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宁夏作为我国五大自治区之一,立足自身民族问题的解决,践行、丰富和拓展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形成了难能可贵的解决民族问题的"宁夏经验",这一经验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完善也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民族自治制度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这是我国社会发展和民族问题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解决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使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以巩固发展,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3.
刘成 《实践》2018,(10)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加强民族团结,根本在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理论根源越扎越深,实践根基越打越牢。"这些重要论述,指明了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加强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4.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创举,成为推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5.
宋月红 《前线》2017,(8):39-44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新中国之所以在民族自治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其思想理论源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民族理论,其社会历史条件主要是历史上国家长期统一、中华各民族相依并存,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的基本格局,特别是新中国的成立,人民当家作主,为实现民族平等团结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6.
总结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人大换届选举工作的基本经验,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正确认识和把握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关系,充分发扬民主,是搞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人大换届选举工作的基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根本政治制度。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真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是加快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保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发挥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发展平等、团结…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宜我国国情,符合各民族根本利益,是我们的一大政治优势,是做好全国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工作的根本保证。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定位为我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简称江泽民同志讲话)中,把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跨世纪民族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指出:“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把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区域自治紧密结合起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并不断加以完善。““坚持“是“不断完善“的前提,  相似文献   

8.
苗奇 《理论研究》2022,(6):53-61
正确解决民族问题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一项重要工作。中国共产党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成功探索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制度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区域自治问题的百年探索可划分为初步探索、奠基时期、继承发展、守正创新四个时期,为探究我国坚持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成功经验作理论性总结。  相似文献   

9.
一宁夏的民族区域自治历程,充分证明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完全符合我国国情,深受各族人民拥护,是正确处理我国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纲领,它形成、确立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国化的实践过程。中国特色民族区域自治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体现出四大特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坚持中国特色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动摇,坚持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制度和道路不动摇。只有这样,民族区域自治才可能在不断完善的基础上走的更远、更好。  相似文献   

11.
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法使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法制化,是中国民族法学体系的理论基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强大的政治功能和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自治立法保障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制度的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法律与民族政策的集中体现,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行政权力配置大于一般地方政府行政权力的配置。  相似文献   

12.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和宁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第一个比较完整意义上的民族区域自治政权——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党和红军经过努力探索,首次使用了少数民族自治政府的称谓,开展了回民自治的群众运动,运用民主的方式产生了政府领导机构,并通过了自治法规性的文件。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的成立,对革命战争时期党在局部执政地区民族区域自治的探索,乃至对革命胜利后确定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都具有实践萌芽的意义,是党最初尝试运用民族区域自治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珍贵结晶。  相似文献   

1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国策,是中国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本文运用比较分析法来论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第一部分概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历程。第二部分将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政策,即以前苏联为代表的民族联邦主义、以英国为代表的地方自治制度和以西班牙为代表的议会君主制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相比较。第三部分详细指出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保障了少数民族权益、促进了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对国家的认同、为其他国家解决民族问题树立典范。  相似文献   

14.
施文正 《实践》2005,(4):19-20
政治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集中体现,我国政治文明建设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既要善于继承,又要发展创新。  相似文献   

15.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立的新中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的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一项伟大创造。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成功道路。对我们今天更好地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政治制度,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共产党人》2008,(22):4-6
2008年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近期,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此,学习时报记者在自治区50大庆前夕,就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贯彻落实情况以及今后须引起重视的几个相关问题,采访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主席  相似文献   

17.
《共产党人》2008,(17):83-85
宁夏回族自治区足全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自治区成立5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自治Ⅸ党委、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认真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狠抓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努力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形成了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宁夏、2008年,温家宝总理,习近平副主席在宁夏视察时,都对宁夏的民族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民族区域自治思想集中体现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政策和制度。坚持民族平等和团结,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是这一思想的重要内容。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蒙绥合并、内蒙古东西部统一是贯彻毛泽东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所取得的伟大成果,内蒙古的发展繁荣是践行毛泽东民族区域自治思想的结果。新形势下,内蒙古要实现富民强区、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的目标,就要坚持和创新毛泽东民族区域自治思想,坚持党的领导和民族团结、坚持发展并惠及各族群众、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相似文献   

19.
徐磊 《实事求是》2012,(6):67-7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现代“民主”与“共和”理念在新疆多民族地区扎下根来,为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与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制度乃国之重器,事关根本,不可轻言废立。在今后新疆民主政治建设的道路上,“民族区域自治”至今尚无可以替代的制度框架。今后,继续完善乃至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需要坚持经济民主先导、人民民主专政、共产党领导、渐进式改革这四个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0.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创造性地提出的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是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符合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需要的基本政治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坚定不移的坚持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促进新疆社会发展,维护民族团结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