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以建构高等学校德育和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社会性别向度、彰显性别理论学术研究、规范高等学校性别知识体系建设、将性别教育纳入高师教育主流体系、加强对高等学校实施性别教育的教育行政管理为主要目标;以建构社会性别发展性高等学校德育模式、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建构社会性别理论通识教育、在教师教育中实施社会性别意识教育为主要措施,发挥高校教育在促进性别平等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将是促进高校教育公平和消除性别歧视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2.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体系中隐性课程设计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设计通识教育体系中隐性课程结构,使通识教育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互动,以实现高职通识教育目标,有利于高职教育适应社会和生产发展的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男女平等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在提倡新文科的背景下,高校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性别意识、促进妇女发展的社会性别或女性学相关课程在教学实践上需要总结既有经验,为新文科探索提供参考。新文科的理念之一是以解决问题为轴,推动跨学科、跨专业的交流与融合。全国高校开设的社会性别与女性学课程在知识内容、价值观念和教学方法上对此作出了新探索。在知识内容上,课程结合学生关切的现实问题,整合不同学院不同学科对性别与女性发展的不同方面给予系统全面的教学,突破单一学科的限制,实现了学科的交叉与互通;在价值观念上,课程对西方女性主义思想予以辨析、反思,对传统性别观念有批判和继承,并结合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引导学生正确的性别观和价值观;在教学方法上,课程融合案例教学、互动教学、雨课堂等不同的方法,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将被动的教学变为主动探索,同时一些高校的课程还将课外的活动、讲座乃至学术年会整合在一起,丰富和延伸了课堂内涵。全国高校开设的社会性别与女性学相关课程不仅在推倒学科隔离墙的道路上真正先行,为新文科建设的实践提供了路径参考,也为真正完善妇女权益保障,促进男女平等的国家使命培养了人才。  相似文献   

4.
摭采探析国外在性别平等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与教育行政管理,教育中的性别平等问题学术研究,社会性别意识教育的学科、课程研究与建设以及教师教育概况,发挥女性组织的助推作用,凸显女子高校的特色示范作用等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将有助于探索在国内进行性别平等教育的实践范式,以在学校领域推动我国当前的性别平等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和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  相似文献   

5.
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女性个体经验的不断展开、女性审美自由的不断拓展、女性艺术形式规范的不断丰富,是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的主要审美价值取向,其目的是要建立以个人化写作为基础,以张场女性生命主体意识和自由审美精神为旨归的女性主义性别诗学。  相似文献   

6.
通识教育作为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科目,在高等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通过以香港中文大学为例进行考察,并比较内地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现状,从中找到有益的经验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通识教育是许多发达国家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我国高校已将思政课列为大学生的通识教育课程之一,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与通识教育的目标要求呈现出"两张皮"的现象。提高我国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教师必须深入分析教学过程中面临的诸多困境与挑战,不断转变教学理念、关注教学过程、革新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模式、营造教学环境和变革教学评价体系,实现教学方法体系的创新。  相似文献   

8.
香港中文大学的大学通识教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识教育虽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其理念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在实践中却困难重重。香港中文大学自1963年创校以来,一直把通识教育作为本科学位课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1986年香港中文大学对通识教育全面改革,通识课程由大学通识与书院通识组成。2002年,进一步对大学通识教育作出全面检讨,厘清中大通识教育的目标与要求,重新规划整体课程和确立有效管理与素质保证的机制。现时中文大学的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由七个学院四十多学系提供二百多门通识科目。各科教师来自不同的专业领域,开设的通识科目都以专业的深度和修养为基础;学系开办通识课程时,除考虑本科教学的目标外,更要注意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和现代社会生活经验的关联。同时所有科目均有严格机制定期审视,以保证通识学科的素质。  相似文献   

9.
随着女性主义的崛起,性别因素日渐鲜明地进入了文学批评领域.性别批评成为女性颠覆男性菲勒斯中心主义、发出女性声音、言说女性个性体验的中心策略.女性主义者强调女性意识和女性经验的独有性,以绝对的个人体验介入文学批评并将其贯穿于女性写作的实践中.但女性批评中性别批评理论及其影响下的女性写作(尤为身体写作)仍有其不足和局限.  相似文献   

