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科平 《前沿》2008,(10):173-176
刘勰将文学活动提升为立言,视文学作品为不朽之物,此观念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表现甚繁。在“文之枢纽”主体部分即《原道》、《征圣》、《宗经》三篇文章中,对之作出了完整而系统的说明。从“立言不朽”高度来审视文学写作和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刘勰撰写《文心雕龙》,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给我们树立了光辉而不朽的榜样。  相似文献   

2.
刘勰的"文道自然"首倡"自然"论文学观;钟嵘的"自然英旨"确立了诗歌理论上的审美标准,进一步促进了"自然"论文学观的确立。他们完成了自然观从哲学到诗学的转变,对中国诗学自然观的确立具有肇始之功。"自然"与文采的关系是六朝"自然"论文学观的最基本的命题,在这种时风的濡染下,在"自然而不废文采"的理论视野中,评价以自然、平淡著称的大诗人陶渊明,《文心雕龙》只字未提,《诗品》仅列为中品,见出《文心雕龙》、《诗品》理论的尴尬之处和刘勰、钟嵘自然观的局限性。从匪夷所思的评陶现象、后人对自然观的理解以及自然观的哲学之源头文学之流变都可看出,这种局限既是时代的局限,也是自身的局限。  相似文献   

3.
班固《两都赋》主旨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班固《两都赋》主旨考辨孙亭玉班固《两都赋》在六朝时极受重视,范晔《后汉书》、萧统《文选》均全文刊载。皇甫谧、刘勰对其予以赞扬。可他们对《两都赋》主旨的认识还有所欠缺。范晔所言极是而不鲜明,萧统更重其“文”;刘勰、皇甫谧仅将其视为名赋,不谈其主旨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刘勰不提陶渊明的原因试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陶渊明在南朝大多数人看来只是一个普通的玄言诗人,加之他和刘勰在哲学观、政治观及美学观几个方面几乎都严格地对立,致使刘勰也未能免俗,将陶渊明归入玄言诗派。刘勰本来就对玄言诗派颇有贬辞,对其代表作家孙绰、许询评价也很低,因此,在刘勰心目中,陶渊明就更不值一提了。这不能不说是《文心雕龙》的一个缺陷。  相似文献   

5.
正在文学创作的天空中,幻想是作品高飞的重要引擎,任何缺乏幻想的文学作品,都会枯燥干瘪,失去文学的本质趣味,儿童文学尤为如此。在淮安这片文学土地上,从来不缺幻想的基因,吴承恩的《西游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世界科幻小说的鼻祖。现当代淮安作家群的作品,也不乏靠幻想的光芒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精品力作。近读陶潜鸿新近出版的儿童文学《猫青青和她的  相似文献   

6.
论陶渊明《闲情赋》的基本意旨及其人生向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生活于晋宋易代的特殊动乱时期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一向被历代评论家定位于“田园诗人”、“隐逸诗人”,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歌之祖”。这种评论的确显示出陶渊明逃避纷乱世界,归复自我心灵和优美自然的本质趋向和重要精神。但与此同时,这种定位性论断也带来了一种简单化和模式化的误读倾向,而对反映诗人其他精神维度的另种心灵向往和理想追求的诗文历来均缺乏全面的探索和发掘。这种批评方法的局限性首先在对陶渊明《闲情赋》的阐释中彰显出来。这篇一直争议颇大的作品在南朝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陶渊明集序》首次…  相似文献   

7.
在辨析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文心雕龙.原道》所原之“道”本自于《易传》“天人合一”之道。刘勰“原道”论美学的价值体现在:首先,将哲学之道转化为诗学之道,是刘勰的一个首创。其次,将文学的合法性上升到“道”的层次,亦是刘勰的首创。最后,刘勰强调了“文”的自然美与教化功能的统一,揭示了“文”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美学本质。从中西比较的维度来看,刘勰赋予文学最高的合法性,与柏拉图、黑格尔以“真”的维度来苛求文学,贬低文学的价值异迥。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古文论民族特色的研讨中,有的研究者注意到了秦汉时人将礼乐刑政、典籍方策、造论著说、修饰润色和文德之操都称作“文”这一现象,由此得出杂文学体制是中国古代文论一大特色的结论,这是有道理的;但他们把秦汉时期对文学独立品格认识模糊仅仅归因于时人对文学本质特征的认识尚处萌芽状态则是不全面的,因为不仅在文学观念业已觉醒并获得很大发展的魏晋六朝时代,依然有萧统、刘勰等人把诏策颂赞等  相似文献   

9.
<正>毛泽东的诗论数量不多,更不像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艾青《诗论》等专著,但对中国诗苑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却是十分巨大的。本文只就其"诗论"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小说语言向来就以质朴精炼见长,从不用华丽的词藻和冗长的描写,短篇小说《孔乙己》便是佐证。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从语言的角度来观察分析文学作品,也是赏析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来看《孔乙己》的开篇描写:“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寥寥数语,平铺直叙,从而交待出孔乙己活动的重要场所。曲尺是大家熟悉的东西。以曲尺状其形,即省笔墨,又容易为读者所了解。在咸亨这个小小酒店里,这曲尺形的大柜台是社会地位不同顾客的分界线。阔绰的长衫主顾可以“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  相似文献   

