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我国宪法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受教育权是宪法赋予的一项基本人权,受教育权是中国公民所享有的并由国家保障实现的接受教育的权利,也是公民享受其他文化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教育法》第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受教育权包括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公民均有上学接受教育的权利;二是国家提供教育设施,培养教师,为公民受教育创造必要机会和物质条件。  相似文献   

2.
宪法中,受教育权是公民的基本人权,应当得到充分保护。在押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虽然是一类特殊群体,但是他们的受教育权利也应当得到保护。然而,目前我国对在押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教育问题关注不够,这会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某小学在校女童情况的调查研究,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留守女童和离婚家庭女童的父母监护缺失,致使其在心理、生活和学习方面出现某些问题;家庭教育过于注重学习;女童的受教育权可能被侵犯;学校对法律知识普及教育不够;学校提供的课外阅读书籍不足;个别小学教师歧视某些女童等。为促进女童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特此对我围政府、学校和家长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建立特殊女童基本情况登记和定期访问制度;对监护人、事实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知识培训;为特殊女童配备代理家长、设置亲情电话;采取特殊措施保护女童的受教育权;适当增加学校教育设施的投入,加强对教师的思想素质教育及对女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普法教育等。  相似文献   

4.
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施行至今,在培养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人才,促进少数民族教育水平发展方面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然而,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已经不全然适用。因此,笔者特针对我国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以求实现民族考生间受教育权的真正平等。  相似文献   

5.
文明珠 《工会博览》2009,(4):110-110
我国宪法明确赋予公民的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这是公民实现个人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国家未来强大发展不可缺失的途径。但是最近媒体报道的“冒名顶替上大学”的各种事件,施害者严重侵犯了其他公民的教育平等权受教育权,对受害者的人生发展造成了重大的影响。政府各有关部门应有义务采取严密而强有力的政策与措施,监督约束属下各政府机关及教育部门的职能权力,加强对公民教育平等权的司法保护。  相似文献   

6.
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是产生社区青少年的“源头”,教育的不足决定了大部分社区青少年的弱势地位。加强社区青少年教育权的保护,成为家庭、学校、社会乃至政府的一种义务和责任。  相似文献   

7.
作为早期福利保护的衔接,未成年人的发展环境也具有重要意义,这一原则为联合国公约文件所肯定。未成年人的发展环境主要包括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与教育模式问题、未成年人的文化娱乐与媒体管制问题、未成年人的社会交往与“少年帮派治理”问题,以及未成年人的意见表达权与社会事务参与问题等。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未成年人的发展环境也相对复杂,因此有必要高度重视上述问题,以保障未成年人社会化目标的顺利实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刍议教师侵犯学生权利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侵犯学生权利主要表现为语言暴力,侵犯学生人格权和名誉权;行为暴力,侵犯学生身体健康权;驱逐学生、侵犯学生受教育权;随意承诺,侵犯学生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过度干预,侵犯学生隐私权。究其根源在于教师素质低下、传统文化的影响、应试教育的压力、教师人格的缺陷。要杜绝教师侵权,必须加强培训监督引导,提升教师素质;开展法制宣传,提高维权意识;加大查处力度,决不姑息放纵;完善师范教育,培养合格教师。  相似文献   

9.
校园骚扰属于教师强迫学生接受并不受其欢迎的不当要求,是一种侵犯其人性尊严和受教育权的性别歧视。学校作为教师的雇主应当承担代理责任,这种责任属于连带责任而非替代责任。为了对未成年被害人进行特别保障,学校应当制定反骚扰政策和申诉程序,法律也不允许在举证环节使用未成年人私生活情况等个人隐私作为抗辩证据。  相似文献   

10.
弃孤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特定的生活经验和个人因素、同一性形成中的问题以及社会竞争中的弱势地位使弃孤儿童的处境不利。为了改善弃孤儿童的不利处境,可以从四方面保护其教育权利:弃孤残儿童建立澄清价值,保障弃孤儿童的教育权;调查研究,理解弃孤儿童的教育需求;行动策略,提供合适的康复和教育;政策支持,创设公平的教育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