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李劲 《理论文萃》2007,(3):10-17
公民社会是一个源自西方的话语理念,是西方社会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在西方学者的语境中,公民社会以其特有的自治的特点,天然的与政治国家具有相对独立性”。中国学界对于公民社会理念的关注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开始系统的、严肃的理论反思。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国际上来看,在前苏联东欧剧变的历史进程中,世界范围内的公民社会理论研究重新兴起,  相似文献   

2.
公民意识是现代化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是近代宪政的产物.宪法意识是公民意识的第一要项和核心义项,宪法认同是构成公民意识的主要内容,它们不能完全依靠自然获得,是可以通过学习、实践、体验、感悟、模仿、借鉴或某种中介来培养和教育的.而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目前我国公民比较缺乏宪法认同和宪法意识,在校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增强他们的宪法认同度,培养以宪法意识为第一要项和核心义项的公民意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法治化水平和公民社会的实现程度.  相似文献   

3.
辛世俊 《学习论坛》2009,25(6):11-14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把握以人为本这个核心是关键.从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背景的角度把握以人为本的核心地位,主要是把握以人为本是现代化建设发展到新世纪新阶段的迫切呼唤,以人为本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要求,以人为本是国外发展的经验教训给我们的宝贵启示.从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的辩证联系中把握以人为本的核心地位,应该看到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在它贯穿于科学发展观要素的各个方面,起着统帅的作用.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鲜活的生活实践中把握以人为本的核心地位,需要我们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入的各种问题:第一,使所有的人都能得到入文关怀.第二,应特别关注社会的弱势群体.第三,解决因满足公共利益需要而给公民个人带来困难和麻烦的所有问题.第四,正确处理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第五,充分发挥政府在贯彻以人为本理念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公民意识、公共精神、公共文明是衡量一个国家公民素质高低和社会风气是否优良的重要杠杆.从公民意识到公共精神再到公共行为文明是社会公德建设的基本视角,也是建设现代公共文明的基本视角.增强公民意识是大力弘扬社会公德、建设现代公共文明的前提和基础;培育公共精神是大力弘扬社会公德、建设现代公共文明的关键和核心;养成公共行为习惯是大力弘扬社会公德、建设现代公共文明的目标和愿景.  相似文献   

5.
公民环境意识教育除了科学、法制和道德教育的角度之外,还应关注审美的角度,即从环境审关角度培育公民的环境意识.环境审美教育具有其它教育形式所没有的优势与独特性:以爱的情感为核心,对人的影响深刻而持久;以超越功利性为主要诉求,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品格.环境教育是提升公民环境意识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已呈现出跨领域、跨地域以及网络化的特征,这并非单一学科可以解释与决定的.所以,当前以专家与精英为主导的决策模式的局限性日益突出,科技决策中公民参与的呼声日益高涨.本文从志愿性社团是公民社会的核心要素入手,初步探讨了我国公民社会在推动科技决策民主化过程中产生的作用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政治民主化的主要路径:从党内民主到人民民主的路径、从基层民主到高层民主的路径、构建市民社会推进国家民主的路径、完善宪政民主推进国家民主的路径、实施公民教育推进国家民主的路径等.公民教育为民主政治提供根本的内在支撑,是其他政治民主化路径不可缺失的前提条件.因此.公民教育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重要路径.当前我国公民教育的开展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强公民教育理论研究;构建有机的公民教育体系;调整公民教育的内容;改善公民教育的外部环境等.  相似文献   

8.
黄杨 《探索》2007,(6):91-9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典型的人文精神"而非"朴素的人文精神"."典型的人文精神"具有工具理性、实践理性、价值理性三重性,即知性及其教化性、扬弃及其超越性、创造及其审美性.人们在张扬"人文精神"时,往往注重其价值理性而忽略其实践理性,即使注意到实践理性,也很少关注其工具理性;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往往注重其工具理性而忽略其实践理性,即使注意到实践理性,也很少关注其价值理性.在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既要对公民进行知性教育,又要鼓励公民在扬弃历史的过程中超越客体与自身,并在不断的创造过程中达到审美的境界.唯此,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深入人心,成为引领社会思潮的主导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9.
董曦  冯成  景伯平 《当代贵州》2005,(20):28-29
社会是企业的母体,企业是社会的细胞.扮演好"企业公民"的角色,是企业实现与社会发展和谐共进、确保企业长青的必要条件.在"企业公民"的含义中,最核心的意义是"要对范围更广泛的利益相关者负责".争做优秀"企业公民",应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对国内民族众多的国家而言,民族国家并非是解决民族与国家矛盾的最佳形式.所以民族国家必须向更高级别的公民国家发展.公民国家建立在所有公民权利平等的公民权基础上,并在市民社会领域承认民族成员的民族权利.但民主和谐的公民国家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从民族政治民主化到民族政策文化化,再到民族成员公民化的长期过程.  相似文献   

