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是中国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在长期的制度实践下,中国财政制度存在着政府事权边界不清、央地配比失衡、事权与支出责任相互脱离以及政府权责不统一等问题。根据财税改革基本要求,需对央地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划分进一步规范,并明晰央地财政关系,适当扩大地方财政自治权,明晰事权范围,在明确央地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基础上强化权责统一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收入范围划分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三个方面,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就现阶段如何完善我国中央与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提出了对策设想。  相似文献   

3.
公共支出的增长效应源自政府生产性支出的连续投入与非生产性支出的资源重置的有机结合,其增长绩效亦与公共支出规模扩张、公共支出结构优化二者显著相关。受制于财政支出的国民经济功能定位,其助推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期限结构和区域差异。本文通过搭建包含公共支出短期生产效应与长期福利效应的双重转化框架,利用全国与川浙两省1980—2010年的经验数据估计了公共支出增长效应的期限结构及区域分异,并在财政分权内生条件下考察了生产性支出与非生产性支出的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贡献。研究发现,公共支出规模与结构对地区经济增长能够产生正向拉动效应,贡献率差异体现在期限结构分异上,过高的公共支出规模和生产性支出不利于城乡差异遏制。财政分权为地方政府提供了强大的制度红利,并从利益均衡上促进了地方公共支出竞争的实现,有利于政府实现公共产品供给均衡化。  相似文献   

4.
治理土地财政:一个公共经济分析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财政是地方政府在特殊转型时期受财政分权、地方竞争等多重因素影响而实施的维护自身利益格局的理性选择行为,对中国经济发展、社会转型产生多方面深远影响。本文在运用公共经济理论阐释土地财政成因的基础上,提出治理土地财政的公共经济框架:优化公共财政体制,促进政府间事权财力再平衡;壮大地方公共收入体系;推进公共预算改革;建设公共经济治理型政府等。唯有如此,中国才能真正走出土地财政泥淖,实现包容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1994年分税制改革"三位一体"地规范了政府企业、中央地方、公权公民关系,我国财政体制由行政性分权转为经济性分权。完整、准确地理解分税制必须澄清分税制的逻辑起点、政府事权范围对政府收入规模起着大前提作用、事权划分是深化分税制改革中制度设计和全程优化的始发基础环节、广义税基的收入划分的税种属性与特点、收入与支出二者在政府间划分遵循的不同原则、财权与事权相顺应和财力与支出责任相匹配等要点的认识。健全完善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应是在明确政府改革中职能转变、合理定位的前提下,建立内洽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事权与财权相顺应,财力与支出责任相匹配的财政体制。  相似文献   

6.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责任划分及支出分配是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核心,也是财政体制力图解决的根本性问题。文章通过分析我国政府间责任划分与支出分配的法律制度现状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应建立以《宪法》为根本,以《预算法》、《政府间责任法》、《税收基本法》为主导,以《财政收支划分法》、《政府间转移支付法》等相关法律为主体的法律体系,使我国政府间责任划分与支出分配进一步明确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我国省以下财政事权划分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存在的不足,以及在既有的中央和地方关系的财政格局下,地方政府应对挑战的举措,以及存在的不足。当前改革面临的挑战主要是省以下政府事权与支出责任现状的形成路径、既有政府间事权的决定方式、中央现有改革政策给定的空间、财政三大改革的展开逻辑与围绕着政府职能的相关改革四个方面的影响。必须抓住改革的主要问题或关键环节进行应对。  相似文献   

8.
发达国家财政分权实践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在美国,政府之间事权和财权的划分已经上升到宪法层面,机制设计上注意"避免联邦政府随意转移支出责任和上收财权",兼顾"联邦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和地方政府创造力"。在法国,1982年以后的财政分权改革在适当下放税权的同时积极完善对地方政府的监督体系,以防止公共资金的滥用。在日本,全部归地方的住民税的设置充分体现了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的激励相容机制,具有完善法律依据且规模巨大的日本地方交付税有力平衡了地区间财力差距、确保了地区间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  相似文献   

