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4 毫秒
1.
<正>中国制造从整体上看,目前在全球价值链中仍处于中低端的位置。长期以来,在分析中国在全球地位的时候,往往是说中国出口占全球的比重。去年我们做了一个研究,来分析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分析价值分配中到底拿到多少,遗憾的是看到中国的出口贸易所拿到的增加值水平偏低。比如说按照2012年计算,如果从一般贸易而言,每1000美元的出口拿到的是792美元的增加值,也可以说是附加值,但如果把加工贸易  相似文献   

2.
服务是全球价值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不仅是连接价值链各环节的"粘合剂",本身也在被拆分为不同的独立交易"任务",并形成全球服务价值链。全球价值链的发展使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中间品生产更加依赖贸易规则,并使各国贸易政策的影响呈现放大效应,传统贸易规则需要因时做出适当调整以适应全球价值链发展的诉求。服务价值链的发展同样对贸易规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统筹考虑增值能力、有形商品贸易政策的影响、制度环境的中立性、跨境监管的一致性,将助于制定完善的服务贸易规则。发展中国家需要特别注重支持性服务质量提升、政策环境构建及利用全球经济变化带来的新比较优势,提高融入全球服务价值链能力并从中获益。  相似文献   

3.
受新技术革命、大国竞争与博弈以及新冠疫情冲击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全球化进程遭受严重挫折,全球价值链呈现出重构的态势。数字化、短链化、区域化、友邻化、绿色化、服务化成为当前全球价值链调整的重要特征和新趋势。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与发展模式转变,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方式也发生重大变化。面对全球价值链重构,中国要进一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布局战略性产业与新兴产业;借助RCEP合作框架,加强东亚区域价值链合作;以“一带一路”建设为载体,构建包容性全球价值链体系;加快构建统一大市场,以高水平开放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动价值链升级;加强与发达经济体的产业链价值链联动,不断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融入国际经济分工体系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由于中国制造业中许多行业的发展是以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形式介入全球生产体系的,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跨国公司,因此,中国的贸易增长具有典型的全球价值链的特性。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分析中国制成品的贸易竞争力,有助于进一步厘清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全球服务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崛起,我国的装备制造业逐渐呈现出向服务化转型的趋势,"互联网+"背景下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服务化转型不仅可以增加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价值链,而且对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关键时期的中国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同时要提升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层次和水平。在世界各国合作日益紧密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双向直接投资协同发展为我国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双向直接投资可以通过产业共生效应和双重技术溢出效应促进我国价值链向中高端升级,实现我国在更高水平上开放。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没有变,要持续推动我国国际分工地位的攀升,应坚持双向直接投资协同发展,明确制定差异化发展战略,在优化双向直接投资产业布局的基础上构建基于技术溢出的自主创新机制,进一步深化国际区域合作战略,加快我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地位攀升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全球科技创新正悄然重塑着全球价值链中制造业的资源基础和竞争优势,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加速应用不断推动价值链贸易突破原有制造业的分工极限。在产品内国际分工格局下,以“国际代工式”生产嵌入全球价值链是中国制造业基于资源及劳动力要素禀赋优势的被动选择,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出现了“未强先降”的“过早去工业化”现象,这有悖于全球价值链中我国制造业产业演进的应有路径。全球价值链是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统辖方式,资本的一般利润率趋向下降使剩余价值生产与实现的矛盾愈发突出,而资本逻辑导向的金融化与空间化并未缓解危机,却加速了中国“过早去工业化”的形成。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无论是国内大循环还是国际大循环,都需要建立以国家治理为内生性保障的治理模式,应从内核驱动、战略布局、产业互融等多层面构建中国“过早去工业化”的防控路径。  相似文献   

8.
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来,体现全球范围内有效利用并整合全球资源的分工与协作体系的国际分工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代国际分工的边界表现为价值链,以价值链解构和重整为特征的制造业全球生产网络的构建,为厂商寻求进一步的比较优势和在不同价值链环节寻求更大的经济收益成为可能.面对全球价值链分工日益明显的演变态势,世界上有些发展中国家通过探索与实践,早巳形成了一些富有借鉴意义的应对策略或模式,本文试图通过对比分析拉美模式和东亚模式的演变阶段及其形成原因,以期为我国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转型与升级提供必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张向晨 《求是》2014,(7):55-56
<正>经济全球化催生了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新型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靠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较强的产业配套和加工制造能力,融入全球价值链,发展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贸易大国。新形势下,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全球价值链,提升参与水平,提高国际竞争力,促进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一、全球价值链的形成和发展是经济全球化深化的体现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促使国际生产活动由一国内部或区域间的分工转变成全球范围内分工,这种新的国际化生产过程形成了全球价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世界贸易自由化趋势的不断发展,区域经济合作逐渐取代多边谈判,服务贸易成为贸易自由化的核心。美欧通过力推TTIP、TISA等高标准贸易谈判来巩固并扩大其在世界服务贸易的优势地位,延伸在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链。从长期来看,其规则取向有利于提升中国服务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有利于分享高标准贸易协定的溢出效应,也会进一步促进中国服务业市场开放;但同时也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挑战:部分服务业开放存在安全隐患,现有企业制度与经济管理体制面临升级压力,同时制约了既有优势服务产业出口和经济增长模式。为此,中国应主动采取措施加以应对:提高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加快实施自贸区发展战略,健全法制环境,完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积极参与国际服务贸易规则的制定。  相似文献   

