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两岸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两岸关系也不断向前推进,虽然经过“太阳花学运”的冲击,两岸关系发展放慢了速度,但是两岸关系发展中的起起落落是常态,并不影响和平发展的大趋势。此外,民进党"台独"路线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民进党内在两岸问题上的分歧日益扩大,有部分政治人物提出调整两岸政策的动议,甚至冻结“台独党纲”,在党内虽有争议而无结果。下一步,民进党的两岸政策向什么方向调整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
正民进党一直在广泛检讨两岸政策,其中不少绿营人士提出一些较具开放与务实性的政策主张,让许多人包括大陆学者对民进党转型与其两岸政策调整抱有期待。然而,外界却不明白,民进党内部人士的两岸政策论述,只是个人的政策主张(甚至有某种党内政治斗争的策略考虑),而不是民进党的政策共识,目前民进党内除了有"统战"考虑的"善待陆生、陆客、陆配"(没有陆资)的共识外,根本没有任何调整与改变,而且对两岸关系发展的牵制力增  相似文献   

3.
冷波 《两岸关系》2009,(5):25-26
4月11日,民进党联合台联党举办第二次“民间国是会议”,围绕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大肆攻击马英九的大陆政策,显示其未来将继续坚持“台独”立场,阻挠、破坏两岸关系的发展。在和平发展成为两岸关系主题的情况下,民进党的两岸政策与民意的落差日益加大,其路线困境越发突出。  相似文献   

4.
今年以来,国共两党、两岸双方继续深化互信、累积共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基础得到全方位巩固,两岸关系前景光明。与此同时,马英九当局仍深陷执政困境,国民党中生代卡位战提前上演;民进党派系斗争激烈,两岸政策调整依旧窒碍难行。两岸关系平稳务实向前发展,二轨政治对话持续开展两岸继续在反对"台独"、坚  相似文献   

5.
《台声》2017,(19)
<正>据《旺旺中时》9月11日发布民意调查指出,73.7%的民众认为民进党当局应调整两岸政策,以改善两岸关系;74%认为大陆对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增加。台湾《中央网络报》今日发表评论文章指出,台湾民众对于这些变化,不会没有认知,便反映在各项民意调查上。因此,如果两岸僵局持续,民意对蔡英文两岸政策的观感,只会更差,甚至将跌出民进党  相似文献   

6.
《台声》2016,(4)
正两岸目前处于一个"各方不急、先搁着"的观望状态。两岸协议监督条例、蔡英文"520"就职演说,都是民进党两岸政策的重要观察指标,但两岸不确定因素带给民众的预期心理进而拖累现实经济,值得观察。对民进党而言,目前对两岸议题似乎也不急。选前,民进党就对马当局的两岸关系处理方式抱持了怀疑态度,才会以两岸协议监督条例来放大检视。再说,民进党对两  相似文献   

7.
《台声》2016,(7)
正摘编自3月17日《人民日报》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就两岸关系发展发表讲话,使"九二共识"再次成为两岸高频词,人们再次将目光聚焦于民进党对"九二共识"的态度上。坦白地说,民进党以"维持现状"为核心的两岸政策,虽然在台湾地区"二合一"选举中蒙混过关,但是,要真正落实到两岸关系发展的实践,"九二共识"才是最务实的选择。如果民进党要维持两岸现状,作为两岸共同的政治基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2016年1月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临近,蔡英文的两岸政策论述益发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蔡英文在台湾"九合一"选举之后信心爆棚,在民进党两岸关系政策上采取拖延策略——坚持"台独"立场,在两岸政策论述上躲闪、回避,不作出明确表态。蔡英文的这种态度已成为影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大隐患,美国朝野对蔡英文、民进党的担忧也与日俱增,要求蔡英文对其两岸论述作出正面、直接表态的声音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9.
正2018年台湾"九合一"选举结果揭晓,民进党遭遇惨败,台湾学者和媒体普遍认为未能妥善处理两岸关系是该党败选的重要原因之一,纷纷抨击民进党在选战中操弄"台独"意识形态、升高蓝绿对立,强烈呼吁台湾当局尽快调整两岸政策,改善两岸关系。一、民进党操弄"台独"意识形态、"抹黑"政治对手,与台湾民众希望改善经济民生的愿望背道而驰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荣誉教授赵春山认为,民进党惯用统"独"、族群议题来动员民众和宣传造势,但  相似文献   

10.
《台声》2016,(19)
正9月14日上午10时,国台办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发言人马晓光就近期两岸热点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两岸关系何去何从取决于台湾当局的一念之间有记者提问,民进党执政已经超过了百日,您如何来评论民进党当局的大陆政策以及当前和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马晓光说,今年5月20日以来,民进党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不认同两岸同属一中,单方面破坏两  相似文献   