11.
刘勰在《体性》篇中论述了风格与作家创作个性的关系,在《定势》篇中论述了风格与文章体裁的关系,在《时序》篇中论述了风格与时代的关系。在《风骨》篇中刘勰则对风格提出了一项最基本的要求:“风清骨峻,篇体光华。”即要求文学作品的风格做到“蔚彼风力,严此骨鲠”,表现出“文明以健”、“符采克炳”的特征;并对这一风格特征进行了充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2.
萧统缘情考     
丁功谊 《求索》2007,(12):171-174
中大通三年,王筠在悼文中提到萧统的文学观:“吟咏性灵,岂惟薄伎;属词婉约,缘情绮靡。”这段话很少引起人们注意,人们多以典雅作为萧统的审美理想,并与萧纲的文学思想相对立。如果联系《文选》所录“情赋”、情诗,以及萧统的诗歌创作,我们可以看出萧统还有缘情的一面,那就是对艳情的关注和肯定。  相似文献   

13.
"宗经"思想不仅来自于刘勰对儒家文化传统的推崇,也来自他对于文学自身发展源流的体认,其中包含着刘勰对于文学的性质的理解。刘勰的"宗经"思想及五经皆文的观念,注意到了先秦以来文学与政治、历史、哲学、伦理之间的紧密联系,这是《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大文学"性质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4.
主体是文学活动的关键因素。中国古典文论对主体性的认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文心雕龙》对主体性的强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刘勰赋予道、圣、文积极的含义,在解决三者之间关系的同时,又把从道至文看做一种过程。在主体性日益萎缩的今天,重温刘勰关于主体性的论述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蒙金含  林树明 《求索》2008,(5):177-179
《文心雕龙·辩骚》作为刘勰文艺思想的“枢纽”,全面反映了他对楚辞的审关方式和评价标准。刘勰对屈原的高度赞扬和欣赏,表现了他对楚辞的钦慕式的审关认同,这种审美认同感最终导致刘勰对楚辞审关超越意识的形成。刘勰的文学批评是以其思想素养为基础的,他将不同的思想糅合在文学审关活动中,形成独特的审关经验,这种审美经验也是他在《文心雕龙·辩骚》中对楚辞形成钦慕式审美认同感、实现审美超越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灰姑娘》和《叶限》是两个世界闻名的民间故事,由于故事产生的地理环境不同,因而携带了不同的地理基因印记,在文本中也显现出迥异的地理特征。文学地理学是批评和研究文学的重要方法,本文以文学地理学这一研究视域为切入点,探究文学地理学视域下《灰姑娘》与《叶限》两个民间故事中女性抗争意识的文学内涵。  相似文献   

17.
孙董霞 《求索》2013,(3):135-137,223
赋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关于赋体的特征,历来是众说纷纭,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刘勰对赋的界定可以说最为全面,也最接近赋的本质。但刘勰的界定无意中将其外延缩小,为后世人们对赋文学基本特征的认定设置了障碍。本文在分析了历代学者对"赋"文学特征的讨论之后,结合后世赋文学的发展演变情况,认为"铺排"是赋最为稳定和持久的基本特征,这一特征是所有赋文学的共性,基本上可以涵盖所有赋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8.
况立秋 《新东方》2002,(1):69-72
刘勰的《文心雕龙》强调文学的自然美与艺术美,形成了“重情尚采、质文统一”的美学思想核心。他认为:有形、有声之“文“来自客观的自然界,是自然而然的美:物是客观存在,情是物的主观反映,辞是情的表现手段,情依赖于物,辞有赖于情。刘勰肯定自然之美,是为了进一步论证人文之美。他从文艺与现实的关系出发,认为艺术美来源于客观的现实生活。社会生活对文艺起着决定的作用,而艺术美又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骏爽刚健的风骨则是品评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19.
南朝人刘勰所撰《文心雕龙》,是我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学论著。全书五十篇,其中《杂文》篇是我国古籍中首先提及并讨论杂文的篇章。今人研究杂文概念和源流演变,往往提及此篇。然而几乎众口一词,认为刘勰所谈的杂文与今日所谓杂文“完全不同”,因而抹煞了这篇作品的现实意义。其实,只要仔细认真地读一读这篇文章,我们不难发现,刘勰所论确有许多可供借鉴之处,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林方直 《前沿》2008,(2):F0003-F0003
《自然之子:陶渊明》(内蒙古大学2007年修订版)是内蒙古大学高建新教授精心撰写的一部学术著作,是著者多年来潜心于此领域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全书系统、深入地探讨了陶渊明的家世、生平、思想、创作、人格价值及其对后代的影响等重大理论问题,全面清理总结了前代有关陶渊明的研究成果,在充分搜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博采众芳,广鉴前贤,实事求是地评价陶渊明,重新发掘陶渊明的独特价值,最终还陶渊明一个本来的面目。全书选取了有关陶渊明研究的十个重大问题加以深入细致的分析评价:一、陶渊明的家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