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所谓和谐社会,是指在一个社会中人们的自我身心、人与人、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社会状态.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法律制度理清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需要公平正义理念的强化,更需要道德的保障与深化.因为一个没有道德的社会无论如何都不是一个和谐美满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有必要探求和谐社会的道德追求与完善.  相似文献   

2.
洪振华  ;唐光怀 《求索》2008,(6):62-63
和谐社会,决不是一个没有矛盾与冲突的社会,而是一个拥有良好的化解矛盾冲突机制的社会。而这套机制必然要以法治来支撑。法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同一性,表现为价值追求的同质性,建设过程的同步性,目标和手段的一致性;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表现为法治是创造社会和谐的有效机制,法治是社会和谐运行的重要保障,法治是司法和谐的制度支撑。  相似文献   

3.
不同的人对和谐社会的定义和看法也会不尽相同。秩序论认为:和谐社会是基于人类实践而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身之间关系和谐有序、协调一致的有机社会;结构功能论认为,和谐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等诸社会子系统之间以及各个子系统内部关系协调、结构合理和功能优越的社会;冲突论认为,和谐社会是一个能不断化解矛盾和冲突从而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与和谐的良性运行、充满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综上,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谐社会实质上是一种对立统一或差异协同,是一种动态变迁中的平衡与和谐,是一个能不断自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的良性运行机制,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并持续健康发展的社会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4.
童林 《前沿》2006,(10):161-163
和谐社会就是一个人们按照一定的法律和道德规则安定有序地生活,并且充满活力,富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社会。和谐社会不是一种社会形态,而是一种社会状态,就是各种矛盾和冲突处于协调的、有序的、均衡的状态中的社会,各种社会矛盾处于可控的范围内。和谐社会并不是非此即彼,此消彼长的对立状态,它的本质特征应当是“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一个没有矛盾和冲突的社会。  相似文献   

5.
陈世润  陈开敏 《前沿》2007,3(11):161-164
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一个遥远的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目标,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在人类社会发展特别是实现共产主义的运动过程中的各个历史阶段上展开,也就是要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确立现阶段上的现实目标和具体要求。社会主义社会尽管还不完全具备人的全面发展的充分条件,但人的全面发展在当前和谐社会背景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完整学说,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丰富和发展都是它的理论依据。本文通过从生产力、市场经济、社会体制、教育等角度分析和谐社会背景下的人的全面发展的限制因素,提出了和谐社会背景下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关键词。文章从人的现代化视角,阐释法律意识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并提出培育公民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良好法律意识的途径;认为法律意识是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巨大精神力量,和谐社会的构建是法律意识培育的现实基础,二者是一个互相推进的过程。培育公民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大力加强法律意识教育和努力建构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7.
韩经荣 《人大研究》2005,(10):53-54
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但这并不是说和谐社会是一个没有矛盾与冲突的社会,而是说和谐社会是一个能够有效地化解冲突的社会,是一个拥有化解矛盾冲突机制的社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人民法院在民主法制建设,维护公平正义,保障社会安定有序中承担着重要职能。对人民法院而言,尤其是基层法院是扎根于基层人民群众的“根须”。人民法院参与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基层,因为,人民法院受理的案件80%在基层,80%的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在基层,人民群众认识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主…  相似文献   

8.
民主法治和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公平正义是民主法治得以实现的重要表现,是民主法治的必然结果;诚信友爱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是对人与人、人与自然的道德要求;安定有序和充满活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基础,任何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都是安定有序的,任何一个安定有序的社会也是充满活力的。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既是一个高效率的社会,又是一个充分体现社会公平的社会;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既是一个不断提高经济效率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切实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的过程。本文主要探讨了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如何以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为切入点,在经济效率和经济公平、社会效率和社会公平的不同层次贯彻不同的效率与公平原则,从而实现效率与公平的良性互动,达到二者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0.
时振谦 《协商论坛》2007,(10):12-12
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应该是在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中不断前进的过程,是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和谐因素的过程。随着改革和发展逐  相似文献   

11.
增强社会活力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提高社会管理能力的根本标志之一。充满活力的社会的标志社会活力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源泉。一个没有活力的社会是没有生命力与停滞的社会。缺乏了生机和活力,整个社会一潭死水、死气沉沉,这不是我们要追求的和谐社会。社会活力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一个没有矛盾的社会.但应该是一个社会矛盾一旦发生,就能得到及时化解,并且以低成本方式化解的社会。要建设这样的和谐社会,从社会基层建立完善大调解机制显然是很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王黛丽 《理论月刊》2007,1(9):29-31
"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个十分重要的内涵,也是社会主义追求的终极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导向,而人的全面发展又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互为前提、共生共容的: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无从实现;离开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的全面发展也将只是一个伟大的空想。  相似文献   

14.
人的全面发展进程不是一个自发过程,而是一个在外界因素作用下的自觉过程,不是一个短暂的突变过程,而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推动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又接受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推动。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精神富有社会的核心要求,是社会变迁的价值指向,两者相互促进、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15.
第三条道路及其对中国和谐社会构建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和谐社会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借鉴国外各种类型政党的有益的执政经验。而第三条道路基本主张作为西方中左翼政党的理论基础和施政纲领,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触及了一系列关系当代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其政治观、经济观、福利观以及外交观可以为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须奠基在三个基础之上,即物质基础、政治基础、思想基础。社会和谐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利益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问题在于解决好人的利益问题;而政治现代化、民主化,形成一个多元化的、更为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使社会各种群体的利益和谐共存、协调实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关键;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人的和谐最重要的则是一种内在的自我心灵的和谐,也就是深层次的社会精神文化和社会心态的和谐。  相似文献   

17.
陈毅君 《前沿》2007,(12):197-200
社会公正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素之一,因其与社会和谐的内在关联以及它对社会和谐的价值性意义,使它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具有独特功能和作用。社会公正在利益分配、社会关系的合理化以及促进人的发展问题上为和谐社会的达成提供价值标准、行为准则和制度保障。一个真正和谐的社会应该建立在公正的制度之上。  相似文献   

18.
创造促进和谐,和谐增强活力。理想社会的构建并不是遥不可及,值得我们倾力。和谐社会是相对于不和谐社会之状况而言的。从矛盾学说来看,“和谐”总是相对的,“不和谐”却是绝对的。虽然构建一个和谐美满的社会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是一个延续着的社会却难以避免许多不和谐因素。为此,人们努力消除这些不和谐因素,使社会日益变得和谐起来,从而提高整个国民的生存发展质量。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创造活力担当极其重要的任务。创造活力激发人的勇气和智慧今天,我们社会面临的新问题和新矛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如何破解,需要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然而仅就和谐社会本身而言,它只是社会发展的一种状态,不是与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相并列的一种社会形态,更不是只有我们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独有的状态。世界上任何国家都在追求一种和谐安宁的状态,这符合任何一个执政党(包括资产阶级执政党)的价值追求,同样也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在追求和谐状态方面,世界各国采取的措施可谓五花八门,但在以思想政治教育推动社会和谐方面却是不约而同,甚至是惊人的相似。在这方面,新加坡堪称典型的代表,我们分析其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可以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管华 《理论月刊》2005,(9):36-38
辩证的解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会发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许多特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多样性统一的社会;是一个充满活力稳定的社会;是一个注重和谐发展的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是一个和谐自我的社会。这些特征充满了辩证法,正确认识这些特征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