9.
公共支出绩效评估就是要通过及时可靠的支出绩效信息,来强化政府预算约束,提高公共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其最终目的是增强政府部门的公共受托责任和财政透明度,改善政府的绩效,提高政府的执政能力,推动有效政府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当前公共教育需求全面增长、需求结构快速变化与公共教育财政体制不匹配、不协调,成为教育改革面临的主要矛盾之一。因此,如何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指导下建立和完善适应公共教育需求的财政体制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在对教育产品属性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探讨财政体制改革滞后抑制教育发展的表现,并从厘清政府与市场教育职责、合理配置公共教育的事权与财力、调整规范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转移支付体系及完善公共教育财政法律法规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突出特征是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构建和运转中承担主体责任。对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忽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一大失误。从地方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要发挥主导作用的意义上看,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主要关系:一是责任承担方面的中央政府责任和地方政府责任的关系;二是财政责任方面的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关系;三是激发工作动力方面的领导干部考核机制和做好社会保障工作的关系;四是完善制度建设方面的地方政策和全国各地衔接的关系;五是协调利益机制方面的政府决策和农民意见表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一般财政理论认为 ,财政收支划分应以财政主体所赋予的公共事权边界来决定 ,但是现行财政体制的过宽事权界定使农村基层的公共品供应出现“捉襟见肘”局面。作为解决农村公共品供给短缺的重要制度资源 ,农村基层非正规财政制度的产生是这一困境诱致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而解决目前非正规财政制度的扭曲运作应围绕两方面展开 :一是确认基层非正规财政制度存在的理由 ;二是努力维护这一财政公正运行。  相似文献   

13.
参照传统研究的逻辑无法解释地方政府对同属非生产性公共支出的行政管理和教育支出“厚此薄彼”的现实.基于非生产性公共支出直接利益归属的不同,同时由于地方政府官员并非都存在追求职位晋升唯一目标,经济绩效也并非决定地方政府官员晋升的唯一因素,社会网络资源对其晋升也有很大的影响力.中国式财政分权的总体效应是抑制地方政府教育投入的力度,而刺激了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而且行政人员规模的增长在刺激行政管理支出膨胀的同时,对教育支出产生显著的“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14.
县级政府的财政能力对当地民众的信任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关联机制在于,基层政府的财政能力决定其是否能够提供较好教育、医疗、卫生等非经济公共物品,而民众对政府所提供的非经济公共物品的满意度直接影响到相应的政府评价和信任。分税制改革后,其"层层上收"和"驱赶效应"造成了基层政府的财权事权的不平衡状态,这对基层政府的财政能力和地方治理提出了挑战,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将削弱民众对当地政府的信任程度。  相似文献   

15.
法国政府在整体治理的大背景下,进行了地方财政制度改革。通过开源节流、强化对地方公共开支的控制,动态评估地方直接税(主要是地产税)的税基、使之更为客观真实反映土地价值,完整补偿取消职业税的代价、保障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相一致,限制在同一税基之上的税收重叠、明确各级地方政府的主体税种。法国地方财政制度改革从较为微观的地方税制调整入手,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保障推动地方财政自治,同时进行地方政府组织结构和政府职能等综合配套改革。对法国地方财政制度改革的得失进行检讨和总结,对于完善我国地方财政制度,推进地方财政自主法制保障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青海人大》2010,(2):50-51
第五.向下级财政转移支付情况。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即按照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合理确定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原则。将税种统一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并建立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体系,分设中央与地方两套税务机构分别征管。同时.建立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制度。所谓转移支付,是指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财政补助.目的是为了平衡地区之间的财力,实施国家有关法律和政策。以及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体制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也逐渐由集权型向分权型演化。可以说,财政分权体制改革一直是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内容。这种特殊的分权模式赋予了地方政府双重激励结构即财政激励和政治激励,共同驱使地方政府为推进本地区经济增长而展开异质性的财政竞争。激化的财政竞争深刻影响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和公共支出偏好,进而导致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的扩大。这就意味着,未来政策的主要着力点应在保持适度财政分权的同时,优化地方政府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重塑公共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18.
教育支出是一国政府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对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公认。衡量一国的财政教育支出水平主要有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财政教育支出结构这两个指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偏低,结构也不尽合理。我国应完善财政教育支出规模、结构及相关立法。  相似文献   

19.
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公共住房保障问题上,存在着责任的分配问题。这些责任包括财政责任、制度建设责任和监督责任。无论何种责任的履行,都需要通过对政府问责、司法监督和舆论监督来达成社会的公共目标。  相似文献   

20.
自2008年以来,我国地方债务迅猛发展,至2013年6月底,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已经达到10.58万亿,存在巨大的财政风险,甚至有可能引发金融风险。导致地方政府融资风险的法律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禁止地方政府发债导致了地方债务隐形化,二是政府担保制度的缺失加重了地方债务无序化,三是现行法律制度对中央、地方政府财权、事权的分配加速了地方债务规模扩大化。从立法角度对地方债务进行治理,防范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首先需要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严格限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银行贷款规模。然后要构建政府担保法律制度,使实践中大行其道的政府担保显性化、有序化。还必须规范“城投债”,适时推出“市政债”,建立地方债务的长效法律机制。最后要完善税收财政法律制度,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