11.
大陆政策是民进党主席蔡英文上台执政稳定与否,以及执政后两岸和平发展能否延续的关键。为了应对岛内政经情势变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国际关系演变,蔡英文不得不对其大陆政策做出相应调整。在影响蔡英文大陆政策调整的诸多因素之中,既有着明显推动其政策调整的动力来源,也有着顽固反对其政策调整的强大阻力存在,从而使蔡英文大陆政策调整带有明显的策略性、复杂性、模糊性和欺骗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3月22日,胡锦涛总书记与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在北京会面,举行2008年以来的第五次"胡吴会"。这次会面是在台湾"大选"之后两岸关系发展出现重大积极变化与民进党开始检讨调整两岸政策的新形势下举行的,也是在马英九“5.20”就职演讲之前举行,  相似文献   

13.
吴宜 《两岸关系》2011,(9):14-15
2008年下台后,民进党受制于各种因素并未对陈水扁时期的两岸政策进行检讨与调整。2009年底县市长选举后,随着政党实力的增强和重新执政希望的增大,蔡英文开始对两岸政策进行策略性调整。  相似文献   

14.
王建民 《台声》2013,(6):42-43
在两岸关系持续改善与两岸经济合作持续扩大之际,以党主席苏贞昌为首的民进党不愿参与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来,不愿改善与大陆的关系,反而另起炉灶,要步李登辉的后尘,鼓吹“新南进政策”。绿营重量级人士近来纷纷出访东南亚,要台商“南进”,  相似文献   

15.
3月份,台湾民众以选票表达了求和平、求稳定、求发展的主流民意。两岸民众对台湾地区新领导人马英九、萧万长上任后改善两岸关系、促进台海和平都抱有相当的期待。一是国民党与民进党的大陆政策之间有本质上的差异,国民党不支持“法理台独”,坚持“九二共识”;二是国共两党交流建立的政治共识,为两岸关系的改善奠定了政治基础;三是民进党执政8年意识形态挂帅导致经济衰退的历史教训,使得国民党执政不得不更加重视两岸关系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台声》2016,(11)
正蔡英文"5·20"宣誓就职,民进党完全执政,马英九执政8年来,两岸保持和平与稳定的交流发展与成果。"我们担心这些成果在蔡英文执政后马上被破坏。是否回到过去两岸交流的停滞、甚至对峙情况?这都不是台湾民众所乐见。"蔡英文"就职演说"不承认"九二共识",无法具体说出内涵。此外,民进党内部"台独"声音也是两岸关系未来发展的隐忧。民共领导人之间没有互信基础,这是两岸关系未来很大的变数。"5·20"后的两岸关系将可预见磨合与冲突。民进党为了区隔它与国民党的两岸政策,似乎  相似文献   

17.
陈星 《统一论坛》2012,(2):57-60
2012年台湾“二合一”选举已经落下大幕。本次选举中民进党再次败北,原因很多,其中两岸论述的空洞与僵化是一个重要原因。从客观现实来看,两岸论述调整是民进党未来一段时间内必须面对的问题。 民进党败选的两岸因素对于这次台湾大选的结果,岛内外的评论可谓汗牛充栋,观点也是五花八门。这些评论绝大部分都涉及到民进党两岸政策对这次选举产生的影响。尽管民进党内许多人现在依然不愿承认,  相似文献   

18.
黄涛 《两岸关系》2015,(3):14-16
<正>1月21日,民进党"中国事务委员会"召开蔡英文2014年回任党主席以来的第一次会议,就国际、两岸、台湾内外整体情势进行评估,并就两岸城市交流进行讨论。蔡英文在会上提出民进党处理两岸关系的"三个有利"和"三个坚持",要求民进党执政县市建立"处理两岸事务之机制",并加强信息和经验共享。台湾舆论认为,蔡英文回避"九二共识",主要意图是独揽绿营两岸政策  相似文献   

19.
缥缈的命题     
《台声》2015,(4)
<正>摘编自1月30日台湾《中华日报》民进党中常会通过提前进行2016年台湾地区领导人初选,顿时令岛内政坛硝烟味更加浓烈。此次选举关乎未来岛内政局走向,两岸关系则是影响台湾整体走向的关键因素。观诸民进党主席蔡英文日前就两岸交流立场首度提出的"三个有利、三个坚持",再次显现出其对于两岸政策仍未改缥缈务虚的调性。自1986年民进党创党以来,其面对两岸关系立场始终处于"混沌理论",举凡相关论述或政策都以零碎片断呈现,未能组构成完整的体系,致使所谓  相似文献   

20.
《台声》2015,(10)
<正>摘编自5月6日台湾《联合报》对于中国国民党主席朱立伦率团赴大陆参加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民进党主席蔡英文批评其提到两岸要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争取"国际空间",会使两岸关系越走越窄。蔡英文似乎忘了,两岸关系之所以越走越窄,民进党才是主要的"贡献者"。蔡英文担心两岸关系"变窄",虽然传达出两岸关系需用心经营和开拓,才会有正向而开阔的发展,但问题在于,民进党在两岸关系上扮演的角色,历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