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6月17日,伊朗将举行新一届总统选举,由于去年2月议会选举中保守派重操议会大权和前不久伊与欧盟关于伊核问题谈判陷入僵局,本届总统选举倍受国际社会关注,被认为是伊朗伊斯兰革命以来最重要的选举之一,关系到伊朗未来的发展方向.新一届总统选举不仅将反映伊朗国民对社会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意愿,而且将直接体现伊朗人民对伊朗在未来国际政治大格局地位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2月4日,国际原子能机构通过了欧盟提交的决议草案,决定将伊朗核问题向联合国安理会报告.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将于3月6日把该报告连同有关伊朗核问题的实施情况正式报告给联合国安理会.一石激起千重浪,有关各方反应非常强烈,谈判、制裁、动武软硬兼施,心理战和恐吓战越打越激烈.大多数国家都主张通过外交谈判途径,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各国为此开展了频繁的外交活动,国际舆论也深表关注.  相似文献   

3.
3月24日,联合国安理会15国一致通过关于伊核问题的1747号决议.决议敦促伊朗立即执行此前的1737号决议,加大对伊朗核和导弹计划相关领域的制裁,同时强调继续寻求通过谈判解决伊核问题.25日,伊朗强硬回应,指责新决议为"非法"决议,表示伊朗决不暂停铀浓缩活动,并决定部分中止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简称机构)的合作关系,直至该问题由安理会重新回到机构框架内进行解决.伊核问题再一次被抛到风口浪尖,牵动着国际社会的神经.  相似文献   

4.
美欧与伊朗在"伊核问题"上针锋相对、互不退让,经过10个多月的激烈争斗后,于6月初向伊朗提出了一个条件更加优惠的一揽子解决新方案.新方案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美欧,特别是美国对伊朗强硬立场的无奈,但同时也是布什政府以退为进,争取主动,为组建对伊朗制裁的广泛国际统一阵线新的外交努力.新方案虽使伊朗与美欧紧张关系得到短暂的缓和,但因"伊核问题"涉及到双方的根本利益,双方都难以做出实质性的让步,因此,估计双方的斗争还会持续,中东海湾地区围绕着"伊核问题"的紧张局势难以在短期内消除.  相似文献   

5.
美国总统特朗普2018年5月8日宣布,美国将退出伊朗核协议,称其是一个"全方位的失败",并宣布重启因伊朗核协议而豁免的对伊制裁,旨在削弱伊朗在中东地区日益上升的影响力,扶持美地区盟友,以最低代价维系其对中东局势的主导权。美国此举或使伊朗国内保守力量上升,重回与美对抗轨道,并将导致中东局势更趋恶化。  相似文献   

6.
由于特朗普政府单方面退出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并重启对伊强硬政策,伊朗局势在短暂平稳两年后再度升温。当前,域内外大国围绕伊朗问题激烈交锋,远超出伊朗核问题本身。地缘政治竞争构成大国博弈的中心议题,而这反映了"后美国时代"新的中东地缘政治秩序。这场博弈不仅关系到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的存废,也关系到海湾地区的稳定和中东地区安全秩序的重建。当前背景下,伊朗核问题的解决既取决于美伊之间的博弈,也与国际社会能否制定一个地区性集体安全解决方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经过3天的折冲樽俎,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2月4日以27票支持、3票反对和5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欧盟方面提出的一项决议案,决定将伊朗核问题“报告”给联合国安理会。中国对此投了赞成票,赞成将伊核问题报告安理会,并希望决议有利于伊朗核问题继续在IAEA框架内,通过外交谈判得到妥善解决,这是中国已经展现出的某些外交新思维在投票博弈上的进一步体现。问题是,既然中伊之间存在一定的“传统友谊”,特别是刚刚签署高达1000亿美元的石油协议,为了避免这种利益受损,中国为何不因循常例投弃权票呢?这里,体现了中国的深谋远虑之处:一方面,既然伊核…  相似文献   

8.
<正>波斯湾上空的和平"曙光"伊朗核问题由来已久,错综复杂,牵涉到的国际关系和国家利益微妙敏感,围绕伊核问题的对话谈判也一波三折。2006年1月初,伊朗宣布恢复中止两年多的核燃料研究,引发国际社会的关切和忧虑。同年7月,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推动下,伊核问题被提交至联合国安理会。随后,美、英、法、俄、中、德六国官员多次举行会晤,寻求伊核问题解决方案。2008年7月以来,六国与伊朗举行多轮对话,但由于双方在铀浓缩、制裁等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9.
2012年4月14日,美、英、法、德、俄、中六国与伊朗围绕伊朗核问题的新一轮谈判在伊斯坦布尔举行.与会各方对此次对话给予积极评价,并同意5月23日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继续会谈.在美西方与伊朗软硬对抗轮番升级、动武传闻甚嚣尘上之际,新一轮谈判在"十年来罕见的积极氛围"中开局,给人带来紧张形势有所转圜的感觉,伊核问题似乎向着缓和方向发展.然而,美西方与伊朗在暂停铀浓缩活动、解除制裁等核心问题上分歧巨大,双方互信严重缺失,巴格达会谈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前景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0.
伊朗核问题和美伊关系进展,尽管更多涉及国际政治,但其重要障碍之一则是美国国内政治。除了内贾德执政的强硬伊朗时期,自霍梅尼逝世后至今的整个美伊关系更多是受美国和以色列国内政治的影响。这在2013年伊朗政治生态转向温和、伊核问题取得重大进展的背景下体现得尤其明显。以鲁哈尼当选伊朗总统、伊核第一阶段协议的签署和落实为标志,伊核问题和美伊关系显现出积极发展的态势。但这一积极进展却引发美国内反伊政治力量的更大反弹,来自美国商务部的新制裁方案和美国国内对更多制裁的激烈讨论,说明基于伊朗人质危机的反伊民意和犹太人团体的反伊游说仍是中短期内美国内反伊政治的主要来源。就现有趋势判断,反伊政治未必能够阻止第一阶段协议的落实和最终签署全面协议,但的确会成为美国取消对伊主要制裁的障碍。如果制裁不能取消,伊核问题的解决和美伊关系缓和将不具备持续下去的条件。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一方面需要继续为推动伊核问题的解决以及美伊关系适度缓和作出积极贡献,另一方面也需在发展与伊朗经济合作时持谨慎态度,特别是要充分虑及美国制裁所造成的长期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