10.
贝蒂·弗里丹立足于女性视角考察美国妇女问题,分析了二战后美国复杂的社会背景,揭示了美国女性与社会现实乃至教育之间的隐秘联系。她通过对以弗洛伊德性唯我论为代表的理论批判,在马斯洛心理学等理论基础上构建了新的女性主义理论。她批判了以性别差异为指导方向的教育:追求“女性特征”完善的教育目的观、强调“女性特征”的课程观和缺乏批判与创造性的女性教学方法论;并深刻阐明了性别正义的女性主义教育思想:个人、家庭和社会相统一的教育目的观、开放包容的课程观、鼓励发展的教学方法论、终身关怀的教育价值论,意图构建真正性别正义的教育。  相似文献   

11.
中国高等教育从民国时期的通识教育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专业教育,再到文化素质教育,走过了一段极不平凡的道路.南京大学施行的"三三制"本科教学模式,就是继承和发扬我国专业教育的成功经验,贯彻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相融通的教育理念,使新生研讨课与通识教育课程实行共建和互补,着力培养学生的优异个性.这一模式需要教师和学生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需要优质的教学资源,并需要教师队伍尽快适应这种转变.而学校必须开设足够的高质量课程,建成完整的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跨学科课程和就业创业类课程体系,同时学生的国际意识和全球观念必须得到大力加强.  相似文献   

12.
当前高职院校实施通识课程中存在着与社会需求和高职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与高职学制的矛盾、对通识教育的理念缺乏深层次的认识、通识教学资源匮乏、课程实施机构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应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建立健全通识课程实施保障体系,创新教学过程的督导制度,改革和创新实施结果的考核制度,改革和创新实施效果的评价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通识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数学通识课程是通识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针对高职院校文科类专业数学通识课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对课程定位问题进行探讨,以引起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通过中西方女性主义教学理论与妇女/社会性别学教学实践的对比研究发现,中国目前妇女/社会性别学的研究虽然硕果累累,但对西方女性主义教学理论及实践的本土化研究不足。因此,我们要力图推进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建设的本土化进程,加强女性主义理论对现实社会中性别问题的解释力,以促进我国性别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现阶段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应该在廓清通识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切实将通识教育的理念与通识课程的设置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推进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及管理模式等方面和环节的改革,以使高校更好地推动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发挥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基础性作用,为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西方女性主义思潮与女权运动相伴相生,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资产阶级对社会进步和性别平等的推动。同时,这种进步和平等是有限度的,重点突出和维护部分西方女性的利益,具有强调西方女性经验的形而上学性,并表现出非同一般的依附性。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浪潮推动西方女性主义思潮在中国广泛传播、演变,对我国社会产生了双重影响。在我国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与实践,必须积极扬弃西方女性主义理论,通过落实国家制度、牢牢掌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加强女性学研究、提升女性主体意识等促进性别平等,保障社会主义妇女事业行稳致远,为推动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乃至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7.
教育学专业是高师院校的特色专业,是为教师教育奠定理论和技能基础的专业。随着我国师范教育的转型和就业压力的加大,新建地方高师院校教育学专业亟需进行课程改革,应以培养中小学综合型师资为主要目标,改革课程设置,将学科专业知识与教育教学技能相融合,结合地方发展实际,采取开设通识教育课和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教师教育实践课相结合的课程结构。  相似文献   

18.
目前国内外对通识课学生通识能力的评估还是一个难点.作者在文中概述了该校公共必修课《大学人文基础》学生通识能力评估现状与不足,侧重介绍美国费里斯州立大学通识课程《美国历史(1877—)》学生通识能力培养目标、通识能力评估形式与做法,借鉴其经验,为《大学人文基础》通识能力评估后续改革提出了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生活是一个整体,而非划分为不同的专业。现代社会中的工作、生活都已超越了传统的专业边界,所有的学生都需要通识教育以获得全面发展。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设立的校级核心课程、文学院课程和国际研究课程,对其他大学开展通识教育可能会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0.
高校人文通识课教育在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德性与知性的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道德自律与情感诉求诸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武汉大学开设了“《四书》导读”精品通识课.在教学目的上,该课程介绍了研读经典的基本方法,激发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并系统阐发了《四书》的义理框架及其基本观念.在教学方法上,一方面发挥教师的指导与示范作用,一方面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强调知行合一.在教材及其学习上,强调兼顾专业性与通俗性,打好基础,循序渐进.在考核方式上,采取基于原典文本的经典诠释方式,强调活学活用,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