11.
公民社会在中国的兴起使社会主义语境中的公民社会问题成为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推进中国公民社会的良性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应吸收西方经验,更应关照中国现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质就是规范公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公民社会良性发展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良性发展的机制构建主要体现在主导地位机制、多元包容机制和引领塑造机制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张志 《学习月刊》2016,(2):10-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关涉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从三个层面上分别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本文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出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一、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构成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  相似文献   

13.
杨海坤  赵中华 《唯实》2008,(1):60-64
农民社会生活平等权是指农民作为公民在社会生活方面所享有的与其他公民同等的权利,其实质是农民立基于公民身份而享有的社会生活方面的机会平等。现实中,农民的社会生活平等权是极不充分的。应当立基于宪法视野采取措施保护农民的社会生活平等权,真正把农民当作公民来看待,尊重农民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实现农民到公民这一“从身份到契约”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14.
正(接上一期)4.坚持立德树人,切实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涉及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涵盖经济社会和人们生产生活方方面面。根据党和国家正在推进的重点工作,针对群众关心关注的重点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突出抓好三个方面的教育。  相似文献   

15.
平等权是社会公正的基本前提,平等权的实现程度决定着社会公正的发展水平.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是促进社会公正实现的重要保障.面对日趋多元的社会价值取向,需要从保护和尊重公民平等权出发,通过践行“三个倡导”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实现社会公正.  相似文献   

16.
杨文生 《求实》2013,(Z1):165-166
<正>中国学界关于公民社会问题的相关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一时期也是公民社会理论从一种纯粹的西方观念转变为全球性话语的阶段,从这一背景看,中国学界对公民社会理论的研究是世界范围内公民社会理论复兴的一个组成部分。值得关注的是这一进程是与中国的现实社会状况相契合,而不是学者们抽象思辨所催生的。近30年来,中国哲学界、政治学界、社会学界和法学界等诸多领域的学者对公民社会问题展开了多角度、深层次的探讨,具体可集中概括为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西方公民社会概念的演变历程是对西方社会结构变动过程的真实反映。西方社会结构的变动经历了从一体化到两分再到三分的过程,公民社会概念也随之变化。当用公民社会概念来分析中国的现实问题时,由于中西方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导致公民社会概念界定上存在"二分法"与"三分法"之争。通过比较,我们应该建构在三分结构上的国家、市场与公民社会的"三维制衡"的现代化社会存在结构。  相似文献   

18.
西方国家的公民表达的是每个独立的个人都有他的抽象的天赋权利.这些天赋权利不仅表现摆脱贫困这样的经济性权利,更表现在享有政治权利方面,而西方的完政框架保证了这些公民权利的可实现性.相比之下国内群众的概念就完全不同了,在这个概念下公民所内含的政治生命力消失殆尽,所以建设中国的公民社会,应该从重塑公民观念入手,而社团的整合功能正是联系群众到公民的桥梁.  相似文献   

19.
公民社会是独立于政治社会、经济社会的社会组织及民间公共领域,它所强调的自主、平等、参与、互助等价值理念,在促进市场经济发展,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首先从公民社会的含义出发,分析了我国建设公民社会的必要性;其次针对我国具体情况,从制度、文化、经济层面分析了我国公民社会发展的困境;最后,从政府、配套制度、公民精神、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出了几点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20.
政府公共管理就是履行公共职能,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这种"公共权力"来自公民权利,实质是公民权利的委托代理方式.因此公共管理必须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愿,并忠实地为人民办事.改革开放以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从传统社会向公民社会的转型,必然促使公民意识的觉醒和公民权利的回归,体现了公共管理强调社会主体多元,明确公民的国家主人地位,吸引公民的主动参与,强化公民权利对公共权力的制约机制等新趋势,逐步做到从"为民作主"到"靠民作主",进而迟到"由民作主",以实现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