11.
《求是》2014,(12)
<正>一些专家学者倾向于认为,美国正在藉第三次工业革命大潮来实现制造业的强势回归,并以此重构全球分工体系。真相到底如何?我们该怎样应对?这是需要弄清楚的问题。一、危机以来美国制造业的回暖二战结束以来,全球分工体系和贸易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从产业价值链看,一个重要的趋势是:美国等发达经济体逐渐向具有高附加值的价值链两端延伸(主要指市场与研发),而将处于中间环节、附加值较低的制造业向中  相似文献   

12.
制造业是中国经济增长和转型的重要基础,其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决定着中国整体国际竞争力的高低。通过对技术创新能力、品牌建设能力、制造业企业规模和发展方式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可以了解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影响和制约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因素是技术创新、人口红利、制造业结构和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等四个方面的问题。在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和制约因素分析的基础上,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十一五"以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快,但从比较优势和专业化分工来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并不高。未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深化国际合作,参与全球产业分工。文章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对我国战略性产业的未来升级路径进行分析,并借鉴美日韩等国培育战略性产业的经验,从亚太视域给出我国构建战略性产业国际生产体系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产业结构低端锁定现象研究——以浙江制造业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浙江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基地,制造业是浙江的支柱产业。但是近年的制造业发展情况表明,浙江制造业还没有脱离以量的扩张为主的模式,甚至有锁定在低端产业的趋势。本文运用比较劳动生产率、增加值、增加值率等指标测算了浙江制造业的结构优势,初步证实了浙江制造业存在低端优势锁定现象。  相似文献   

15.
全球制造业已经进入智能制造的新时代,世界各国制定的战略都不约而同地提出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目标。我国已进入经济新常态,辽宁经济持续低增长,这些对制造业大省辽宁提出极大的挑战,辽宁要想走出经济发展的低谷,重振装备制造业雄风,必须转变观念,走服务化转型之路。通过对制造业服务化的特点、必要性、发展条件的分析,结合辽宁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现状,探讨辽宁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方毅  崔晶 《理论学刊》2019,(3):56-65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动能加速转换,服务业比重不断增加,加快发展服务业已成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国传统服务业初见衰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较为缓慢,为此对外大力推进开放、对内加强协作的良性互动势在必行。首先,应加速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缓解产业结构失衡,取长补短。其次,面对全球服务业转型和全球贸易规则重构,必须加快我国经济全球化进程,促进全面对外开放,加快攀升全球价值链地位。最后,要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和市场监督机制,为提升中国在新一轮国际分工中的竞争力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7.
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出现,将国与国之间基于比较优势的分工从产品贯彻到产品内部的工序和流程,形成全球价值链,极大限度改变了全球经济运行方式。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以产品内国际分工为特征的中间产品贸易增长迅速。本文在采用垂直专业化率指标对我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进行全面测度的基础上,对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表明人均物质资本存量差距、规模经济、对外直接投资以及东亚生产网络促进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发展;技术差距、双边贸易成本不利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出口技术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密切关系是国际贸易领域的研究热点。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可以通过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实现规模经济效应、在进口中间产品的同时引进模仿创新及技术扩散等途径促进一国出口技术结构的升级。中国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后,在出口技术结构升级方面遭遇到低端分工地位、外资主导加工贸易等因素的制约。为此,在进一步融入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的同时,要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向产业价值链的两端攀升,主动强化FDI与本地经济的深层关系,以达到促进出口技术结构升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地位与发展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谷亚光 《学习论坛》2005,21(3):40-42
发展经济学家巴拉萨和迈耶在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并发展了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理论,根据这一理论,我国在梯度国际分工中仍处于低端地位,但已日益显示出上升势头,我们需正视本国制造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竞争中的不足,大力发展信息等制造业产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跳跃式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价值链视角出发,分析福建为何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吸引台资方面逐渐处于不利地位,文章认为除外在因素外,究其内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福建在与台湾的产业价值链分工中,长期满足于埋头做好价值链中的低端环节,没有适时提升自己在“哑铃型”价值链中的两端环节,影响了福建缩短与先进地区产业级差的努力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造成台资的北上西进。因此在大陆承接台湾产业转移条件发生巨变的今日,有必要对现存的闽台价值链分工进行重新审视,促进福建与台湾构建兼具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的产业协作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