倒不是康熙的自诩之辞,而是他在治国理政中时刻遵从的一项准则。他曾经先后八次拒绝群臣们为他上尊号的请示,就从一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切实的例证。这八次拒受  相似文献   

16.
<正>5月27日,省政协在昆明召开"改善抵边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专题协商会。省政协主席李江主持会议并讲话。她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国必治边"的重要战略论述及中央和省委有关决策部署,切实把改善抵边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放在全省工作大局中来考虑  相似文献   

17.
"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高度概括和凝练了边疆治理特别是西藏边防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尼泊尔是中国在南亚重要的陆地邻国之一。两国边境共同面临着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中尼边防执法合作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法律依据不足、合作机制缺乏、执法信息交流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已成为当前中尼双方深入开展执法合作的障碍。分析研究中尼边防执法合作现状,提出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论清末川边垦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前程 《思想战线》2007,33(3):55-62
改变传统的“因俗而治”,实行边疆、内地一体化,是清末筹边奏疏的议题重心和政府治边“新政”的政策导向,大量档案文献证明,这一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首次将边疆的经济建设置于重要的位置。川边的移民垦殖,正是在此背景下,成为当局寻求川边治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台声》2020,(18)
正"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在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指引下,西藏、青海、甘肃、四川的藏族同胞和其他少数民族同胞逐步攻坚脱贫,基础设施日新月异,生活水平稳步提高,高原上到处盛开着"格桑"花。  相似文献   

20.
论唐王朝治边方略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疆的治理直接关系到国家整体稳定、安全、繁荣与和谐发展。唐王朝在治边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治边方略:倡导"夷夏一体",促进民族融合与边疆稳定;坚持"武略斯重","分而治之"化解边疆威胁;运用"怀柔之策",以多种方式抚边安疆;设置羁縻府州,"因俗而治",加强边疆管辖与治理;实行屯田互市,密切边疆与内地经济往来,强边固防。这些方略对于维护唐王朝的繁荣昌盛发挥了独特而重大的作用,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